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證券時報記者 田牧
時隔一個月后,金交所行業再現第二輪集中關停潮。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與3月25日首批四省市關停金交所動作類似,山東、吉林、江西、青島、深圳等省市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于5月10日下午集中公告,宣布取消轄內5家金交所的業務資質。至此,兩輪集中公告發布后,全國接近一半的金交所已被關閉。
這再次凸顯了監管層面整體關停金交所的決心。“開弓沒有回頭箭,這次是決心徹底解決地方金交所問題。”一位接近權威監管部門的人士告訴記者。
多地再集中發公告
查看上述五省市公告,與首批湖南等四地公告內容基本相同,都是宣布取消轄內現有金交所的金融資產交易業務資質,提示“偽金交所”風險,并針對地方交易場所經營活動作出了規定和說明。
此次五地關停的金交所分別是江西贛南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吉林東北亞創新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山東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深圳市銀通前海金融資產交易中心、青島國富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另外,福建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在4月22日公告,宣布取消福建海峽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業務資質。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管局則于4月28日公告,宣布取消南寧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的金融資產類交易業務資質。
這7家新一批被關停的金交所中,證券時報記者在此前報道中已指出吉林、廣西兩地的金交所在2023年下半年已完成更名,實質退出。青島國富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則于5月8日剛剛完成工商信息變更,將公司名稱變更為青島國富供應鏈管理服務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自監管正式決定徹底關停金交所以來,共有11家金交所被關停。排除實際上已不算地方金交所的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記者獲取的27家金交所名單中,關停進度條已走了近一半。
如證券時報此前報道所提,因不同金交所存量風險和遺留問題化解所需時間不同,全部關停金交所的工作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漸次有序進行,“整體在一年內完成”。據記者了解,已經關停的這11家金交所,存量風險很小且后續清退過程已做好較妥善安排。剩余未關停的金交所,尤其那些存量問題依然較多的金交所,退出工作可能需要更長一點時間。
但無論如何,監管層面決心已定,金交所全部關停的大勢不可逆。
多地公布“偽金交所”名單
除上述五省市公告外,記者還注意到,山東濟南、煙臺、聊城、濟寧,以及廣西玉林等市的監管部門也在昨日集中發布了“偽金交所”清理工作的公告。
如《對煙臺市“偽金交所”清理工作涉及企業注銷的公告》中所示,山東泓大財務信息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曾用名:煙臺泓大產權交易有限公司)未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設立,僅為商務服務業類企業,不具備開展各類交易場所業務的資質,也不得為非標債務融資活動提供登記備案服務。該公司已于2024年3月29日完成工商登記注銷。
公告還提醒廣大社會公眾,切實增強風險識別和防范意識,堅決抵制各類違法違規金融活動,樹立正確的投融資理念,牢記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風險須自擔。
山東其他地市所發“偽金交所”清理工作公告內容與煙臺類似,加上青島在取消金交所業務資質公告中一同公布的1家“偽金交所”,昨日山東各地市共公布了5家“偽金交所”。
稍早前的4月18日至19日,記者還注意到,江西吉安、鷹潭、萍鄉、宜春、上饒及廣西百色也發布了與此次山東類似的公告。
昨日江西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取消贛南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業務資質和防范“偽金交所”風險的公告》顯示,自2020年以來,江西共排查發現并清退了31家“偽金交所”,還列出了這31家公司的名單及處理進展。這31家中除包括上述4月已單獨發布公告的吉安五地公司外,還新增了景德鎮、撫州各一家“偽金交所”。
從2022年全國范圍內啟動針對“偽金交所”的專項整治工作以來,各省市區縣都不斷發布類似公告。此次不同的是,各地在公告中還統一公布了轄內的“偽金交所”。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目前這些地區公布的“偽金交所”共有40家,且都已被清理。證券時報在此前兩次報道中集中披露了近130家“偽金交所”,經過兩年多全國范圍內的清理整頓工作,大部分被所在地政府排查確定的“偽金交所”,都通過注銷、更改名稱和經營范圍等方式進行了清理。
從存量風險和違規非標理財市場的地下融資通道看,即將被全部關停的金交所只剩下歷史上形成的存量業務,相對而言,近幾年市場上所謂的“金交所產品”事實上都是“偽金交所”參與的。隨著“偽金交所”整治清理工作的深入,“偽金交所”的活動空間也正在被大大壓縮。
但是,只要地下融資活動需求還在,滋生“偽金交所”的土壤就還存在,從技術層面看,根絕“偽金交所”有一定難度,非法機構可能繼續變換“馬甲”開展活動。但從目前多個地區密集公告取消金交所資質、公布“偽金交所”黑名單、不斷進行風險提示的動作分析,監管層已在宣傳警示教育方面發力。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這些“偽金交所”被公之于眾后將無處遁形,對其他“偽金交所”也是巨大震懾。
“金交所產品”
認知慣性正在扭轉
證券時報在此前報道中提到,經過多年的市場教育和強大的認知慣性,“金交所產品”成為非標理財市場上一類與政府信用掛鉤、具有“穩賺不賠”信仰的獨特產品。發展到后期,已經與實際備案機構是否為真正金交所都已關系不大。后續“偽金交所”正是大肆利用了這一點。
隨著金交所關停的消息在全行業刷屏,引發大面積的討論,業內人士對金交所的結局和“偽金交所”的定性基本都已清楚。即使這樣,記者注意到,多年來形成的慣性思維給行業打上的“烙印”仍非一時就可消除。目前市場上各類涉眾理財產品中,仍有一些被稱作“金交所產品”在銷售,一些普通投資人對其違規違法的風險所知甚少。
客觀來說,改變投資者的認知慣性、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確實需要一些時間。好在從第一家金交所關停開始,這個扭轉認知的過程就已經開始。隨著上述新一輪集中關停動作和風險提示,這一過程正在加速推進。
此前一直在討論且備受關注的問題——“偽金交所”的行為是否涉刑?截至目前在司法實踐中還未有新的突破。但記者注意到,去年底某省級公安部門旗下微信公眾號曾發布一篇普法文章,標題是《冒煙指數解析“偽金交所”非法集資模式》。
這值得相關各方細細琢磨。
責任編輯:楊紅艷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