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廣偉:制止糧食浪費刻不容緩
作者: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 劉廣偉
當前,杜絕餐飲浪費行為正在成為朋友圈中的一股新風。如何建立制止餐飲浪費的長效機制,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也成為國家接下來的重要目標之一。
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為了保障糧食供給這一基本民生問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政府多策并舉,加強科技投入,使糧食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量不斷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1984年,我國宣布基本解決城鄉人民的溫飽問題;2015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突破6.2億噸,實現“十二連豐”;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同時糧食生產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綠色優質農產品產量大幅提升。但是,有研究表明,中國每年浪費掉的糧食約占總產量的19%,蔬果等容易變質的食物,浪費比例更高。
根據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統計,我國每年僅在糧食存儲、運輸和加工環節造成的浪費就高達700億斤。食物利用環節的浪費現象更是令人觸目驚心。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該報告還顯示,2015年中國城市餐飲業餐桌食物浪費量在1700萬至1800萬噸之間,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
為了減少食物浪費,我們需要更有力的行政措施:
首先,要全面認知食物浪費的范圍。食學體系將我國的食物浪費劃分為7種類型,即損失型、丟失型、變質型、奢侈型、時效型、商競型和過多食入型,其中前三種類型主要存在于食物生產環節,后四種類型主要存在于食物利用環節。只有全面的認識到這7種浪費的特征與危害,才能更好在各個環節實現全面監管,不留空白,才能全面制止食物浪費。
其次,要加強宣傳工作,樹立敬畏食物的道德觀。 “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 勸君莫打三春鳥”“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些詩詞警句無不展現出先人對食物的珍愛與敬畏之心。然而,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速,我們與食物及其生態之間友好平衡的關系已經被破壞。高水平的食政管理需要引入敬畏食物的道德力量,形成更好的社會氛圍。
再次,要加強食學通識教育。吃,既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最基本訴求,也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最基本行為。因此,節約糧食、減少浪費不僅應該成為每位“食者”的通識課,還應該成為貫穿人生各個階段的長期必修課。
最后,要強化立法工作,建議出臺《反食物浪費法》。將反對食物浪費納入法律,在國外已有先例。2016年,意大利就通過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以盡量減少每年約500萬噸的食物浪費量。我們的近鄰日本,也于2019年5月通過了《減少食物浪費推進法》,要求從食品生產、制造、銷售及消費等各個環節減少浪費。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三令五申反對浪費,在201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為代表的各類條例、文件中,多次提及食物浪費問題。目前,我們亟需一部專門針對食物浪費的法律,對于各種浪費行為給予清晰界定,制定明確的懲罰措施,強化國家監察機構作為監督主體的責任和使命,讓監管工作有法可依,執法必嚴。
責任編輯:薛永瑋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