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要80元,出租車漫天要價,安檢排隊太長差點誤機…你在機場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首屆金跑道獎·國內機場口碑評選”正在進行!【點擊投票】為機場打分,你說了算!
明年全額繳社保有人會“減薪”?來看專家怎么說
摘要:“多繳多得是我國社保繳費的基本原則,換言之,大家在職時社保費交的多,退休后養老金也會按比例拿的多。”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教授說,“反之職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就會縮水。因此即使社保費扣繳的多一點,但實際上這對大家未來拿更多的養老金,是有很大好處的。公眾不應一味盯著工資可能相對少了一點兒,而應該從長遠的角度看這件事。”
來源:北京日報
個稅新政的減稅大利好10月即將惠及每位市民,尤其低收入者減稅幅度遠大于中高收入者。不過,近來網上熱議,明年企業必須據實全額繳社保,部分企業員工反而可能被“減薪”。對此,專家建言,適度降低社保費率,有助于化解這一問題。
低收入者減稅比例大
還有不到1個月,新個稅法的利好就要實打實的來了。在今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這段時間,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將率先執行5000元起征點帶來的減稅優惠。
最新個稅計算器可以幫大家算算高中低檔的收入水平到底能省多少錢,請戳圖片↓↓
以月收入6000元(扣除五險一金后)來看,過去市民需要每月繳稅145元,10月以后每月只需繳稅30元,改革后市民納稅額為原來的約20%,每年因此可以省下1380元。
如果是月收入18000元(扣除五險一金后),現行規定下職工需要每月繳稅2620元,10月起職工的納稅額為1190元,是原來的約45%,每年能省下17160元。
對于月收入50000元(扣除五險一金后)的高收入者來說,以往的月繳稅額是11195元,10月以后則是月繳個稅9090元,新的繳稅額大概是原來的約81%,每年可省下25260元。
市民可以發現,低收入者的減稅幅度無疑最大,高收入者雖然減稅絕對額相對多,但是減稅比例遠遠不及中低收入者。
統征個稅社保企業難鉆漏洞
一則降稅后社保必須按實際工資繳納的消息近日在網上廣為流傳,不少中小企業的員工表示擔心明年起實際到手工資會因此大受影響。
以月薪5000元為例,某企業降稅前社保并未完全據實為員工繳納,而是按當地1800元的最低工資標準繳納,最終個人繳納個稅45元,社保費扣330元,其到手工資為4625元。而在降稅后,這位員工個稅降為零,但社保扣費按實際工資繳納,大約需要920元,最終到手工資4080元,反而比降稅前的實際收入少。
記者了解到,這一說法事出有因。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宣布,五部委局決定今年12月10日前要完成社會保險費征管職責劃轉交接工作,自2019年1月1日起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各項社會保險費。
最新發布的《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2018》也顯示,當前我國企業參保在基數合規性方面存在一定問題,有3成企業沒有按合規的職工工資水平為員工繳費。
換言之,在稅務部門征收個稅,人社部門征收社保費之時,確實有部分企業沒有足額為職工繳納社保。
明年新個稅法全面實施,統管各項相關數據的稅務部門接手社保費用征收,企業將失去在兩部門給職工申報不同工資標準的“操作空間”,無法再鉆漏洞了。
降社保費率可讓職工少繳費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教授表示,目前國內確實有少數企業沒有完全遵照國家規定,而是投機取巧降低繳費標準,不以職工實際工資繳納社保費,轉而按照最低工資標準給職工繳費。他認為,嚴格來說,這是一種違法行為。
“多繳多得是我國社保繳費的基本原則,換言之,大家在職時社保費交的多,退休后養老金也會按比例拿的多。”褚福靈說,“反之職工退休后的養老金就會縮水。因此即使社保費扣繳的多一點,但實際上這對大家未來拿更多的養老金,是有很大好處的。公眾不應一味盯著工資可能相對少了一點兒,而應該從長遠的角度看這件事。”
既能少交社保費,又不降低退休后的養老金水平,會不會有這種“兩全其美”的好事呢?清華大學就業與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建議,國家降低社保費率,就可以在不降低退休養老金標準前提下,降低繳費水平,為大家進一步減負。
“這幾年我國一直在夯實費基,目前很多險種已達到或接近全覆蓋了。在這個基礎上,我了解到有關部門也在考慮繼續降低社保費率的問題。”楊燕綏表示,“以養老保險為例,目前企業與個人的繳費率是28%,這對于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及其職工,確實是一個相對較重的負擔。”
她介紹,以德國為例,養老保險費率的上限就是10%,借鑒來看,我國的養老保險費率還有較大下調空間。楊燕綏分析,對于個稅繳納與社保繳費兩件事,國家有關部門會統籌考慮,預計明年我國進一步降低社保繳費費率的可能較大。
今年年初,人社部披露,過去三年多來,我國先后降低社會保險費率4次,總體社保費率從41%降到了37.25%,累計已減少企業成本約3150億元。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永樂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