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韓宇航
界面新聞編輯 | 江怡曼
7月以來銀行理財規模持續增長。據光大證券(維權)統計測算,截至7月21日,銀行理財規模較月初增長1.5萬億元左右至30萬億元附近。
從投資方向來看,“固收+”類理財產品承接了主要的規模增長需求,新發市場上,“固收+”類產品為新發募集的主要類型。此外,混合類理財產品的推出步伐也在加快。
含權產品不好賣,紅利系列成近期熱門
根據華西證券的數據,6月至7月12日,固收+類產品募集規模占全部產品的93%,其中不可投股票固收+產品為主要類型,募集規模為4669億元,占比為59%;可投股票固收+為2625億元,占比為33%。
其余產品募集規模相對較小,純固收類產品新發規模為456億元;現管類產品為17億元;權益及偏股混合型產品為8億元。
除了“固收+”類產品,近期混合類理財產品的發行也在提速。
界面新聞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統計,2024年第二季度理財公司共發行混合類理財產品77只,對比今年一季度的35只有了明顯的提升。
根據中國理財網的數據,7月已新發混合類理財產品14只,還有5只產品將在接下來一周內結束募集。在中國理財網顯示狀態為“待售”的由理財公司發行的混合類理財產品達220只。
在含權類理財銷售領域,一直有“好做不好賣、好賣不好做”的現象。即市場行情好時產品容易發行,但投資者買入往往有可能在高位站崗,在市場冰點入市,反而有更大概率收獲更好的收益。
那么發行火熱的含權類理財產品銷售的真實情況如何?多位理財公司的專業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近期含權理財并不好賣。
一位理財公司相關人員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不只是含權產品,所有的資管產品都有“好做不好賣、好賣不好做”的特性,目前債券市場正是處于“好賣不好做”的階段。固收資產作為天然的絕對收益,未來仍將是理財市場的“主力”。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理財公司發行含權產品還是應該保持謹慎,國內理財的客戶群體風險偏好還是偏低。
近期平安理財、招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也在官方公眾平臺宣傳起了含權產品,界面新聞記者發現,各家“主推”的產品多為高股息紅利策略。
近日,寧銀理財發行了寧銀理財寧贏平衡增利港股通增強策略混合類日開理財8號。根據招銀理財披露,其招睿安盈優選穩進9個月持有、招睿安盈優選穩進14個月持有、睿和穩健安盈優選360天持有1號等產品中配置港股紅利資產倉位。
平安理財相關人士也表示,在目前利率不斷下行的環境下,從理財產品多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紅利、資源品、優質白馬等部分權益資產結合估值水平、經營穩定性、業績趨勢來看未來能提供的潛在收益水平要比固定收益資產有更好的吸引力。
居民存款“脫媒”貢獻增量,下半年理財增速將放緩
據光大證券統計,二季度理財規模增量中,估計居民端增加1.5萬億,較去年同期多增1.1-1.2萬億,居民一般性存款“脫媒”對理財增量貢獻突出。進入7月份,隨著理財資金跨季回流,居民端“脫媒”力量再度推升理財規模,預估增量資金中有1.2萬億左右零售資金,增量占比與去年同期基本相當。
零售與對公存款雙重“脫媒”驅動了理財規模高增,理財產品比價優勢凸顯,7月成為了理財規模的擴張大月。
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峰指出,截至7月19日,7月固定收益類理財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中樞2.4%,高于3Y國股行存款掛牌利率45bp,理財產品收益率仍具有一定吸引力,但相較存款類資產的比價優勢較二季度趨弱。三季度后期規模擾動因素增加,整體增勢或有所放緩。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等人表示,考慮到“手工補息”叫停的增量影響基本結束,下半年理財規模增速較上半年放緩,估算年末存續規模或增至31萬億元附近。伴隨債市利率降至低位、監管引導加強,以及底層高收益存款資產減少,理財等產品的收益率也會逐步下行,吸引力減弱,引致存款逐步從非銀向銀行體系回流,但這一過程可能不會“一蹴而就”。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