躬身耕耘者賈利民:從筑夢中國高鐵到躬身青海中關村

躬身耕耘者賈利民:從筑夢中國高鐵到躬身青海中關村
2018年05月10日 14:13 中關村

  躬身耕耘者——賈利民先生

  這位中國高鐵自主創新的見證者、規劃者和布道者,從2012年的春天出發,結緣青海,成為海東科技園的高科技引領者。從筑夢中國高鐵到躬身青海中關村,我們看到一位開拓者奔走的身影,感受到這位布道者鍥而不舍的情懷。

  文 本刊記者?馬文良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不甘落后、積蓄力量、期待變革的西部,激情昂揚地走在了歷史的前沿,開始書寫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新畫卷。

  在中國發展的戰略布局中,西部的發展對于全面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戰略意義。這不僅是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布局,而且還是一個跨世紀的偉大工程。西部大開發,不僅要“開荒”,還要在貧瘠的土地上播種下“高科技”的種子,讓中國西部地區真正跟上中國現代化的腳步。

  2012年2月,國務院批復了《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這是國務院批復的第三個西部大開發的五年規劃。

  同年3月,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被譽為“中國硅谷”的中關村,正式與青海海東牽手,宣布在海東工業園區建立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這是中關村確立“創新中心”向全國輻射的一次實踐。海東科技園的建設,標志著“中關村”品牌走出北京,拉開了與西部合作的序幕,這對于西部將來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

  于是,一個呼之欲出的“西部硅谷”,開啟了春天的故事。

  按照規劃,海東科技園通過政策優勢、區位優勢吸引國內外高科技人才、國內名校、高新企業落戶園區。著力研發和轉化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型高科技產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全面提高園區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功能,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助推西北地區經濟發展。

  于是,一批又一批來自中關村的官員、學者、企業家、大學生,走進青海,扎根海東,用青春和熱血踐行使命,譜寫下時代的壯麗篇章。這一歷史時刻,與當年大批熱血青年志愿來青海,支援西部發展時的情形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的場景,同樣的豪情,不同的時代,歷史同樣會銘記這一刻。

  賈利民就在其中。

  這位中國高鐵自主創新的見證者、規劃者和布道者,也從2012年的春天出發,結緣青海,成為海東科技園的高科技引領者。從筑夢中國高鐵到躬身青海中關村,我們看到一位開拓者奔走的身影,感受到這位布道者鍥而不舍的情懷。

  但是,在面對“咖啡文化”與“熬茶文化”的沖撞時,賈利民不得不放緩腳步。他在凝思,他在用“中國速度”式的視角審視西部一隅的這片土地。這片浸染了太多歷史厚重因子的土地,正面對著新時代的生長陣痛。這個時候,他習慣性拿出一個學者的執著和秉持,他不想急功近利地去妥協,而是苦苦思考著一種“左手咖啡,右手熬茶”式的美好和諧。他是一位辛勞的耕夫,他要將自己的情懷耕種在這片土地上,企圖喚醒這片土地的激情與活力。他想看到,這片更多人喜歡熬茶的土地,無法阻擋咖啡的飄香,越來越多的人經不住咖啡的誘惑。

  北京到海東的“時空格局”正在被高鐵改變,“文化格局”也正在被一群開拓者賦予更多的內涵。我們期待,一種融合了古老柳灣文化的新型文化形態在這里生長,它比溯源四千年的柳灣文化更精彩。我們也看到,像賈利民一樣的一群人,奔走在海東科技園這片熱土上,呵護著一顆新種子的成長,期盼著這顆種子早日變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能把海東科技園帶上中國發展的“高鐵”,奔馳向前。

  當然,以上的描述只是我們將要展開故事的序章。

  走路帶風的男人

  采訪賈利民前,我做了一些功課。知道他是一位長期從事科研和政府咨詢工作的學者,也是一位教書育人的教授,還是一位在新能源領域擁有諸多發明專利的專家。

  于是,我腦海中大致勾勒出了賈利民的形象:謙謙君子,溫文爾雅,睿智堅定。

  然而,和賈利民的首次會面,卻讓我大感意外。這個走路帶風的男人,他的率直讓我有點措手不及。他闊步走進辦公室,大手和我用力一握,開場白就是這么一句:“我們在青海的事業還遠談不上成功,還在摸索中艱苦前行。”

  身材魁梧的賈利民說話聲音很洪亮,語速極快,從不隱藏自己的情緒——1963年生于駐地新疆阿勒泰的兵團十師181團,身上有著兵團子弟粗獷、豪爽的烙印,且相伴一生。但是,粗獷和細膩這對矛盾體在他身上卻同時存在,且助力他不斷開拓專業領域。

  2017年,首都十大教育新聞人物頒獎詞對他有過一個中肯的評價:“25年,一個學者的黃金年華,他卻默默蟄伏,潛心鉆研國內外高鐵技術。5年前,他捧出了心血結晶,我國自主研發的高鐵,從此飛馳在華夏大地。他是中國高鐵自主創新的見證者、規劃者和布道者,他將帶領學生們,繼續中國的高速之夢。”

  位列中國“新四大發明”之首的中國高鐵,不僅悄然改變了民眾的出行方式,還成為“一帶一路”上最亮麗的“國家名片”,走向了世界,讓越來越多人的“說走就走的旅行”夢想成真。

  在日漸提升的中國速度背后,正是賈利民和專家團隊一起日夜不停的奔跑。他們肩負著中國高鐵確定技術路線、研究方案、過程控制和為主管部門及參研單位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把關等重大責任。他們參與設計確定了中國高鐵相關核心裝備體系的頂層技術指標、技術架構,確立了高速列車、牽引供電、運行控制、運輸組織、安全保障等關鍵系統技術創新的研發技術路線,并參與敲定了中國高鐵的一系列技術指標。正是在這些頂層設計和指標的指引下,我國研發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RH380系列高速列車,并在此基礎上誕生了新時代中國高速列車的新品牌——復興號。

  在國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上,賈利民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高鐵科技創新成就。當總書記問及我國是否有條件在全國高速鐵路網全面恢復350公里時速的運行速度時,他堅定、自信地說:“我代表高鐵科技創新隊伍的戰友們,向您和黨中央匯報四句話: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我們沒有盲點;參與國際競爭,我們有勝算;支撐國家戰略,我們有把握;引領創新發展,我們有信心!”短短幾句話,擲地有聲,令人振奮。聽完賈利民的匯報,習總書記高興地說:“說得好!” 當天的CCTV新聞聯播發布了這一消息。一年后,中國高鐵開始全面恢復時速350公里運營。

  的確,中國在高鐵建設上的成就舉世關注。中國高鐵新增運營里程1.2萬公里,總里程已超2.5萬公里,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運營里程的總和。到2025年,中國高速鐵路網絡將達到3.8萬公里,覆蓋中國240座中型以上的城市,它將徹底改變這片土地上的時空概念和出行模式。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在《中國新工業革命》一文中,將高鐵建設看作是中國正在開展新工業革命的標志。文章說,中國特有的文化和中國人的勤勞創新使得中國高鐵技術得以迅速應用,并引領世界。韓聯社的表述則更加直白:“坐上高鐵,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國速度’。”

  初識賈利民,他的故事,他的氣質,他的情懷,就讓我肅然起敬。這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他在他的領域里頂起了一片天,一片悄然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天,一片讓中國人驕傲的天,一片讓外國人刮目相看的天。為此,他每天像風一樣奔走,像智者一樣思考。他說:“我更愿意做一些技術方面的工作,多為國家培養一些人才;我要繼續努力,讓中國高鐵真正成為暢通世界的名片!”

  一次春天的會晤

  春天總是一切美好的開端。

  按照周樹鑫的回憶,他和賈利民的首次碰面是在2012年初春,那一年北京的風沙有些大,走在路上,吹得人睜不開眼。在這之前,對北京和青海而言,另外兩個人的會面也值得提及——因為這件事與周樹鑫和賈利民的會面息息相關。

  也是這年春天,時任海東地委書記,現任青海省委常委、秘書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的于叢樂和原北京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正式會晤,達成了北京中關村和海東共同在海東建設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共識。這是中關村確立“國際創新中心”的首次外溢實踐,也標志著“中關村”品牌順應時代走出北京,拉開與西部合作的序幕。

  北京中關村管委會正式推薦周樹鑫——這位“中關村最有執行力的人”去海東,出任海東科技園管委會主任一職。當時,有人向時任海東地區常務副專員初軍威推薦了“一家在新能源領域做的不錯的公司”,于是周樹鑫馬上登門拜訪。

  賈利民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北京能高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這也是賈利民的另一個作為企業家支持者的身份。正是這一次會面,開啟了他在青海海東科技園落地生根的征程。

  那是一次愉快的會面,也是一次戰略性的會面。在北京北方交通大學西門外的大柳樹富海國際港801室的辦公室里,聽完周樹鑫的PPT介紹之后,賈利民當即拍板去青海看看。

  “這個園區的運作理念源于中關村,我們的市場也在青海,為什么不去?!”賈利民說。

  當年4月,在中關村管委會的組織下,賈利民隨一批企業家應邀到海東考察,當時的情景讓他印象深刻。

  于叢樂對這一幕記憶猶新。他說:“那時,這里還是典型的西北農村形象,基礎薄弱,環境雜亂,群眾生活條件艱苦,與城市毗連區、青海省會級機場所在地的區位極不相稱。”

  不難想象當時的情形:狂風裹著沙塵撲面而來,映入眼簾的是2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整村整村的拆遷、遍地的開挖、忙碌奔走的人們,這片土地的原有秩序在被揉碎,新的秩序重構尚未有頭緒……

  窮則思變,當時的青海海東,正站在一個這樣的歷史節點上,經歷著爆發前夜的“凌亂”,秩序重構前的陣痛,這陣痛甚至帶著幾分茫然,而這也是像海東這樣的西部地區彼時正在經歷的嬗變。

  莊稼地中生出“高科技”,這談何容易啊!有人感到茫然,也有人在沉重地思索。與其說賈利民看到了這片土地的未來和希望,我們更愿意說,他是想把自己的情懷耕種在這片土地上,因為他是一個有情懷的男人。

  當然,賈利民十分清楚,彼時這片土地正處在一種擰巴的狀態:“海東科技園是一個理想結出的,與環境不太適應的果實。或者說,是一顆理想的種子播種在了一片不太適合它生長的土壤中。也或者說,這片土地從來就沒有過生長這顆種子的基因。所以,那時這片土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惑。”確實,在海東柳灣這片土地上發生了種種故事,或許正是西部地區發展的一種縮影:她有著強烈的發展欲望,她有著擁抱革新的勇氣,她也不可避免的有許多對于未來的困惑以及對未知的一絲恐懼,但她終究在迸發著蓬勃的活力。在賈利民看來,對青海海東而言,科技園是一種新的形態,通過政府引領、資本聯動、技術引入、人才聚集,結合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打造創業平臺、孵化基地,讓海東變成一種可以讓新的自然形態、經濟形態茁壯成長的土壤,這是一條尚在摸索當中的西部地區創新驅動的,或許可行的路徑。

  那時候,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把蘭西經濟區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作為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青海省委省政府超前謀劃,相繼做出建設青海東部城市群和海東工業園區的重大決策,以柳灣為中心的這片區域成為東部城市群建設的主戰場和青海工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區域之一。

  2012年6月,在時任青海省委書記強衛的支持與推動下,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正式開工建設,賈利民與青海省委、省政府,科技部、幾家大學校長,北京中關村領導和專家學者一道,參加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奠基儀式,隨后北京能高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青海能高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入駐,成為第一家在湟水河邊的草灘上破土建設的入園企業,賈利民出任首席專家,和這個中關村在北京之外與當地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一起,經歷變革,品味其中酸甜苦辣。

  就這樣,賈利民及其戰友和科技園的開拓者們一道下了“湟水河”,開始了“摸著石頭,探索前進”的歷程。

  理想的種子在萌芽

  一顆種子是渺小的,但是當一顆種子開始萌芽時,它就會積蓄一股巨大的力量。

  “海東科技園是一個理想,理想是被設計出來的,設計出來的就是已經被定義的,不僅需要有清晰的路徑,還要考慮這顆理想種子怎么在這片土壤中健康成長。”賈利民認為,科技園應該是一個智慧的容器,科技園的成長、建立和壯大,都需要智慧的凝聚來解決。沒有智慧的凝聚,科技園是成長不起來的。反過來,如果不能成為智慧的容器,并且使這些智慧實實在在生根發芽、成長為參天大樹的話,那么科技園也是沒法成長的。

  這一點,作為支邊大學生且在青海扎根34年的于叢樂深有感觸。他支邊青海、建設青海、奉獻青海的追求,推動了中關村在青海落地生根,正是基于他對科技創新和人才的深刻理解,對新興戰略性產業和企業家社會價值的深刻理解,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他說:“最初的科技園,還是一片村莊,其間有溝壑、荒灘、廢棄的魚塘,溝溝坎坎很難平整,基礎設施建設剛剛起步,還不具備創業的條件”。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中國高鐵的當代人物,賈老師毅然選擇來青海創辦企業,在海東科技園從零起步,這讓我特別感動。”

  于是,于叢樂就成為海東黨委、政府聯系賈利民的“第一聯絡人”,所有與企業發展相關的問題都可以直接找到他,資金扶持、示范試驗、項目申報、資源配置等問題,都給予最大力度的幫助和扶持。“一如既往支持企業的發展,積極做好項目服務工作,全力推進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壯大。”

  這期間有一個故事值得記錄。2017年6月21日,參加完“中歐能源互聯網論壇”后,賈利民回酒店休息,感覺身體有些不舒服的他獨自出門散步,不慎摔了一跤,這一跤——鎖骨粉碎性骨折。

  聽到這個消息后,海東科技園管委會主任蘇鏵燁第一時間趕往醫院。蘇鏵燁說:“于叢樂書記電話指示海東醫院,一定要組織專業團隊全力以赴為賈老師治療,又親自溝通,從省第一人民醫院請來了麻醉師,手術在海東醫院聘請的老骨科專家主刀下,順利完成。時任海東工業園區常務副主任車軍平和園區領導多次看望。”那天,等蘇鏵燁趕過去的時候,“已經拍完片子,打好繃帶,賈老師咬牙堅持,真是一個西北漢子,他身上有西北漢子堅毅的性格,讓人不由佩服!我們連夜和海東醫院商討治療方案,院方邀請了全省最好的骨科專家會診,會診的結果是需要動手術治療,而且海東醫院有能力做這個手術。我們征詢賈老師的意見,是回北京還是在海東做這個手術?他給予我們充分的信任,說就在海東醫院做手術吧。”

  手術當天,還是讓人捏了一把汗——治療方案確定以后,馬上就開始組織手術,但是,抽血顯示賈利民的血氧含量不足。海東雖然海拔不是那么高,也感覺不到明顯的高原反應,不是這次手術,賈利民還不知道他的身體一直在默默和高原反應做著抗爭。經過配氧提升血氧含量后,手術順利完成了。當天晚上,蘇鏵燁陪賈利民吃了術后的第一頓飯,那只是一碗小米粥,賈利民卻吃得十分香甜,蘇鏵燁開玩笑說:“這碗粥的邊際效應特別高呀。”賈利民回答說:“這簡直就是幸福本身的味道!”看得出,他在物質方面很容易滿足,他也是一個很容易就能獲得幸福的人。

  后來,于叢樂和愛人來到醫院探望賈利民,兩個人就像老朋友一樣有說有笑——連醫生都納悶,這個病人究竟是怎樣的來頭,讓書記如此牽腸掛肚?

  “人才工程是青海的‘一號工程’,而細節就體現在點滴的小事上。”此事讓蘇鏵燁感慨頗多。這位清華大學法學院畢業的優秀選調生,2014年夏天走出象牙塔,就義無反顧奔赴青海,扎身基層——在這樣的工作氛圍中,快速成長。

  其實,這是一件很容易就會忘記的小事,但那份情卻不容易被歲月沖淡。在蘇鏵燁眼中,這份情里飽含了一個老青海人求賢若渴、迫切地想推動這片土地發展的情懷,也飽含了中國當代高鐵風云人物想在這片土地上耕耘阡陌良田的殷殷之情。

  小事不小,至少在蘇鏵燁眼中,他看到了情真意切。

  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直以來,這件“小事”一直感動著同樣求賢若渴的周樹鑫。像于叢樂這樣的領導對待人才的那份細致,以及對科技園的殷殷期盼,激勵著和他一樣的開拓者。

  周樹鑫說:“人才是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所在,企業如此,科技園區的發展更是如此。海東科技園的使命,不僅是把人才吸引過來,還要留下來。作為一個新生的科技園,我們還有諸多不足,但是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嘗試,將短板補足,迎頭趕上。擺脫曾經的封閉與落后,所依靠的不是林立的新樓或新穎的裝備,而是革新的頭腦與創業創新的勇氣。為了迎接最頂尖的人才來到海東興業逐夢,海東人咬緊牙關,拿出最好的生活條件,張開雙臂迎接人才的到來,這既是一種天下歸心的期許,更是一種革新的勇氣與魄力。”

  對人才的尊重和培養,賈利民與周樹鑫的看法不謀而合。他始終認為,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成果是高端人才隊伍的培養,他期望他的先進技術理念得到傳承,促進我國技術領域和行業的發展。為此,他愿做一個創造知識、傳播知識的人,為行業的發展和國家的需要甘愿無私奉獻。他說:“我更愿意把科技園理解成正在逐漸形成的大海,它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溪流,這個溪流可以是人的思想、各種形態的資源,最后進入海東之后,在海東這個容器中碰撞、交互,讓這片土壤成為使海東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經濟形態、人文形態。”

  于是,理想、信念、人才成為新的因子,迅速注入柳灣這片習慣生長莊稼的地方,種子在萌芽,力量在積蓄……

  理念在碰撞中交匯融合,在這片土地上沉淀、生長,并不斷催生著新的力量。我們把目光拉回到六年后的海東科技園:當年泥濘的道路、破舊的民居、雜亂的建筑,如今已經蕩然無存。科技感十足的創業大廈在這里拔地而起,通達的馬路從這里延伸向看不見的遠方。柳灣水系里砥礪過風雪的迎春花,綻放出一種原生的力量,燦爛而迷人。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創客們,在陽光下像風一樣行走。

  這座低碳科技小鎮,又在規劃人才小鎮,不斷提升園區的內涵,依托海東工業園區,核心區規劃約4平方公里,定位為“人才創業的新平臺,地區經濟的新增長點,花園小鎮的升級版,致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人才聚集高地”。到2023年,海東人才特色小鎮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將進一步增強,高端發展態勢將更加明顯,成為高端要素匯聚、創新生態體系完整、城市高端配套完善的創新型小站、綠色生態小鎮、人才聚集小鎮,海東市區域轉型升級發展的地標、青海省內區域協同發展的創新樞紐節點、國家創新平臺建設的重要承載地。

  于叢樂也說:“值得欣慰的是,科技園守住了最初的初心,在理想和現實的博弈中,這片土地如今與當初的理想一樣純凈——沒有形成任何落后產能,沒有引進一家污染企業,從高端人才服務基地、青年公寓、創業大廈、柳灣咖啡館到產業基地、生態水系,都在向著國內甚至國際一流產業園區挺進,歷史的柳灣文化正在被現代文化賦予新的內涵,綻放出發展的魅力,所以,我們給歷史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當然,歷史也會為賈利民這樣的開拓者記上重重的一筆。

  開疆辟土的潛行俠

  萬事開頭難,尤其是從零到一。但要成功,青海能高還需歷經充滿艱難困苦的萬里長征。

  “海東市和園區相關部門配合我們以最高的效率完成了青海能高的注冊,并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辦公和工作條件。”青海能高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易頔對此印象深刻。

  不僅如此,初軍威和周樹鑫協助青海能高的發展確立了“五落地”發展模式,要把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能源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產品、產能、服務、人才落在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在新能源領域實現成為立足青海、輻射西北、引領全國的高技術龍頭企業的發展目標。

  “公司將組織專業團隊全力推進與海東的戰略合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共贏發展。”賈利民說。

  萬物一旦生長,便永不止息。

  2013年4月底,在周樹鑫和海東科技園的組織協調下,青海省科技廳通過科技支撐計劃支持青海能高科研經費200萬元;同年5月,在海東地區行署的協調下,海東科技園通過綠色通道為產能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土地使用、建設程序、用電、用水等方面的全面支持。海東科技園派專門人員全程參與指導產能基地建設,隨時為能高公司排憂解難。無論是項目申報、融資貸款、人才招聘、行政審批還是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園區總是竭盡所能地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我所接觸的海東科技園的建設者們,都是一群‘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他們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協調解決了許多問題。”作為在青海能高發展的親歷者,易頔還對那些往事感慨頗多,在荒草叢生的湟水河邊,建成集研發、制造、系統集成工程服務于一體的“新能源發電關鍵設備產業化基地”,這中間的艱辛依舊歷歷在目:“為了趕工期,冬季還在做地面施工,結果投產的時候,冬季做的地面幾乎全部都出了問題,又不得不又騰出精力來重新做一遍。”

  經歷了風雨,度過了最艱難的六年,青海能高還是換來了累累碩果。

  2016年,由青海能高自主研發的“高原寒荒地區大功率水冷電站”在國電投黃河中上游公司成功應用,運行效果良好;同年6月,由青海能高承接的共和10MWp光伏發電項目成功并網發電,該項目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從正式開工建設,歷時僅用了67天。2017年6月,新能源關鍵設備產業化基地投產,已經具備每年1GW變流設備和配套產品制造的產能;9月,公司通過青海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評審,并通過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ISO9001體系認證;11月,青海能高與青海師范大學聯合籌建智能微電網及儲能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內最大的直流微網項目及國內首批10兆瓦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項目關鍵設備在海東下線……

  “我們有信心推進青海新能源領域變流、儲能、集成等核心技術創新與裝備制造能力提升,打造‘青海創造、青海輸出’的高新技術品牌,形成以青海為基地、具有面向全國集聚科技與產業資源的新能源創新能力池。”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其實并不容易,面臨諸多的困難。“打鐵還需自身硬”,更多時候也在進行著“自我更新”。

  賈利民說:“我十幾年如一日,利用任何時間間隙和機會在讀書學習,床頭、飛機上、火車上,甚至連坐在馬桶上的時間都不愿意放過,每年54本書是我讀書的底限。在我工作的各個領域,與一般人相比,有時我的思路更新,想法更新、更系統,為什么?那就是因為我一直在堅持學習,這是學習帶給我的力量。每當需要進入一個新領域,我對自己不變的要求是:一個月內站到其前沿,我基本做到了,為什么?那就是因為我堅持學習。但不足夠謙虛,仍然是我堅持克服的‘老毛病’。”

  賈利民在企業內部倡導“誠、敬、恕、謙”的治企理念,并將其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他認為這四個字構成了我們中國人,其實也是全人類的基本價值觀,按照這四個字的標準去做人、做事,這個人就一定是一個成功的人。

  在他看來,企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都要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手段不斷武裝自己。學得怎么樣,從根本上取決于自己是不是敢于否定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謙虛地向未知學習,主動去掌握未知,將未知變成自己的能力。

  “當面對年輕人的時候,我的心中充滿著敬畏。因為年輕人代表著未來,而我們代表的是過去和現在。他們未來會成長成什么樣的人,我們是無法想象到的,靠我們的歷史經驗也不能做出結論。對年輕人充滿敬畏,其實是對未來充滿敬畏。”賈利民說。

  頂天立地的開拓者

  面對青海這片新的疆土,賈利民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至少在青海,他和他的團隊還有漫長的、充滿不確定性的路要走。

  他認為,創業者分為三類:一經過利益計算或者估算后決定是否創業、在哪創業;二是恰好有需求或滿足合適條件的情況下,自己又有與這相匹配的技能,因而創業;三是算賬算不過來的,條件和需求很難計算或確定的,完全因為一個信念激發而創業。

  賈利民認為自己來到青海,無疑就是第三種情況:因為結識了像于叢樂為代表的這樣一群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在沒有任何基礎、沒有任何條件的情況下,勇于嘗試,試圖做一件對改變海東、改變青海乃至改變中國西部有所助益的事情。

  什么是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是指善于運用直覺去認識世界,運用情感去對世界做出判斷的人。理想主義看重的是,在遭遇艱險的歷史時刻,敢于付出一定的代價挺過來的人。那些開拓者是最具有理想主義氣質的人,他們經歷大風大浪,砥礪風雨,但初衷不改,他們經受了現實的洗禮而愈加光彩奪目。所以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群響當當頂天立地的人。

  “我們為信念而來,為海東未來的經濟新形態而來,為在湟水河邊‘種出莊稼’!當今社會仍然擁有純粹理想的人太少了,而我恰巧在海東認識了這么一群人。我敬重所有為理想而行動的人,結果有可能會失敗,但我不會后悔,因為我們共同奮斗過。”

  這就是執著的賈利民,當初他創建“能高公司”就是因為不服氣,不服氣中國人不能研發生產新能源大功率變流裝備的論斷。

  “我一直喜歡保爾?柯察金的那句話——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每當做一件事時首先要問自己,你這樣做會后悔嗎?如果答案是不后悔,那就可以繼續向前走了。”在青海創業就是因為源于這樣的秉持,有了這樣的原動力,這些年賈利民選擇了堅持,將目光放到了未來。“頂天立地”是他對學生和同事們的期許,“躬身耕耘”使他對自己的鞭策,不僅是心系蒼生,還要胸懷天下,頭頂著理想,腳踏實地的堅持。

  青海能高的故事還在繼續,青海能高還在歷經著企業永續經營的萬里長征。

  六年前的春天,當本文的主人公與本文中提到名字和沒有提到名字的這群人,站在漫天的風沙中,在柳灣這塊土地上,為青海能高的未來發展實地勘察、縱橫布局時,他們或許沒有想到這樣的場景:湛藍的天空下,高速列車瞬間駛過海東科技園,不遠處是頻繁起降的飛機,而園區內迎春花正在怒放,現代氣息十分濃郁的園區辦公樓里,窗明幾凈,人們來來回回……

  未來,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從全國各地涌向青海,來到海東科技園,在這里耕耘播種,收獲碩果。毋庸置疑,他們是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新一代開拓者,站在了一群曾經為青海發展披荊斬棘、使夢想成為現實的人們的肩上——頂天立地,締造歷史。

  其實,賈利民的故事還在繼續……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