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布“十四五”規劃建議(全文)

四川發布“十四五”規劃建議(全文)
2020年12月11日 14:42 新浪財經綜合

誰最能代表中國經濟向上力量?2020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火熱進行中,誰是你心中的TOP10商業領袖,[點擊投票]

  原標題: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2020年12月4日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

  來源:川觀新聞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八次全體會議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分析“十四五”時期四川發展方位和階段性特征,深入研究事關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問題,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如下建議。

  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

  1.“十三五”時期四川發展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時期,是四川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取得決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堅定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應對發展環境復雜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等風險挑戰,開創了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新局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5+1”現代工業體系、“4+6”現代服務業體系、“10+3”現代農業體系加快成勢,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就。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良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扎實推進,縣域經濟競相發展。三大攻堅戰縱深推進,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涼山彝區和涉藏州縣等深度貧困問題整體解決,貧困地區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扎實推進,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取得積極成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建設融合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有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任務基本完成?,F代綜合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新態勢加快形成。全面依法治省取得重大進展,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平安四川建設成效明顯,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順利實施,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全面加強。民生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干部隊伍和黨風廉政建設全面加強,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持續優化。五年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四川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尤為重要的是,在四川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四川視察指導,對四川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新時代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擘畫了美好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省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統一思想和行動,研究提出并堅定實施“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等戰略部署,探索了一條落實中央要求、順應時代大勢、具有四川特點的發展路子,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積蓄了戰略動能、奠定了堅實基礎。

  2.四川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和階段性特征。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變局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但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

  今后五年,是四川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的關鍵時期,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耙粠б宦贰苯ㄔO、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四川發展的戰略動能將更加強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帶來區域經濟布局和對外開放格局加快重塑,四川發展的戰略位勢將更加凸顯;國家推動引領性創新、市場化改革、制度型開放、綠色化轉型等重大政策交匯疊加,四川發展的戰略支撐將更加有力。同時,我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產業體系不優、市場機制不活、協調發展不足、開放程度不深等問題仍然存在,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還有短板弱項,社會治理任務繁重、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自然災害易發多發等特殊省情帶來一系列風險挑戰。面向未來,全省上下必須胸懷兩個大局,辯證看待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發展規律,保持戰略定力,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3.“十四五”時期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實施“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開好局、起好步。

  4.“十四五”時期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錨定到二〇三五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綜合考慮國內外環境和四川發展階段性特征,統籌短期和長遠,兼顧需要和可能,今后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持續平穩增長,保持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差距進一步縮小,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全面提速,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國,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

  ——發展活力充分迸發。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態勢更加鞏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貢獻顯著增強,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國,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

  ——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文明風尚更加濃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基本建成。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環境治理效果顯著增強,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筑牢。

  ——民生福祉明顯提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滿足。

  ——治理效能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設扎實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取得新成效,社會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省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建成現代產業體系,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邁上新的大臺階。科技實力躋身全國前列,科技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科技強省基本建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平安四川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巴蜀文化煥發新活力。生態環境更加優美,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麗四川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交通強省基本建成,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合作,對外開放新優勢明顯增強。社會事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5.“十四五”時期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推動“十四五”時期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重點把握好以下要求。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建設。堅持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確保“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四川落地。始終把發展作為興省之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

  ——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促進城鄉循環、區域循環、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和內外市場循環,著力建強支撐國內大循環的經濟腹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門戶樞紐。

  ——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全局。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全面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深化拓展“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推動區域空間布局整體優化、功能體系整體完善、發展能級整體提升。

  ——統籌推進發展、治理和民生。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持以發展牽引治理、以治理保障發展,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價值取向,以發展之舉增進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難題,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

  ——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底線思維,不斷提升經濟競爭能力、市場監管能力、應急管理能力、防災減災能力、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為現代化建設筑牢安全保障。

  二、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探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打造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戰略高地,推動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6.厚植支撐國內大循環的經濟腹地優勢。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造內需市場腹地和優質供給基地。發揮人口和市場規模優勢,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持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營造放心舒心消費環境,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消費中心。發揮工業化和城鎮化后發優勢,推進強基礎、增功能、惠民生、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激活民間投資,加快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發揮科教和產業發展基礎優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質量強省戰略和品牌創建行動計劃,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7.提升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門戶樞紐功能。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強化國際高端要素集聚運籌功能,增強對外交往、中轉服務、信息交換等核心能力,形成吸引國際商品和資源要素的巨大引力場。強化全國流通樞紐功能,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打造全國物流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強化西向南向開放門戶功能,加強東向北向戰略通道建設,構建國際航線、國際班列、長江水運、陸海聯運等多通道協同運行體系。

  8.強化區域發展戰略的支撐引領作用。堅持把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優化完善合作機制,以深化川渝合作為引領、以做強成都極核為帶動、以擴大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促進全域發展為取向,不斷增強經濟承載和輻射帶動功能、創新資源集聚轉化功能、改革集成和開放門戶功能、人口吸納和綜合服務功能,著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部署。強化成都主干帶動和極核引領,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高質量建設“兩區一城”,筑牢國際門戶樞紐地位,推動城市內涵式、組團式發展,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綜合能級和國際競爭力,協同唱好“雙城記”。加快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促進全省發展主干由成都拓展為成都都市圈,發展都市圈衛星城市,建設都市圈功能協作基地,促進成都平原經濟區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推動區域中心城市內生型發展,高起點規劃建設省級新區,在環成都經濟圈、川南和川東北經濟區分別形成經濟總量占比高、綜合承載能力強、創新發展動能強、區域帶動作用強的全省經濟副中心。強化重要節點城市同成渝雙核及區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協作。推進萬達開等川渝毗鄰地區聯動發展。增強攀西經濟區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能力,推進安寧河谷綜合開發。提升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發展。構建“一軸兩翼三帶”區域經濟布局,引導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優化配置。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

  三、著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經濟承載能力,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堅持以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柱、現代城鎮體系為載體、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為支撐,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9.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發揮先進制造業的支撐引領作用,把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完善“5+1”現代工業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引導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打造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等產業集群和全國重要的先進材料、能源化工、口腔醫療、核技術應用等產業集群,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工程、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集群。創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級示范區。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4+6”現代服務業體系,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建設現代服務業強省。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載體,引導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規劃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完善金融機構體系,加強金融市場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金融,建設“一帶一路”金融服務中心。加快建設旅游強省,深化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促進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持續培育天府旅游名縣,提升“三九大”等文旅品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加快建設“10+3”現代農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種業和裝備支撐,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推進優質糧食工程,提升收儲調控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產業化利用。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打造都市農業示范區,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協同共建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為引領,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網絡強省、數字四川。培育壯大“芯屏端軟智網”全產業鏈,發展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產業,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創建跨行業、跨領域的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成都)節點,打造深度應用場景。布局建設云計算中心,加快建設成渝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建成并運營成都超級計算中心。建立數據流通制度規范,保障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10.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管理,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建設“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立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加快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推動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培育壯大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完善定點幫扶,推進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推動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11.構建現代城鎮體系。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國家中心城市為引領、區域中心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為支撐、縣城和中心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動城市更新,優化提升城市新區,加強城市舊城和老舊小區改造,增強城市防洪排澇、消防安全能力。推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及歷史街區保護和建設。推動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建設新時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示范城市。開展縣城基礎設施補短板行動,推進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示范建設。培育縣域經濟強縣,推動具備條件的縣有序改市、有條件的縣(市)改設區,做大做強中心鎮、重點鎮,建設省級特色小鎮。

  12.完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搶抓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窗口期,統籌布局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超寬帶網絡、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實施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構建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加快交通強省建設。建設“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運輸通道,打造一批全國性和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川藏、成渝中線、成達萬、成自宜、漢巴南、宜西攀、渝昆(四川段)、渝西(四川段)、成都至蘭州(西寧)等重大鐵路項目,打通成都至北部灣南向陸海聯運大通道,開辟成都經達州至萬州港東向鐵水聯運新通道。加密區域城際鐵路,加快建設市域(郊)鐵路,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和經濟圈。探索推進山地軌道交通發展,構建交通旅游融合發展新模式。統籌推進樞紐機場、支線機場、通用機場建設和發展,完善“干支結合、客貨并舉”機場網絡,加快推進國家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建設成都全球性航空樞紐。推進久馬、鎮廣、宜攀等高速公路建設,提檔升級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推動“四好農村路”提質擴面和鄉村客運“金通工程”全面實現。提升長江干線川境段和主要支流航運能級,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統籌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中國“氣大慶”、特高壓交流電網、水風光互補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實施“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動,推進引大濟岷、長征渠等重大工程建設,完善“五橫六縱”引水補水生態水網,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四、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強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四個面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13.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大科學裝置等創新基礎設施集群。高標準規劃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驅動動力源和創新創業生態典范區。高水平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高地、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打造特色鮮明、功能突出的科技創新基地。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學、先進核能、電子信息等優勢領域加快組建天府實驗室,建好國家實驗室四川基地,爭創國家實驗室。

  14.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深化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強化戰略性、前沿性和顛覆性技術創新。聚焦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工業軟件、航空與燃機、釩鈦資源、軌道交通、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健全開放聯動的技術市場,優化科研機構技術轉移轉化機制,推進知識產權運營。加速科技成果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依托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帶動科技成果轉化和關聯產業發展。

  15.培育建強科技創新主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牽頭組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和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發揮高水平大學作用,支持國際知名大學來川合作辦學,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支持中央在川科研單位、外資科研機構融入我省創新發展。緊扣重點產業、重大項目、重點學科,培養引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礎研究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深化拓展省校(院、企)戰略合作,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建設西部創新人才高地。

  16.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構建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開展科研項目“揭榜制”和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全面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健全科技評價機制,完善科技獎勵制度。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完善財稅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機制,促進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深度融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五、全面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創造型、引領型、市場化改革,深化“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對外開放新前沿,為融入新發展格局注入動力活力。

  17.深化經濟領域重點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統一市場。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推進能源、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深化水電消納產業示范區建設。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健全要素市場化交易平臺。創新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

  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強化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完善地方稅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險、非稅收入征管體系。優化政府引導基金體系。深化區域金融改革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革,健全國有金融管理體制,加快普惠金融體系建設,完善財政金融互動政策體系,推動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進“五千五百”上市行動計劃,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發展債券融資,提升直接融資比重。

  18.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自主經營權,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政策。弘揚企業家精神,培育世界500強企業,發展“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19.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著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融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大市場,更好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賦能放權、協同開放,推動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建設。促進各類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推動國際合作園區差異化發展,加快提升開放口岸能級。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高舉辦重大國際活動、重大國際展會的能力。深化與港澳臺交流合作。加快建設貿易強省,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深化國際產能合作。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打造中西部投資首選地。

  20.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深入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在項目投資審批等領域推行承諾制。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新型監管體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暢通參與政策制定渠道。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健全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六、持續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樹立人文化、便捷化、均衡化、綠色化導向,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布局、優化配置,加快建設文化更繁榮、生活更富裕、服務更優質、環境更優美的宜居家園。

  21.推進文化繁榮發展。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誠信社會建設,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繼承革命文化,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品牌,加快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建設一批重點研究機構和傳習基地,推進三星堆、羅家壩等古文化遺址勘探發掘和保護利用。推進網絡內容建設和智慧廣電工程,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提升公共場館服務效能,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振興川劇和曲藝,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弘揚時代精神的文藝精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培育文化龍頭企業,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建設四川國際傳播中心,提升巴蜀文化知名度美譽度。

  22.推進教育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省。適應城鎮化發展趨勢和鎮村布局變化,優化配置城鄉教育資源。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高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一批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完善高等教育體系,優化高等學校及學科布局,統籌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鞏固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高地優勢。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辦好特殊教育。發揮在線教育優勢,辦好開放大學,建設學習型社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加強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

  23.加快健康四川建設。堅持預防為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深入實施健康四川行動。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投入機制,加強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建設省公共衛生綜合臨床中心,構建省市縣三級醫防協同的公共衛生體系。堅持基本醫療衛生公益性,推動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兒童醫學中心,加強呼吸疾病、腫瘤、地方病等防治,推動老年醫學、精神衛生、職業健康、創傷損傷等領域工作,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推進分級診療和醫院管理考核,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完善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使用制度。加快推進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和“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支持社會辦醫。加強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發展現代生物醫藥技術和現代醫療裝備等。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進衛生(健康)城市創建。加快發展醫藥和健康產業。推進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和設施。推進體教融合,積極發展競技體育,高水平承辦體育賽事,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體育文化傳播力,加快建設體育強省。

  24.強化就業優先和社會保障。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發展“互聯網+就業服務”,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加強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殘疾人等群體創業就業服務,推進農民工服務保障戰略性工程,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近就業。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培育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和就業援助制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政策,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社保轉移接續、異地就醫結算制度。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完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慈善、助殘等事業。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加快托育事業發展,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調發展,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推動公共場所、互聯網應用等適老化改造,建設老年友好型生活環境。

  25.加快建設美麗四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加強生態省建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加強白色污染治理,降低碳排放強度,推動城鄉空氣質量、江河湖庫水質全面改善。補齊固體危險廢物及農村生活污水處置能力短板,重視新污染物治理,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加強環境風險管控。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生態廊道。強化河湖長制,加強長江、黃河上游生態治理和修復,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加強重點流域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水土保持,推行林長制,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和古樹名木,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外來物種管控,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和若爾蓋濕地國家公園創建。

  深化生態文明建設。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強化督察考核,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監管網絡和預警指揮體系建設,推動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多元投入長效機制,健全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構建統一高效的環境資源權益交易體系。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機制。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實施節能節水行動,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進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立法和聯合執法。

  七、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和平安四川

  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施策,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著力夯基礎、建機制、提能力、強治理,構建與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社會治理和安全保障體系。

  26.深入推進依法治理。堅持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等重點領域立法。穩妥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執法重心下移和規范化建設,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深化訴訟制度改革和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構建規范高效的制約監督體系,切實增強執法司法公信力。深入開展“八五”普法,統籌開展法治示范創建。健全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推進天府中央法務區建設。創造條件推動設立成都知識產權法院和互聯網法院。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信訪制度,完善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深化綜治中心建設運用,強化源頭治理和網格化服務管理。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掃黑除惡長效常治機制,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深入開展禁毒人民戰爭,扎實推進防艾綜合治理。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加強平安四川基層基礎建設,提升平安建設智能化水平。

  27.加強和改進城鄉基層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發展質量、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治理效能。深化街道和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社區服務供給,形成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科技賦能的社區治理機制。探索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城鄉結合部新型社區等治理新機制。發揮群團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深化城鄉基層治理示范創建。

  28.筑牢重點領域安全防線。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加強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建設。扎實開展反滲透、反顛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斗爭,切實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國防動員能力建設。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強化政府債務管理。防范化解社會矛盾風險,有效預防、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改進網絡綜合治理。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預防控制機制,嚴防重大公共衛生和生物安全風險,嚴守食品藥品安全底線。

  29.強化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完善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推進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等基地和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提高應急裝備和物資分類分級保障、綜合管理與協調能力。加強洪澇干旱、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領域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加強災害科普宣傳,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強應急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完善應急管理全民參與格局,強化社會協同應對能力建設。

  八、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的強大合力,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而奮斗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斷提高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為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30.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領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推動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機制。發揚斗爭精神,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分層級全覆蓋開展干部教育培訓,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加強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堅定不移懲治腐敗,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31.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積極開展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堅持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提高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水平。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優勢和作用,進一步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全面貫徹黨的僑務政策,凝聚僑心、服務大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為全省改革發展穩定貢獻力量。

  32.完善人才隊伍支撐體系。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完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統籌抓好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創新人才培養、發現、引進、使用和評價、流動、激勵機制。以“天府英才”工程為統攬,整合實施重大人才計劃,聚焦“高精尖缺”廣泛集聚各方面優秀人才。推動人才協同發展,加強區域人才合作,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提高人才配置效能。搭建人才發展平臺,強化人才服務保障,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

  33.健全規劃制定和實施機制。全面落實規劃建議的部署要求,統籌編制全省和各地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加強規劃銜接,形成規劃合力。完善規劃推進機制,細化規劃綱要年度計劃,實行項目化清單化管理。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加強規劃實施效果評估、督導和考核,提高規劃執行力和落實力。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全省上下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同心同德、頑強奮斗,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在新的歷史起點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勝利!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翔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2-14 悅康藥業 688658 24.36
  • 12-11 中偉股份 300919 24.6
  • 12-11 研奧股份 300923 28.28
  • 12-11 福立旺 688678 18.05
  • 12-11 南山智尚 300918 4.97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