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8月15日, 由澎湃新聞《新引擎》周刊主辦的2024新質生產力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主題為“新改革 新動能:穿越周期”。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李曉超,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在本屆大會發表主旨演講。愛爾眼科董事、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吳士君,峰飛航空科技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謝嘉和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產品總監董瑾怡,就醫療、低空經濟以及人形機器人等行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應用展開圓桌討論。上百位來自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的嘉賓出席大會。
在當天的大會上,與會嘉賓從金融支持、創新主體、人才支持、營商環境等角度,就上海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了系列建議。
8月15日, 由澎湃新聞《新引擎》周刊主辦的2024新質生產力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主題為“新改革 新動能:穿越周期”。
要成為科技原始創新的高地
發展新質生產力,原始創新很關鍵。劉守英表示,上海需要發展模式的轉型,要真正成為一座創新型城市,其核心就是成為0-1突破的科技原始創新的高地。從教育和人才發展上入手,機制需要改革,建議以幾所大學的科研優勢建設大學創新園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國家實驗室,要引領科技原始突破。“上海應該成為新質生產力革命的發源地,包括通過傳統產業賦能和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培育。”
他指出,要構建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包括所有制的實現形式、金融體制、產權制度、要素市場等,應該圍繞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上海重點為構建新質生產力革命發源地來實現一系列改革。
賈康建議,在實質性推進教育、科研體制改革之中,充分利用上海的教育、科研、人才優勢,大力發展“政產學研金”的結合與協同攻關,并以最開闊的胸襟積極學習借鑒人類文明一切積極成果,引入“外腦”,助力上海的超常規創新發展。
吳薩表示,所有的創新最主要的是人,人是其中最有活力的因素。“教育和人才是相通的,但教育是解決公平性問題,人才要解決特殊性問題。高科技人才的作用不可估量,只有在最高的人才高地上才能涌現最先進的人才。上海有這樣的能力,也有培養國際一流人才的定位。”
他建議,上海要打造建設開放的前沿,在這個基礎上引領先進產業。“上海可以率先跑出一些顛覆性的技術和未來產業,以此來輻射帶動其他地方的發展。要探索輻射引領,當站在高峰的時候,流下來的雪水就能夠滋潤到更多的地方,讓更多的地方感受到技術和經濟輻射的帶動力。”
打造上海“軟實力”
在談到上海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時,賈康認為,基本思路方面,在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大政方針的努力中,應繼續以“上海自貿區原則體系”,作為推進全局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創新依據,采取“企業負面清單+政府正面清單與責任清單”,即企業“法無禁止即可為”,在以高標準法治化保護產權、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充分調動一切聰明才智去試錯創新,才能形成所期待的活力局面;政府方面則“法無授權不可為”,要有正面清單,且有權必有責,事前事中事后要發展績效考評,量化結果成為對官員體系問責的獎懲依據。從而以改革攻堅克難形成強勁新動力源——制度創新伴隨思想觀念創新,充分打開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潛力空間,上海應爭當中國首屈一指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化先行區。
李曉超表示,上海一直是全國經濟的排頭兵,資金、人才,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上海在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中也應該會走在前列,要走在前列就要著重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注重擴大市場,根據地緣優勢、資金優勢把上海對市場的作用發揮出來。制度上,要形成有利于大家創新創業的新局面、新格局、新面貌,減少創新過程中的障礙。
此外,賈康表示,注重在上海提升“硬實力”的同時,以經濟、社會、人文、環境、開放等多維度的統籌發展、興利除弊,打造上海“軟實力”,更好擦亮城市名片和提升國際范圍內的美譽度,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全面綜合支撐,引領躍遷式發展。
董瑾怡指出,上海具備優質的人才基礎,包括人才引進政策、對高精尖人才歸國創新創業的引導,對人才培養的扶持等,都在助力企業進一步創新發展。
吳士君表示,政府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環境,可以讓創新主體的企業更加從容,進行長期的研發投入,從而讓新質生產力能夠源源不斷。
謝嘉表示,上海引進人才有優勢,如何讓這些人才留得住、留下來真正繼續創新,需要有更加好的激勵政策和措施。
責任編輯:何松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