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7省區經濟前三城市盤點:這些三四線城市或逆襲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各城市也逐步進入新的競爭時代,不少二三四線城市也希望在這一輪競爭中做大做強。然而,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本省區內第1名與第2名的GDP差距超過50%是常態,各地經濟第一強市的優勢……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 陳潔
在各地積極推動強中心城市之時,一大批二三四線城市,正加入到行政規劃調整的隊伍中來。
7月底,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調整六盤水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提出將水城縣的保華鎮、木果鎮、南開苗族彝族鄉、金盆苗族彝族鄉、青林苗族彝族鄉劃歸六盤水市鐘山區管轄,撤銷水城縣,設立六盤水市水城區。
2019年,六盤水生產總值1265.97億元,比上年增長7.5%,年末常住人口295.05萬人。隨著城市“擴容”,六盤水的GDP和常住人口都將出現上漲,在貴州九個地級市(州)中,排名有望從第六名向上提升。
然而,六盤水尚不足以對貴州省內排名第一的貴陽市的經濟排位產生沖擊。21世紀經濟研究院通過對27個省區(除去4個直轄市)的經濟排名第1、第2和第3的市(州)進行梳理,發現有6個在本省區內排名GDP第2的城市,與省區內第1的GDP差距不足20%,其中就包括貴州排名第2的遵義市。
此外,還有12個省區內排名第3的城市,與省區內第2城GDP差距不足20%。哪些省區的2、3號城市,有可能在未來出現“逆襲”?21世紀經濟研究院通過GDP差距、GDP增速、人口總量等進行分析。
14省區經濟強市遙遙領先
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各城市也逐步進入新的競爭時代。不少二三四線城市也希望在這一輪競爭中做大做強自身,這些城市首先需要的就是在本省區內PK中提升位次。
然而,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本省區內第1名與第2名的GDP差距超過50%是常態,各地經濟第一強市的優勢地位大多難以撼動。
統計顯示,27個省區中,有14個省區內第2名與第1名的GDP差距超過50%。其中,四川省成都市的GDP為17012.7億元,排名省內第1,綿陽市GDP為2856.2億元,排名省內第2,四川省內第1與第2的城市GDP差距達到14156.5億元,成為差距最為突出的省份。
排名第二的為吉林省,省內第1長春市與省內第2吉林市的GDP差距為4487.5億元,這一GDP差距占長春市GDP的76%。
此外,甘肅省內GDP第1的蘭州市與GDP第2的慶陽市,湖北省內GDP第1的武漢市與GDP第2的襄陽市,GDP差距均超過70%(即GDP差距占排名前列城市的GDP比重,下同),這意味著這些省內第2名想要追上第1名,難度很大。
此外,本省區內第1名與第2名的GDP差距超過50%的省份還包括:安徽、河南、黑龍江、湖南、山西、陜西、云南、海南、寧夏和西藏。
哪些地方的第2名與第1名的差距不大?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有6個省份的省內GDP第1城市與第2的經濟總量差距在20%以內,這就是福建省的泉州市與福州市,廣東省的深圳市與廣州市,貴州省的貴陽市與遵義市,河北省的唐山市與石家莊市,遼寧省的大連市與沈陽市,山東省的青島市與濟南市。
可以看到的是,以上城市中,有5個排名第2的城市都是省會城市。唯一不是省會,但是GDP差距與省內第1名差距在20%以內的城市是貴州省遵義市。2019年,遵義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483.32億元,比上年增長9.7%。實現這一GDP增長的原因是由于遵義二、三產業較強。其中,第二產業的白酒(比如茅臺),第三產業的旅游(紅色旅游目的地),使這個城市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速。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由于能夠調動省內資源,在固定資產投資等多方面拉動市內經濟,加之省會往往是教育、醫療資源的集中地,經濟排名第2的省會城市,仍然有不小的希望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實現超越。然而,這不僅僅需要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抓住新常態下新的發展機會,并積極改善營商環境等,才有機會“彎道超車”。
哪些省區第3強市能逆襲
如果將視野擴展到本省區內GDP第3大城市,27省份會主要出現四種模式。
第一種是本省區內第1、2、3大城市相互之間的GDP差距都很大。比如黑龍江的哈爾濱、大慶和齊齊哈爾,第2大城市與第1大城市,第3大城市與第2大城市之間的GDP差距均超過50%。
第二種模式是第2大城市與第1大城市經濟總量差距大,但與第3大城市經濟總量相近,也就是第3名有望追上第2名。比如內蒙古GDP排名第2的呼和浩特和排名第3的包頭,GDP差距僅有2.80%。
第三種模式是“雙頭競爭”模式。比如遼寧的大連和沈陽的GDP差距僅有7.6%,但是遼寧排名第3的鞍山市,GDP與沈陽的差距高達73%。
還有一種模式很特殊,這就是省內第1、2、3大城市的GDP差距都不算大。典型的就是江蘇,南京與蘇州的GDP差距為27.1%,而無錫與南京的GDP差距為15.5%,這顯示出江蘇省內有多個經濟強市。
本省區內第3名與第2名GDP差距小于20%的有12個城市,相比本省區內第2“逆襲”第1,更多省區第3城有望“逆襲”第2城。其中GDP差距與本省區內第2城相比小于10%的包括湖北宜昌、湖南常德、內蒙古包頭、山西運城、四川宜賓、寧夏吳忠。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如果分析這些城市的經濟模式,會發現其中部分為資源型城市,比如包頭和運城的支柱產業之一均為采礦業,鋼鐵、鋁、焦炭等是這些城市重要的工業產業。
2019年的統計公報顯示,包頭采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3.7%。運城的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利潤48.2億元,下降14.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16.3億元,下降39.6%;煤炭開采和洗選業12.4億元,下降19.9%。在產業轉型的壓力下,只有抓住新的產業發展機遇實現轉型,這些城市才有可能“彎道超車”。
相比而言,一些城市比如宜昌市的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均發展較好,突破千億級產業大關。同時,宜昌仍然在進行產業升級,比如2019年統計公報顯示,該市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淘汰落后企業38家,改造升級55家,這一城市在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
此外,如果看本省區內GDP前3大城市2019年的GDP增速,則不少第2、第3大城市的GDP增速超越第1,包括安徽、廣東、廣西、貴州、河南、黑龍江、湖北、江蘇、江西、內蒙古、山東、陜西、四川、云南、浙江、寧夏、吉林、西藏、甘肅等,均出現本省區內第2或者第3的GDP增速超越第1的局面。
能夠在GDP總量和GDP增速上都明顯“壓制”2、3名的城市包括山西太原市、湖南長沙市等,作為省會,這些城市的經濟仍然在省內有明顯優勢。
經濟強市還面臨人口競爭
除GDP的競爭之外,城市的競爭也包括人口的競爭。
數據顯示,有8個省區內GDP排名第2的城市,常住人口超過本省區內GDP排名第1的城市,這包括廣東廣州、貴州遵義、河北石家莊、江西贛州、遼寧沈陽、內蒙古呼和浩特、青海海東、新疆伊犁。
此外,還有2個省內GDP排名第3的城市,常住人口超過省內GDP排名第1的城市,即貴州畢節市、山西運城市。
其中一些城市的人口差距明顯,比如河北省石家莊市的常住人口為1103.1萬人,河北省GDP第1的唐山市為796.4萬人;江西省贛州市的常住人口為870.8萬人,江西省GDP第1的南昌市的常住人口為560.1萬人,人口差距均超過300萬。
但是,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看,這些地方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落后于省內排名第1的城市。部分城市是人口流出城市,比如贛州在2019年年末戶籍總人口為983.07萬人,但年末常住人口只有870.80萬人。此外,贛州全年出生人口11.26萬人,死亡人口5.33萬人,常住人口僅比上年末增加3.04萬人,2019年繼續出現人口流出。
因此,僅僅有人口資源還不夠,還需要思考如何發展產業,提供更多、更有吸引力的就業崗位。
除了人口自然增長,還有一個大擴容的辦法,這就是“撤縣并市”。
今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撤銷龍南縣設立縣級龍南市的通知》發布,國務院已同意撤銷龍南縣,設立縣級龍南市,以原龍南縣的行政區域為龍南市行政區域,龍南市人民政府駐龍南鎮龍翔大道1號。龍南市由省直轄,贛州市代管。
7月25日上午,龍南市正式掛牌成立,成為了贛州市第2個縣級市。這對推動贛州形成“一區兩群”城鎮體系,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如何利用好這些人口資源,將成為這些人口大市的“必答題”。
責任編輯:楊亞龍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