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浪十佳銀行理財師大賽火熱報名中!大賽分為個人賽和團隊賽,將通過線上答題、理財話題直播、線下答辯等全方位多形式選拔銀行理財精英,優勝選手將有機會拿萬元現金大獎、享千萬流量打造個人IP。【點擊報名】
以市場化手段化解債轉股“落地難”
來源:金融時報
作為去杠桿的一大利器,近期,市場化債轉股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國資委5部門聯合印發了《2018年降低企業杠桿率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就深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布置了七大舉措,包括實施機構隊伍壯大、融資渠道拓寬、退出渠道完善、股東權利保護等。
從不久前央行實施定向降準支持債轉股,到銀保監會下調商業銀行持有債轉股股權風險權重,再到《要點》鼓勵債轉股實施機構拓寬融資渠道,近期密集出臺的政策均直指債轉股實施過程中的“痛點”——簽約多、落地難。
自2016年《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中提出市場化債轉股以來,至今已近兩年。與1999年的債轉股相比,此次債轉股的本質特征在于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對象企業市場化選擇,價格市場化定價,資金市場化籌集,股權市場化退出,政府不搞“拉郎配”。
盡管本輪債轉股的參與者們摸索出了創新之路,但簽約落地率仍不高。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5家大型銀行債轉股項目簽約金額共計約1.6萬億元,落地金額只有約2300億元。
究其原因,既有資金上的制約,也有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博弈難題。
首先,在資金來源方面,債轉股業務的低收益與長期資金高回報要求之間存在沖突。市場化債轉股業務主要面向具有一定經營前景但暫時經營有困難的企業,這就決定了市場化債轉股業務的中、低收益性。但與此同時,由于市場化債轉股業務期限一般較長,市場上與此期限匹配的長期資金一般對回報率要求較高,特別是隨著資管新規的實施,市場上長期低成本資金的籌集更加困難。
其次,在資本損耗方面,根據《商業銀行并表管理與監管指引》,銀行需對旗下債轉股實施子公司進行并表管理。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被動持有的對工商企業股權投資在兩年內的風險權重為400%,兩年之后的風險權重為1250%。這意味著并表管理后,銀行現有資本能夠承載的債轉股規模將極為有限。在資產回表、資本金稀缺的背景下,資本占用成為銀行參與債轉股項目的一大障礙。
再次,在企業估值定價方面,參與債轉股的企業幾乎全部是央企和國企,不僅涉及與地方政府的博弈,還涉及如何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要想解決好都不簡單,加之操作流程繁瑣、周期較長,從而影響了銀行的參與熱情和推動進度。
可以預見,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效果的顯現,上述問題有望得以緩解。
針對資金來源問題,《要點》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類實施機構發行專項用于市場化債轉股的金融債券籌集資金,鼓勵符合條件的各類社會資金投向市場化債轉股項目。此外,《要點》明確,支持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通過發行專項用于市場化債轉股的私募資管產品、設立子公司作為管理人發起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募集股權性資金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在配套政策方面,《要點》提出,在2018年年底前完善轉股資產交易機制。具體要求包括研究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集中開展轉股資產交易,提高轉股資產流動性,拓寬退出渠道。
按照安排,我國將持續推進開展債轉優先股試點。鼓勵依法合規以優先股方式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探索以試點方式開展非上市非公眾股份公司債轉優先股。
對于銀行參與債轉股資本計提壓力大的問題,不久前銀保監會發布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管理辦法(試行)》,相比原銀監會去年8月份發布的征求意見稿《商業銀行新設債轉股實施機構管理辦法(試行)》做了兩點改動,其一是取消了必須由一家商業銀行控股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要求,其二是允許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資本管理參照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
在資金問題逐步獲得解決之后,在具體操作層面,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突破困局。
一是采取多種方式降低債轉股交易成本,如加大稅收優惠力度、發揮產業基金激勵引導作用等;二是研究建立債轉股的定價機制和風險承擔機制,即允許有問題的企業分期將損失計入成本,對企業的利潤、稅收的減少有容忍度;三是盡快研究出臺市場化債轉股企業股東的行為準則、公司治理指引,從制度上保障所有股東權益得到公平對待;三是加強債轉股交易的信息披露質量和信用記錄管理,引入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開展信用風險評估,提高參與機構對債轉股項目風險的識別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市場化債轉股的落地實施最終仍需由市場來完成。要堅決禁止地方政府干預甚至變相鼓勵逃廢銀行債務等行為,以避免重蹈上一輪政策性債轉股的覆轍。否則,非但不能化解企業不良債務風險,無法完成去杠桿任務,還會給信用體系帶來更大的風險。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通過債轉股降低負債率只是幫助企業脫困的第一步,從長遠來看,還要著眼于改善企業的公司治理和經營情況,積極有效地參與到企業的治理結構優化、經營效率提升等方面,幫助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力,最終回到盈利的軌道上,實現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雙贏,促進實體經濟重新煥發活力。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萬露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