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少年班創辦至今40多年,“神童教育”真的好嗎

中科大少年班創辦至今40多年,“神童教育”真的好嗎
2021年06月13日 08:23 上觀

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楊東平教育洞察”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平在教育思想網上的一個系列視頻節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他談談“神童教育”。

  “對神童教育的熱情經久不衰”

  神童的選拔和培養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它本來屬于特殊教育的領域。所謂特殊教育,就是關注一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它一方面關注那些有各種偏差和問題的弱勢兒童,另一方面也關注那些智力特別優秀的超常兒童。在國內,我們通常把這些超常兒童形容為“神童”。

  中國家長普遍有非常強的神童情結,尤其是在獨生子女的背景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大幅度地提高。因此,在中國,對于神童教育的熱情經久不衰。

  從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創辦首屆少年班至今,已經過去了40多年。今天,我覺得我們應該可以比較冷靜、比較科學地來認識和總結這個問題了。

  中國科技大學的首屆少年班一共招收了21個學生,其中有3個學生特別受關注,他們是寧鉑、干政和謝彥波,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后來的發展都偏離了大家對神童的期望。

  寧鉑13歲時進了少年班,他本來是喜歡天文學的,很希望到南京大學去學天文,但是中國科技大學不放他走,讓他留下來學物理。他后來報考了3次研究生,都因為各種原因退出。再后來,他練氣功、吃素,最后在2003年遁入空門。2008年,他還了俗,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證書,現在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他認為目前自己的狀態不錯,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謝彥波入學的時候才11歲,在國內學習時就與導師意見不合,發生矛盾。出國后,也和導師關系處理不好。雖然他的學業不錯,但是他的情商明顯不足,后來成了一名普通的教師。

  干政也是到了國外與導師發生矛盾,難以協調,回國后又放棄了讀中科大博士的機會,直接就業。但是他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在巨大的反差下患上了精神疾病。

  幾乎所有少年班的學生都和他們一樣,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楊東平在演講。

  “從事科技工作的不到20%”

  從統計數據來看,到2015年,中科大少年班在37年時間里共培養了3162名學生,其中90%以上考取了國內外的研究生,19%供職于科技和教育界,其中一些人獲得了優異的學術成就:2人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1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5人當選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這些少年班學生中,在國內外做教授的超過250人,其中在哈佛大學的有5人,清華大學5人,有6位獲得了美國的“麥克阿瑟天才獎”。還有很多人活躍在企業界、金融界,其中大部分供職于世界500強企業。比較著名的有張亞勤,他擔任過微軟全球副總裁、微軟中國董事長。

  從中科大少年班這40多年來的整體情況看,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點:

  第一,少年班的學生后來從事科技工作的比例不高,不到20%,這與當初“培養基礎科學研究人才”的初衷相差較大。

  第二,這些學生后來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的約有250人,也只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八九,這個比例也是很低的。這與當初提出的要“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培養拔尖人才”的目標不太一致。

  所以,中科大少年班的這個現象是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

  當時,中科大舉辦少年班的時候,曾經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熱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12所高校都曾經辦過少年班,但后來發現,少年大學生的總體情況不夠理想,這些學校又都陸續取消了少年班。現在,只有中科大一所大學還在繼續辦少年班。

  神童如何培養,少年班如何辦下去,真的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科學問題。

  “忌諱把兒童“連根拔起””

  超常兒童教育在國外也有,因為人群中總有一小批智力超群的兒童,為了使他們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成長,國外的學校也會把他們從普通學生中選拔出來,進行特殊的教育。

  國際上對于超常兒童的教育是有一些基本認知的。

  第一,超常兒童教育應該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并不需要過早地為他們確定方向。不能因為他5歲的時候喜歡數學,就認定他必須終生從事數學研究工作;也不能因為他8歲的時候喜歡唱歌,就認定他從此要走上藝術道路。超常兒童的教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漫長過程,很多孩子最后都離開了科學研究這個領域,但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選擇,以興趣為導向來引導他們。

  同時,不能以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來看待超常兒童的培養。我們不能把超常作為一塊敲門磚,以進入名校為目標來進行培養,而是要幫助孩子,點燃他心中的火,也就是找到他的興趣所在。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里有一個女生叫陳曉薇。她從小就喜歡舞臺表演,喜歡做主持人,但父母堅持要讓她學自然科學,堅持要讓她去美國讀大學。當她拿到了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后,她把畢業證書寄給了在國內的父母,并且寫了一封信。她說:你們要求我做的事情,我已經完成了,現在我要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回到國內,重新學習當主持人,后來在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當主持人。如果一開始就讓她做自己喜歡的事,她的人生是不是可能更幸福呢?

  第二,我們對于超常兒童的培養,常常只看到“超常”,而忘記了他們還是“兒童”。國外的超常兒童教育非常忌諱把兒童“連根拔起”,使他們脫離同輩人的群體,脫離日常的生活,變成在一個新環境中封閉訓練。也就是說,只片面地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而忽視了他們的交往能力、表達能力等等。其中既有家長的過失,也有學校培養模式的過失。

  有一個叫王思涵的超常兒童,14歲考入沈陽工業大學。因為他年齡太小了,沒有獨立生活的經驗和能力,也不善于和別人交往,因此到畢業的時候學業非常糟糕,全部掛科,最后被退學。后來,他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重新上了大學,現在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恢復了正常人的生活。

  還有一位湖南的神童叫魏永康,也有類似的遭遇。他13歲時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后來又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碩博連讀。但他在母親的過度照顧下,生活不能自理,沒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人際關系也不適應,讀了3年研究生后被中科院勸退。他的母親反思自己,意識到對他的過度保護造成了他的現狀,因此逐漸改變了對他的教育方式。2008年,魏永康終于結婚生子,學會了做飯,過上了平凡人的生活。

  “要把神童當作兒童來看待”

  為什么神童往往難以健康成長?其中是有原因的。

  有一位英國的大學教授,他從1974年開始跟蹤研究了210名極具天賦的兒童,他發現,最后只有6個孩子(占3%的比例)長大后獲得了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成功。他認為,這并不是他們的父母教育方式上的過失造成的,而是因為神童們會在多個領域表現出天賦而分散了他們的優勢。

  對他們傷害最大的,是神童的身份帶來的壓力。他們其實只是一個兒童,只是一個普通人,但他們卻面臨特殊壓力,面臨著那些不切實際的期待。所以,這位教授最后總結說:童年時代的歡樂和創造力是取得一切成就的基礎。我們首先要把神童當作兒童來看待,當作兒童來培養,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歸根結底是一個漫長的事業。一兩年的樹木當柴燒,十年的樹木可以做桌椅,百年的樹木才能做棟梁。人才的成長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一定不能急于求成,應該看到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歷經艱難曲折才大器晚成的,這是具有普遍性的人才成長的規律。

  總而言之,對于“神童教育”,我概括為三個主要觀點。第一,不要過早地給超常兒童確定方向,而是應該讓他們自由發展。如果過早地確定人生方向,那么齊白石不過是一個平庸的木匠,而不是一個偉大的畫家;楊振寧也不過是一名會計師,而不是為人類做出杰出貢獻的物理學家。第二,對于超常兒童的教育,不應該是以提前教育或過于提高學習難度的方式,而應該是適度地、有針對性地“加餐”,進行有效的指導。第三,要把他們當作普通兒童來看待,不能把他們“連根拔起”,脫離同齡人和日常生活的環境。

  我想,這些對于超常兒童的教育認知,對于一般的兒童教育也是有很大啟發的。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6-17 工大高科 688367 --
  • 06-17 洪興股份 001209 --
  • 06-16 力芯微 688601 --
  • 06-16 嘉益股份 301004 --
  • 06-15 百克生物 688276 36.35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