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造:如何高質量發展?
文/范應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在今年七大重點工作任務首位,要求“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毫無疑問,新的戰略定位凸顯了我國對于發展實體經濟、做優做強制造業的堅定決心。對能源行業而言,裝備制造業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2019年會有哪些實招出臺,有哪些產業突破值得期待?
制造業:國之根本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戰略選擇。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增強制造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實力,推進制造質量和產品品牌建設,才能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水平,這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能源裝備國產化水平已取得顯著提升。科技部《“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指出,十幾年來,制造業各領域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國內發電設備裝機中國產發電機組已達80%以上,年產千萬噸級大型煉油廠設備國產化率達90%,國產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國產75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已投入運行。日產60萬噸乙烯、30萬噸級合成氨、百萬噸級鉀肥等一大批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化。
當然,與世界能源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在技術創新方面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基礎研究薄弱,在一些前沿技術上的投入研究有限;原創性成果不足,新能源、頁巖氣等新興技術仍以引進消化吸收為主;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燃氣輪機、高溫材料及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等尖端技術仍被國外壟斷;創新環境有待完善,創新激勵措施不足。
1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有望出臺。下一階段,將補齊關鍵短板和弱項,繼續組織實施制造業領域科技重大專項,加快推動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和重型燃氣輪機等領域的創新突破。重點從六個方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建立健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體系;二是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三是深化制造業結構調整,重點是堅持不懈去產能,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四是培育更具競爭力的優質企業,深入貫徹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推動落實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五是優化制造業發展環境,重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業成本負擔,穩定國內有效需求;六是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重點是落實汽車、船舶等行業的開放政策,促進裝備制造和國際產能合作。
新看點:“制造+服務”
在落實制造強國舉措方面,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這實際上代表著全球范圍內,傳統制造企業正在謀求轉型的方向。
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征程中,能源裝備將發揮重要的支撐甚至是引領作用。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日前表示,要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術裝備,系統創新能源體制機制,加快提升市場治理水平,進一步釋放發展動力活力,實現能源產業鏈、價值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發展。
在埃森哲等國際智庫看來,服務可以促進產業模式變革,重塑制造業價值鏈。從全球市場來看,在同質化競爭和供大于求的環境下,制造業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向研發和產品運營維護等服務生命周期轉移,更多的制造企業成為提供產品、服務、支持、自我服務和知識的綜合體。未來,服務與制造相互滲透融合,從生產型制造走向服務型制造是大勢所趨,產業模式向“定制化的規模生產”和“服務型生產”轉變特征明顯。
數字技術的融入成為必然。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行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全球GDP超過五分之一的部分來自于與數字化密切相關的技能、資本、產品和服務。預計到2020年,數字技能和技術將會為全球經濟產出增加2萬億美元。
從產業層面,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也得到業界認可。我國于2016年7月發布《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鼓勵制造業企業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 “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 + 服務 ”轉變,以基于服務核心的制造與服務融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確立競爭優勢。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已公布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66個,在首批30家企業中,與能源相關的企業接近三分之一,全部都是與新能源相關領域,如陽光電源、晶科能源、雙良節能等,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榮獲首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兩大獎項。
目前,服務型制造穩步推進,工業設計、融資租賃、節能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逐步壯大;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風機制造等行業服務型制造業務快速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資租賃等業務日益成為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
為促進這一融合不斷推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健全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未來,“制造+服務”深度融合前景可期。
新領域:值得期待
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到國家能源局調研并主持召開座談會。他指出,要堅定不移發展新能源新技術,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超前部署研究先進儲能等戰略性前沿技術,推動新能源汽車持續健康發展,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重大技術裝備。
在能源領域的制造強國方向上,相關部門此前已確定了包含保障能源安全供應、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和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三個方面、15個領域的能源裝備創新行動重點,主攻當前能源產業發展亟需的三代核電、模塊化小型堆、先進燃料等先進核電裝備、頁巖氣、深水油氣等油氣勘探開發裝備、燃氣輪機、智能電網和能源互聯網等先進電力裝備等重要領域,并明確資金支持、稅收優惠、鼓勵國際合作等五大保障措施。到2020年前,國家將圍繞推動能源革命總體工作部署,突破一批能源清潔低碳和安全高效發展的關鍵技術并開展示范應用,制約性或瓶頸性裝備和零部件實現批量化生產和應用,有力保障能源安全供給和助推能源生產消費革命。
有市場分析機構認為,近期與基建相關的核電裝備板塊將優先受益。長期看,機械設備投資需立足高端,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公司,圍繞新能源車、光伏、5G等信息、能源革命帶來的設備需求布局。
在核電領域,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我國共有7臺核電機組具備商業運行條件實現投產,其中三門1號機組是全球第一臺建成的AP1000機組,也是我國第一臺建成的三代核電機組。2019年,我國核電建設新項目審批進一步推進,目前有四臺核電機組正在送審階段,均采用融合后的華龍一號技術。業內預計,2019年國內4~6臺核電新機組有望獲批。按“十三五”規劃測算,一臺核電機組投資額約200億元,每年如果開工10臺,有望拉動2000億增量投資,核電重啟預期升溫。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65吉瓦時,同比增長46%,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長期來看,高端產能不足和產線更替將帶來旺盛擴產需求,鋰電池制造設備具有較好前景。
在油氣領域,2018年國際油價走出了一輪波動行情。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大國內勘探開發力度,保障能源供應自主可控。在頁巖氣規劃層面,離規劃目標仍有巨大缺口。未來國內頁巖氣是勘探開發主要發力點,因此壓裂類設備制造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所言:“這一年,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共同發力,繼續改變著中國的面貌。”對能源裝備行業而言,正是因為有了先進制造的基礎,才能逐漸發生“質”的變化,實現了從制造到創造的跨越,助力國家走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
責任編輯:鮑一凡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