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31省份性別比:廣東男性占比最高,有兩個城市卻“女比男多”?數據背后反映了哪些問題
導讀:吉林和遼寧性別比低于100,呈現女多男少格局。從近十年的變化情況看,天津、東北等重化工業為主的地區,性別比下降較多。廣東、浙江等人口流入量較大的地區,性別比上升較多。
作者 | 第一財經 林小昭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
在性別比方面,全國人口中,男性人口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為688438768人,占48.7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7,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從31個省份數據看,吉林和遼寧性別比低于100,呈現女多男少格局。相比之下,在大量人口外來人口流入后,廣東的性別比為113.08,高居全國第一。從近十年的變化情況看,天津、東北等重化工業為主的地區,性別比下降較多。廣東、浙江等人口流入量較大的地區,性別比上升較多。
吉林、遼寧女多男少
分地區看,31個省份中,總人口性別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個,在100至105之間的省份有17個,在105至110之間的省份有9個,在110以上的省份有3個。
2個低于100的省份是吉林和遼寧,分別是99.69和99.7。此外,黑龍江為100.35,位列倒數第三。
東北為何性別比最低?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分析,東北的城鎮化率比較高,而且大多在體制內,獨生子女比例也非常高,很少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同時,東北是個移民社會,沒有什么宗族觀念,“傳宗接代”的意識較為淡漠。
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動變化也影響了性別比。衣保中說,由于經濟下行,就業機會減少,近年來東北人口持續外流,而外流的人口中,男性多一些,女性留在東北的更多。因此東北的整體性別比也在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東北之外,2020年,河南、河北、四川、重慶和山東的性別比也比較低。而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勞動力人口大量外流到東南沿海的廣東、江浙、上海等地。
相比之下,人口流入較多的省份,性別比往往比較高。數據顯示,人口性別比前8名的省份分別是廣東、海南、西藏、浙江、上海、云南、廣西和福建。其中,廣東以113.08位居第一,浙江和上海也位居前5。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廣東性別比上升,性別比最高,與廣東近十年來的產業結構變化有關。“過去廣東勞動密集型企業較多,紡織服裝、玩具企業多,這些行業女工很多。現如今這些產業很多都轉移到中西部和東南亞去了,因此女性占比下降。”與此同時,近年來廣東也發展不少重化工業,對男工的需求在增多。
彭澎說,廣東外來人口多,流入人口中男性占比更高,很多人其實已經結婚生子,只是老婆、孩子和老人呆在老家。因此,廣東的性別比也比較高。
實際上,如果以戶籍人口來看,東南沿海的大城市大多呈現女多男少格局。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廈門這些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戶籍人口均是女多男少。也就是說,正是在大量的男性勞動力流入,推高了東部發達地區的常住人口性別比。
31省份性別比大數據
十年變化:東北、東南此消彼長
從十年來31個省份的性別比變化看,2010年,性別比最高的5個省份分別是天津(114.52)、海南(112.58)、廣東(108.98),廣西(108.26)、內蒙古(108.17)。而到2020年,性別比位居前五的省份,分別是廣東、海南、西藏、浙江和上海。
十年來,性別比下降最多的5個省份分別是天津、內蒙古、吉林、遼寧和黑龍江,均為能源重化產業較為突出的省份。2010年性別比最高的天津,2020年下降到全國第11;2010年性別比位居第5的內蒙古,2020年下降到全國第18。
這些能源重化地區近年來面臨的下行壓力較大。以東北為例,衣保中說,這些年東北的產業結構比較單一,以基礎工業部門尤其是能源原材料為主,很多基礎工業出現發展停滯甚至衰退。
彭澎說,這些地方的重化工業效益下行,就會導致從業人員外流。加上近年來廣東、浙江、福建等地也布局了不少重化工業、大工業,因此東北、天津等地的不少從業人員會流向東南沿海地區,而這些人員又以男性為主,這個過程帶來了性別比的此消彼長。
以福建為例,目前福建一省的工業增加值就超過了東北三省之和。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計劃經濟時代,福建由于地處海防前線,重工業、大項目布局相當少,而改革開放后,輕工業快速崛起,紡織鞋帽等輕工業十分突出,這幾年輕紡工業的品牌化、高附加值化等方面做得不錯。同時,福建充分利用了良好的港口資源,在湄洲灣、古雷半島、寧德等地大力發展臨港型重化產業,如煉化、鋼鐵等。
相比東北等地,東南沿海地區的廣東、浙江、江蘇性別比上升,而這些地方恰好是近十年來人口增長最快、外來人口流入較多的地方。
丁長發認為,沿海地區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外來工市民化的步伐,這些地方應該加快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公共服務的短板,讓外來務工人員能更好的融入。
以住房為例,人口流入較多的東南沿海大城市,住房問題較為突出。目前,盡管大部分城鎮戶籍家庭的住房問題得到解決,但以進城務工人員、新畢業大學生、流動人口為基礎的新市民群體住房問題仍然困難。
貝殼研究院聯合空白研究院近日發布的《第3次大轉型:中國住房新十年報告》稱,我國租賃市場總體發展不足,主要是結構性問題:租房問題在人口凈流入、高房價的一二線熱點城市表現得更加突出,流動人口的居住條件差。
該報告指出,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當前住房保障主要以棚改安置房、公共租賃住房等實物保障為主,這些保障性住房的生產數量少、位置偏遠,覆蓋面窄。按一個家庭租戶租賃一套房測算,我國新市民的租賃住房總需求約6452萬套,而總供給僅為5991萬套,尚有缺口461萬套(約3.7億平米)。北上廣深在所有城市中缺口最大,租賃住房缺口合計約214.8萬套。
今年4月13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指出,要以人口流入多、房價高的城市為重點,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著力解決困難群體和農業轉移人口、新就業大學生等新市民住房問題。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支持將非住宅房屋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
責任編輯:張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