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后浪研究所 作者張歌、方婷
你見過凌晨4點的城市嗎?
你體驗過加班加到欲哭無淚的感覺嗎?
你有過休著年假突然被一條@召喚回電腦前的體驗嗎?
如果上述問題全中,那么恭喜你已經是一位深受加班荼毒的打工人了。
當代年輕人的加班究竟嚴重到了什么程度?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年白領996工作制專題調研報告》,這一年,超八成的白領每周都在加班,大于七成的白領在無償加班,超兩成的白領每天都在無償加班。他們每周平均加班6.45小時,只能換來老板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咱們再來看另一個數據,滴滴曾在2016年統計出加班最狠的公司,京東榮獲第一,平均下班時間23:16,每月有20天都在加班,其次是騰訊22:50,第三名是58趕集22:37。
互聯網大廠日益嚴重的“無條件996”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加班這回事,怎么就變成了互聯網大廠的標配了呢?
高薪
加班一族無法拒絕的誘惑
加班與否,和所處行業競爭激烈程度直接相關。隨著風口的更迭,過去幾年,每年都會出現新的加班重災區:2017年,加班最狠的是協同辦公軟件,某CEO曾公開表示加班不到凌晨1點算不合格;2018年,短視頻大戰打響,抖音把快手硬生生從雙休逼成了大小周;2019年,在線教育如火如荼,逼得猿輔導、作業幫的輔導老師半夜0點還在和家長們聊續費……
到了2020年,社區團購讓大廠開啟“加班極限挑戰賽”,滴滴“9、12、7”,美團買菜“0、0、7”,拼多多“11、2、7”。在這樣的福報下,很多人產生過不止一次的辭職沖動,但大多數人還是沒有行動。
這仿佛變成了一個悖論:大家一邊對超出八小時之外的工作深惡痛絕,一邊又盡職盡責地參與到加班中,達成一種詭異的生產秩序“動態平衡”。
為什么打工人們嘴上很抗拒,身體卻在自愿加班?
金錢是繞不開的原因。
在offershow上,有人爆料了互聯網大廠最新應屆生薪資。在表中,sp代表更高級的offer,優質生源優先推薦,ssp的級別在sp之上,象征最高級的生源。
如果數據來源屬實,那么絕大部分互聯網大廠的技術崗應屆生,月薪起薪都在14000元左右,一年在15或16薪上下。他們平均年薪在20萬以上,sp能拿到30萬,ssp普遍能拿到40萬年薪。
拼多多開出的年薪最高,最普通的技術崗就在40萬以上。算上漲薪速度,入職三年就可湊齊首付,六年可能全款買房,達到其他行業十年才能到達的高度。
但這樣的高薪,在大多數情況下,代價是不斷出讓個人時間。
企業開兩倍工資吸引員工入職,最終讓一個人完成了三個人的工作量。表面上,他們獲得了遠高于平均水準的薪酬,但如果計算總體勞動時間,平均到每個小時的薪資其實并不高。
假如一名京東員工月薪15000元,每天工作12個小時,這樣的工作狀態維持25天,算下來1小時值50元,這樣的時薪在互聯網人中間占大多數。智聯招聘的調研數據顯示,將近一半的互聯網公司時薪在20-50元,21.2%的互聯網人時薪甚至在20元以下。作為對比,在北京,麥當勞今年的時薪是17元。加班,換來的可能不是想象中的高薪。
資本游戲如何誘導員工自愿加班
假如有兩份工作可供選擇,一份月薪15000元,一天工作12小時,做六休一;另一份月薪9000元,朝九晚五、每周雙休,時薪同樣是50塊錢,你會選哪一個?
某招聘平臺發布的調研顯示,60.6%的人依然認為:“只要錢多,加班什么的都好說。”
即使知道互聯網高薪無異于一場變相剝削的騙局,為什么人們還是會自發參與到“加班游戲”中?這就涉及到互聯網的資本邏輯和“加班認同”文化。
世界一流的互聯網公司,企業安全感通常來自于對技術的掌控,而在國內,技術之外的流量變現競爭同等重要。
用社區團購APP舉例,只要舍得用“0元搶、買就送、打骨折”的方式吸引用戶,用錢砸出一個行業龍頭,其他資本就會跟投。資金不斷,流量就會持續,也不愁變現途徑。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對項目只有一個要求——“快”,至少要快過資本燒錢的速度,游戲才能繼續玩下去。
于是,互聯網公司的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過去,互聯網企業多采用瀑布開發方法,產品開發周期要經過需求分析、設計、實現、測試、發布這一漫長階段,一般3到6個月才能上線完善的產品架構。時至今日,公司變成了敏捷開發模式,產品優先上線再根據客戶要求調整。
這需要極強的工作節奏,模式變化后,技術部門被細致拆分成前端、研發、測試、運維等等崗位。工種細分后帶來的是生產過程的程序化、機械化,背后的核心訴求就是效率和利益,只要每個員工做好自己的那一環,整個效率機器就能運轉起來。
在這樣的生產邏輯中,需要的不是朝九晚五、下班后還有業余生活的員工,而是能夠隨時打開行軍床睡在公司的“加班人”。對老板而言,員工的精神需求也就沒那么重要——所有人都像一顆螺絲釘,只要發揮出他們應有的作用,讓齒輪順利轉起來,管理層并不會考慮它是不是一顆快樂的螺絲釘。
加班閉環就這樣誕生——對企業來說,只有擴大人員規模,提高生產速度,才能滿足資本的要求,持續盈利、維持高速擴張;而員工們只能不間斷地運轉,跟上企業的生產速度,才能有加入資本游戲、獲得高薪的機會。
如今,大廠員工規模10萬人已經不是新鮮事,互聯網正在變成人力密集型產業。
阿里巴巴在2019年員工數已超過10萬人,京東更多,2020年9月已突破32萬人,減去18萬物流人員,也有14萬員工。HR部門每天要幫上百人辦理入職,同一天里要處理的離職手續也不少。
人員擴張后,“大公司病”隨之而來。互聯網公司本該提高效率,但公司越大,越會出現一些與業績毫無關系的加班。比如,當公司產出近期陷入停滯時,上級就會通過延長工作時間,來尋找“薛定諤的業績”:下班后的頭腦風暴會,周末布置周一要交的策劃書……有時,該被解決的不是加班制度,而是讓你無意義加班的領導。
打工人怎樣逃離“自我剝削”
對員工個人而言,加班不但會影響健康狀況,還會讓人忽視自己,甚至產生“自我剝削”。
上班本質上是一種時間交易,資本家用錢和資源買員工的工作日。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工作日是一個可變量,就像一個能伸能縮的彈簧。資產階級的本性是最大可能地延長工作日,不斷試探員工的加班邊界。同時,資本主義生產具有雙重特征——它不僅需要生產物質商品,還需要用員工的免費勞動,為資本家的利益生產剩余價值。
你的彈簧拉伸得越長,你生產的剩余價值就越大。資本家買下的,并非每天的8小時工作時長,而是延長勞動時間的無限可能性。換句話說,買的是“包月不限流量”的你。
在這場交易中,買賣雙方存在著嚴重的權力不對等和信息不對稱。你可能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在你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工作已經超過了精神和身體的極限。
很多人其實意識到自己的身心已經在崩潰的邊緣,甚至人生已經失衡,但還是不愿意退出——原因只是過不了自己那道坎。
有些人舍不得高收入換來的“消費自由”,甚至因此陷入一種補償性的消費主義,但殊不知這正是資本想看到的。打工人賺得越多,加班越累,就越容易產生報復性消費。透支消費后,又需要加更多班來還信用卡和花唄賬單,所以資本家更希望打工人陷入消費主義,這正是資本維持其市場活躍的途徑。
也許加班并沒有辦法完全避免,但我們至少能做到“人間清醒”、有自己的底線,找到一個屬于你自己的平衡點。如果要準確地形容這個平衡點,可以用這樣一個經濟學模型類比。
在工作中,工時越長,工作的邊際成本遞增。假如一個銷售工作8小時,能爭取18個客戶,但再想爭取到第19、20個客戶,可能會耗費2倍甚至3倍的時間。
以銷售為例的加班效率示意圖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邊際效用其實是遞減的——工作8小時,你可能覺得今天到手400元,心情暢快,但工作13小時,可能會覺得太累,多掙的250元也沒那么讓人開心了。
打工人總會覺得收入越高越好,但這并不是真實收益。真實收益是邊際收益曲線圍成的面積,減去邊際成本曲線圍成的面積。
打工人加班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示意圖
如果據此畫一條凈收益曲線,當兩條線交叉時,總收益可達到最大。在這個時候,加班得到的收益剛好能彌補自己的身心不適,這才是最優的策略。但之后繼續榨干自己換取高收入,凈收益的面積反而會減小,對自身造成損耗。
打工人工作時長收益最大化的平衡點
我們要時刻觀察自己有沒有進入內耗的區間,情緒是否健康,身體有沒有報警,在工作中也得隨時評估到哪個臨界點是“人間不值得”,重新審視工作帶給了自己什么,又從自己身上奪走了什么。
打工人的福報,可能是高薪換來的體面生活,可能是工作崗位上獲得的成就滿足感,但絕不會是在沒有終點的996加班中燃盡生命。
愿每一位打工人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福報。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恒星 SF142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