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磅!習近平陜西釋放五大信號!最新定調經濟形勢 明確4大發展策略!兩提“西遷精神”有何深意?
來源:券商中國
浙江歸來不到20天,習近平再赴地方考察,這次是陜西!
據新華社消息,習近平總書記4月20日在陜西考察調研。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在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和省長劉國中陪同下,先后來到商洛、安康、西安等地,深入自然保護區、貧困山區、社區、學校、企業等,了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脫貧攻堅、復工復產等情況,就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行調研,看望慰問干部群眾。
23日上午,習近平聽取了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習近平強調,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投資,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來看解讀!
信號一:考察路線與浙江之行略有不同
此次考察可以說緊貼“三大攻堅戰”,即重大風險防控、精準脫貧、污染防治。
從習主席考察陜西的路徑來看,他首先來到被譽為秦嶺東部綠色明珠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什么會把這個地方作為首站?首先,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查處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加強秦嶺生態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其次,從總書記此前在浙江及其他地方考察的情況來看,每到一處必言綠水青山,對生態環境十分重視。他在秦嶺時表示,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秦嶺這個地方可以說既涉及到生態環境建設,更涉及到黨的建設,意義重大。
農村以及農村脫貧攻堅更是總書記時刻惦記的一件大事。接著,習近平乘車前往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金米村位于秦嶺深處,曾經是極度貧困村,近年來通過發展木耳、中藥材、旅游等產業實現了整村脫貧。
21日上午,習近平來到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隨后,習近平來到老縣鎮衛生院及鎮中心小學。22日,習近平在西安考察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恢復運行等情況,并在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西安交大等地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考察路線與浙江之行有一定區別。浙江之行首先考察的是經濟情況和復工復產的形勢。因為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形勢并不樂觀。3月29日,習近平到浙江之后,首先前往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考察。接著,來到寧波北侖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園區聽取復工復產情況。3月30日,習近平前往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考察調研。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該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后,習近平來到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考察。3月31日,習近平考察了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和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
信號二: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趨勢未變
23日上午,習近平聽取了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習近平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帶來挑戰。
習近平強調,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上周剛剛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關于經濟的表述是:經濟展現巨大韌性,但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相比此前關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面臨嚴峻挑戰等表述,“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的基調更為樂觀,這也是新冠疫情爆發之后首次出現如此樂觀的定調,值得高度重視。
在浙江考察時,習近平曾指出,面對危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面對危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這次相比上次的表述,語氣更為堅定,信心更足。
信號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四大發展策略
習近平在陜西講話時還強調,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投資,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字少事大”。
首先是堅定信心,這與上述習主席關于“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判斷一脈相承,“堅定信心”也是要讓預期更為明確。
其次是保持定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表述實際上相當不容易,一季度我國GDP為-6.8%,當下全球新冠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在這個時候保持定力的困難和壓力會比較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并不容易。傳統的思維是加大傳統投資和刺激房地產發展,但上周政治局會議再度重申了“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第三是又一次提到了制造業,并且提出推進4大新興產業投資。
第四,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這個提法曾經出現過,但表述并非完全如此。2014年,當時的科技部部長萬鋼曾提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因此,這也可以說是來自最高層的最新提法。
信號四:打造內陸改革新高地
習近平指出,要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突出基礎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舉措,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
“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這一提法曾出現在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定位是中,即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此次再度提出這一概念,存在較大的戰略意義,這既可能與整個西部開發以及改革開放有關,又可能與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戰略縱深有關。逆全球化趨勢可能在疫情過后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如何挖掘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擴大中國經濟發展的縱深非常重要。
信號五:西遷精神與楓橋經驗
習近平在西安交大考察時兩度提到了“西遷精神”。上世紀50年代,一批交大人響應黨的號召,“打起背包就出發”,從上海遷至西安。
2017年11月,15位交大西遷老同志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信中說:“多年來在西北的奮斗,我們形成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并在代代師生中傳承弘揚。”
習近平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習近平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征程上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習近平在考察時還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紹興市諸暨縣(現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為此,1963年毛澤東同志就曾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楓橋經驗”由此成為全國政法戰線一個膾炙人口的典型。
責任編輯:張恒星 SF142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