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中國需要拿出8萬億“放水”給教育和鼓勵生育

梁建章:中國需要拿出8萬億“放水”給教育和鼓勵生育
2018年08月10日 18:56 新浪財經

  【推薦閱讀】

  小恩小惠難催二孩 梁建章建議用GDP的2%-5%獎勵生育

  作者:梁建章 黃文政

梁建章。(資料圖)梁建章。(資料圖)

  近期,中國經濟正面臨一些困難;驅動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都顯得動力不足:出口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基建投資的收益率也在不斷下降,中西部的很多新城和開放園區建設已經無法持續;而消費則又受到高房價的擠壓。

  為此,很多人都在期待政府推出寬松或叫“放水”的貨幣政策來改善現狀并刺激經濟發展。但就算采取“放水”政策,資金到底又該投向何處?是繼續擴大基建規模,還是建設小城鎮,或者大規模減稅?

  我們也認為中國可能需要適度“放水”來防范某些風險的進一步擴大。由于中國經濟的癥結在于需求不足和產能相對過剩,因此,不同于以往的是,這次“放水”的關鍵應當是“以人為本”,也就是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用以提升人力資源。這樣的“放水”不僅短期內可以直接惠及民眾,長期來看更可以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三個渠道進行“放水”。

  1)“放水”給養育家庭: 鼓勵生育

  各種跡象表明,今年底或明年初國家或將全面放開生育,但即便如此,新生人口銳減的趨勢依然難以逆轉。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堆積的生育意愿會在兩三年內基本釋放完畢,由于愿意生育三孩的家庭極少,全面放開生育對生育數量的影響微乎其微。再加上育齡高峰期女性數量的銳減,如果沒有有效的鼓勵生育的政策,未來的出生人口將以每年減少30萬到100萬的滑坡速度進入雪崩狀態。

  如果中國未來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在二三十年后,中國人口將極度老化,規模優勢大打折扣,中國經濟很可能步入萎靡甚至停滯的狀態。因此,當務之急是出臺大力鼓勵生育的政策。

  我們以前論證過,由于房價、教育和女性就業等因素,中國養育小孩的相對成本是全球最高的。即使全面放開生育,自然生育意愿以及實際生育率也將進入全球最低之列。

  要想改變這一點,必須拿出真金白銀,實行全球最大力度的鼓勵生育政策。根據我們的分析,大部分低生育率國家將GDP的2%到5%用于鼓勵生育。照此標準,中國至少要花2萬億來鼓勵生育。

  乍一看,這似乎是個不可思議的天文數字,但分攤到中國2億多兒童,每人每年也才1萬元左右。我們認為,比起當年4萬億基建刺激,這2萬億的鼓勵生育刺激是非常值得和有必要的。除了發揮減輕家庭負擔和刺激相關消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播下希望的種子。鼓勵生育的具體方式,可以是對養育家庭發放一次性現金獎勵,也可以是給養育家庭實施育兒免稅。

  2)“放水”給教育:尤其是學齡前教育

  另一項涉及人力資源的“放水”渠道,是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對學齡前教育和大學科研的投入。

  目前中國的托兒所奇缺。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父母即使愿意出高價,也很難找到接受未滿三歲孩子的托兒服務。如果夫妻雙方在小孩兩三歲前都必須參與工作,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個選項:一是長時間雇傭保姆,二是由家中老人來幫助看護。這兩個選擇過去能勉強滿足大多數人的要求。但近年來城市保姆價格飛漲,雇傭全天看護孩子的高價保姆已經超出了很多城市白領的經濟承受能力。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中國老人未必愿意將自己退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到看護孫輩的責任之中。

  如果保姆和老人都指望不上,對于夫妻雙方都有工作的家庭來說,只能選擇讓其中一人暫時中斷工作。通常情況下,做出犧牲的是孩子的母親,這對婦女的職業生涯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如果年輕家庭只剩下“全職太太”這一種選擇,未來婦女勢必會在職場上受到嚴重的歧視,因為對企業來說,如果一個女員工懷孕,將不再只是幾個月的產假問題,而是幾年的職業生涯都會受到影響。面對這樣的顧慮,很多職業女性可能選擇少要甚至不要小孩,這會導致已經超低的中國生育率雪上加霜。

  因此,要提高生育率,政府需要牽頭興建大量的托兒所,并把0-3歲的幼兒教育列入免費教育,解除育齡夫婦擔心孩子無人看護的后顧之憂。很多低生育率國家如日本、韓國,正努力為每一位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免費和高質托兒所服務。目前,在中國,政府辦的托兒所幾乎不存在,如果按照這些國家的經驗,中國需要至少為1/3的3歲以下兒童提供托兒所, 這大概是1000多萬兒童。如果按照每個兒童的入托費用每年是3萬元,這大概就是每年3000多億的投入。

  另外在大學教育和科研上也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加大投入,為中國培養更多的創新科技人才。中國現在的教育投入剛剛到了GDP的4%,在世界范圍內,這依然是相對較低的。很多發達國家的教育投入高達6%。如果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比例,除了幼托教育、和科研投入,整體教育投入還有2萬億左右的提升空間。

  3) “放水”給大城市擴容:促進人口集聚效應

  在“放水”過程中強調“以人為本”,并不意味著不要基礎設施的投入。但是基礎設施的投入要跟著人走。如果大多數人都往大城市聚集,那就應該在大城市加大基礎設施和住房的投入,而不是“以地為本”地在一些人口流出且沒有發展條件的城市盲目建設園區和新城。

  中國不同城市的房價差異其實已經很好地反映了這種投資方向的必要性。大城市遠高于中小城市的房價,說明大城市住房需求更加旺盛。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加大供給來滿足這種需求,而不是通過限制需求來扭曲市場。

  大城市的優勢體現為集聚效應,更多的高素質人口聚集在一起,就會有更旺盛的創造力。 高素質人群的聚集也創造了很多低技能的工作需求。大城市能夠吸引各種年輕人是因為那里有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有更廣闊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但即使完全拆除戶籍藩籬,高漲的房價和高昂的生活成本,還是會導致無數心懷夢想的年輕人難以在大城市真正立足。就算勉強留下來,他們也很難在大城市安居樂業,繁衍生息。這反過來又會擠壓本來就處于世界最低水平的中國大城市生育率,進一步惡化中國的人口形勢。

  可喜的是,有些大城市已經意識到吸引人口的重要性,開始推出各種政策引進人口,但是引進人口的關鍵是要城市擴容,也就是要建設更多的基礎設施,包括住房、學校、醫院等。

  按照粗略的測算,中國前二十大都市圈在未來,還會吸引約一億人口。要容納這些人群而不造成各方面的擁堵和房價繼續高漲,就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建設投入。按照每人4萬元的基建和其他公共設施投入的標準,這些大城市約需要4萬億的投入。

  目前對三四線城市的投資收益已經越來越低,唯有對一二線城市的投資還有比較高的回報率。一二線城市的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是拉動內需和消化產能的有效措施,更是平抑房價、提升創新活力和降低貧富差距的良藥。中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完全有能力建設更大規模和更高效率的城市,讓年輕人能夠在大城市安居樂業,生兒育女。

  綜上所述,中國或許有必要也有能力通過適當“放水”來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但“放水”的方式應該是“以人為本”,也就是將資金集中投放到鼓勵生育、提升教育和擴容大城市的方向。這些領域所需要的投入是巨大的,需要拿出8萬億,分別是:2萬億用于鼓勵生育 、2萬億用于加大教育投入以及 4萬億用于大城市擴容 ,而回報也將是極為豐厚的。這樣的“放水”不僅可以帶動相關的消費和投資,直接惠及民眾,更可以為中國人力資源的充分發展創造條件,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陳合群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