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13億人口之眾,是勞動力大國,但從2003年開始,我國沿海地區開始出現了“用工荒”,并持續到了今天,發生的范圍逐漸從東部沿海蔓延到了內陸地區,缺工的類型也從技工擴大到了普工。在“用工荒”的背后,是全面換代的農民工、大幅調整的經濟格局以及即將面臨拐點的勞動力供給。顯然,當下中國的確到了亟待全面審視“用工荒”問題的時候了……[評論]
與往年東南沿海地區的“用工荒”不同,今年中西部也普現用工緊張,加入到爭搶農民工的行列中。在中西部地區,幫企業招工成為一項政治任務,基層政府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招工指標,四處奔波。與政府和企業的積極相比,農民工仍處于觀望和比較狀態,招工很難。[詳細]
傳統用工荒區域珠三角今年繼續出現招工難。近年來,缺工倒逼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但轉型之后依然缺工,新型產業對普工的需求逐漸降低,對更高層次的技能人才需求則日益加大。不少人相當困惑:都說“用工荒”是因為產業低端,但如今產業轉型了怎么還招不到人?[詳細]
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過程,但用工荒卻是迫在眉睫,為了招到工人趕訂單,企業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隨著用工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簡單加薪已經不能讓農民工所認同了。為此,很多有經驗的企業為了預防“招工難”,提供春節雙薪、開門紅包,買探親機票,發放工齡補貼以此來留住老員工,還有的為員工發放餐補,改善居住條件。[詳細]
除了物質層面外,企業還采取“感情”留人等辦法。為留住和吸引員工,不少企業開始在廠區或周邊投資修建、擴建或改建“夫妻房”。[詳細]
農民工的短缺還造就了另外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那就是農民工與大學生工資“倒掛”現象。在江蘇南京就業市場上部分崗崗位對農民工開出的工資達4000元/月,但還是招不到人。而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上,都是1500元左右的崗位,“平面設計1500元”“文員1500元”……[詳細]
本科學歷去應聘一個要求大專學歷、月薪僅1000元至1500元的崗位,徐琴信心滿滿,不料競爭這一崗位的大學生竟有6個;而僅有小學學歷的鄒建良則慢悠悠地對比著各招工企業,凡月工資在2500元以下、不包吃住的崗位都被他“一票否決”。[詳細]
從本世紀初起,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呼喚未曾停止。農民工群體也在思索、猶豫。其中一部分通過培訓、自學,重新規劃職業道路。十年之間,農民工這個群體對職業前景的規劃已頗見分歧,他們不甘再做低端勞動力。[詳細]
而且,隨著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不少務工者選擇留在老家,不離開故土還可以掙不比外面少的工資,也可以照顧孩子和老人。媒體報道的留守兒童問題也引起了農民工的深思,為了下一代的成長,他們更愿意留在孩子身邊。
許多農民工表示,自己初入社會時選擇工作都會毫不猶豫地離開家鄉去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見見世面。然而經歷過在外打工的生活之后,他們慢慢地都傾向于回到家鄉。很多人表示,盡管外面的都市生活繁華,但根本不屬于自己,房價那么貴,打工又很難穩定……[詳細]
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他們對工作的訴求已不僅限于賺錢,他們會考慮到福利,渴望被肯定,被認可。此外,很多“80后”開始背負養家糊口的重任,住房、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都是他們在擇業時考慮的重要因素。[詳細]
專家表示,與勞動強度不成正比的低廉工資已經無法吸引農民工,這是導致“民工荒”最直接的原因。據民工意見綜合分析,除薪酬待遇,珠三角地區房價高漲,戶籍政策保守,社會保障尚未惠及農民工等現狀都是阻礙勞動力資源涌入的因素。[詳細]
事實上,“用工荒”背后反映的是勞動力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由此引發的要素配置結構的重大變化。由于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促使中國逐漸擺脫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勞動力供給由過剩向平衡乃至短缺過渡不可避免,勞動力短缺和成本進一步上升將成為一種長期趨勢。[詳細]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在人口流動模型中提出。
過于嚴格地控制出生率,在短時間內扭轉人口過度增長是可行的,但長時間的執行就會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長期保持現行生育政策不變是很不明智的,因為它的管理成本與政治代價非常昂貴。
任何一項政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變化了的形勢進行適時、靈活、穩健的調整。
當前“用工荒”是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勞動力價值變化,引發的一次結構性用工短缺。2009年以來,國內CPI持續上漲,多年來的低工資收入水平已難以保障勞動者的正常生活,不能滿足新生代農民工不斷增長的多元需求。[詳細]
為了招到工人,企業采取了加薪等一系列辦法,這也使得企業用工成本不斷飆升。為了減低用功成本,很多企業開始被迫進行產業升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表示,靠臨時性漲工資是不夠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業。[詳細]
在勞動力供給不再無限的情況下,中國必須謀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本強國,積極提高人口素質,特別是在勞動分工、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以及儲蓄、消費、投資、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領域都需要做出深刻變革。[詳細]
面對民工荒的現實,僅靠提高工資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工荒問題,只有企業自身進行轉移升級才能徹底解決,事實上民工荒本身就在倒逼東部沿海地區的廣大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升級。國家已經出臺了產業轉移戰略,有不少優惠政策,企業轉移成本也不是特別高。[詳細]
中國過去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東部地區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歷程,其特征是以低級要素嵌入全球價值鏈進行國際代工。這種發展方式只能是階段性的選擇而不能是持續的。以低級要素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方式,極易形成以價格競爭為主的低端生產能力過剩格局。[詳細]
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是支撐中國經濟實現第一次轉型的重要因素,但近年來“用工荒”問題的日益突出意味著這一發展優勢正在逐步消失。我國“十二五”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謀劃經濟轉型,找準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源泉,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