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一個企業就是構造它的性格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 13:27 經濟觀察報
李翔 “東軟怎么能活到今天?” 經濟觀察報:你怎么完成從學者到商人的轉變的? 劉積仁:首先是好奇心。我覺得一個人能夠做一番事業,或者說愿意從一個角色變成另外一個角色,首先是你有這種愿望。所謂的好奇心就是你很愿意跨越你原來的認識、知識和能力。 當你付諸實踐的時候,要經歷的是一個不斷挑戰困難和學習的過程。因為你跨越到的肯定是你原先一無所知的。如果把挑戰困難當成一種成就感的話,對你來說,突破過去的知識和能力的限制,就會更有可能。 經濟觀察報:你在商業上的學習方式是什么樣的? 劉積仁:很多人都說商業和學術有很大不同,對我來講,我更愿意去看有什么東西是相同的,這樣會更集中目標學習不同的東西。它們相同的地方包括:第一,創新精神;第二,都希望找到好的方法,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成功;第三,都需要在有限的資金的情況下來達到期望的目標;還有,你同樣要發展團隊。最大的不同是,做學術,無論正確和錯誤的結論都會成為一種成果;而企業要做錯了,就是失敗,因為你帶來了損失。商業要更精細,要更堅決地控制風險。在商業里,還要花精力去想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而學術可以不考慮今天的需要。 還有,很多商業上可以成功的結果可能并不是你喜歡做的研究,但可能給你帶來成功。這方面的挑戰,更多的不是對你的智商的挑戰,而是對你的思維方式的挑戰。 另外,做學術要特別的專注,而做商業很多時候需要有更系統的安排,不是將目標放在某一個具體事情的成功上,而是一個系統的成功。在東軟過去的發展中,我們最關注的是企業的持續性成長,更注重今天的每一項工作對未來的影響,并愿意為未來投資,同時又要兼顧今天的生存需要。這樣的思考方式,可能是我們在過去16年里一直比較幸運的原因。 經濟觀察報:系統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劉積仁:是通過系統的設計,使在不太容易從單項方面獲得成功的時候,找到可能成功的道路。如東軟在創業的時候沒有資本,沒有名聲,找人也很困難,當地也沒有市場。應該說那個時候我們不具備做一個公司最最基本的三個條件:資本,人力資源和市場。 而我們的解決方式是:首先與東北大學合作,獲得人才,然后先選擇國外市場,再將我們在國際市場上賺的錢來投資國內未來可以有市場的業務,當時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在國外的價格比較高,而國內的公司運營成本低,所以公司運行的效率很高,而做國際的項目,做一些有挑戰性的開發工作對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使東軟又擁有了很多優秀的人才。當時我們在外地找不到到東軟工作的人,就從企業跨到學校,在東北大學里搞了東軟的軟件加強班,我們用學校教育體系來給公司培養人才,這樣使得成本降低,也使大學的文化和東軟的文化融合。 所以,當東軟上市的時候,很多人問東軟怎么能活到今天,因為“像你們所處的環境,別說上市,能活幾年都不容易”。這就是因為我們跨越了一個剛剛創業的公司的一般做法,不是完全通過艱苦的奮斗來完成創業,而是通過將多種可以使我們成功的要素融合起來,通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結合,教育和學術的結合,長期和短期的結合來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困難。1996年上市,公司成功地度過了最困難的起步階段,踏上了一個新的平臺。 經濟觀察報:你提到東軟從一開始創立就是一個長線的公司,有長線的眼光、跨越性的眼光,但是做長線是需要信心的。你有沒有動搖的時候呢?信心從哪兒來? 劉積仁:一個人談到信心一定是你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有清楚的認識并有回避風險的準備,而不是一種模棱兩可的不確定的感覺。在創業初期,我的信心來自于:第一,中國經濟的發展使在未來對IT服務的需求將是巨大的。第二,如果有這樣的需求就一定要有這樣的公司來滿足它。那時候中國的軟件公司都很弱小,很少有哪家企業考慮未來十年會怎樣,如果東軟考慮的長遠一些,我們肯定與他們不同,我現在就可以開始準備未來。第三,當你確信選擇是對的時候,你還需要知道你是否能活到理想實現的那一天。事實上選擇一個理想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實現理想的可能方案,因為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每一天都需要為生存奮斗,每一天都需要擁有資源。所以你就必須很好地設計如何獲得資源,來防止因為資源不足而犧牲在光明的征程中。當時我們對自己的技術能力還是很自信的。不自信的是如何把技術上的自信轉變成商業上的價值。當時軟件并不值錢,你說賣軟件,可人家看不見,人們更愿意買一個大得能看得見的東西。 經濟觀察報:這需要遠見。 劉積仁:更重要的是團隊擁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同時我還是相信運氣的。如果東軟起步的時候,中國的經濟不是這樣持續高速發展的,我們就沒有機會,兩者正好是在同步增長;如果東軟當時沒有能夠跨越到國際市場上,我們在沈陽就很難生存,因為在當地沒有市場。當時跑到北京去,大家一聽東北人賣軟件就不買,人家會覺得很奇怪,覺得軟件應該是北京人賣,至少也是深圳人賣,如果沒有有共同理想的團隊,我們也會像中國的許多軟件企業一樣,因為想法不同而分裂多次了。 東軟的性格 經濟觀察報:我一直在想東軟這個公司的性格是什么,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 劉積仁:第一,它不很張揚,從起步的時候我們就不怎么在行業里面張揚。當我們上市的時候,大家才真正感受到東軟的存在,當年的《計算機世界》列出的“中國IT十大新聞事件”中,有兩件是關于東軟的,一是中國第一家軟件企業上市,二是中國第一家軟件園開始投入建立。第二,我們認為自身的修煉最重要,在不張揚的情況下我們很忙,忙什么呢?不是在外面忙,而是忙里面,不斷地提升我們自己產業發展中的基本功,包括在技術、管理、人力資源的發展等方面的能力,不斷地打造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希望不管是什么樣的對手,我們都能夠面對。第三,東軟是一個學習型并愿意合作的公司,東軟愿意通過聯盟來獲得資源,并將與成功的公司合作來獲得更快、更大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文化,結盟是東軟戰略部署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我們的一個性格。 經濟觀察報:這是不是你個人的性格投射到這家公司的結果? 劉積仁:首先我個人是喜歡這樣的性格的,我認為一個創業者在創造一個企業的時候就是要創造這個企業的性格,比如說我喜歡我們的干部經常看一下自己有什么毛病而不是優點。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毛病并不很容易,只有別人看得比較清楚。好在我們創業時大家都來挑我們的毛病,比如說東軟做這個東西不是創新,未來應該怎么發展,等等。當時,一個日本人跟我說,劉教授你是一個教授,我的經驗是教授永遠做不了好的企業家。這一句話激勵著我奮斗了很多年,因為你一直在努力克服你的弱點。 另外,不要簡單模仿成功,也需要對自己心理的挑戰,因為所有外部評價你的標準幾乎都來自于成功的經驗,要將自己表現得跟別人不一樣,壓力很大,比如說我們做軟件的為什么做醫療了呢?我們做軟件為什么搞了信息技術學院呢?東軟的模式是微軟,還是IBM,還是印度?總是有一只無形的手來控制著你的選擇,要擁有你自己的性格,從而走出一條適合于自己發展的道路,這一方面,我很得益于做教授的思維。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