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沃斯現場’專訪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中國企業家有責任建構新的全球化規則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姚冬琴 | 達沃斯現場報道
今年夏季達沃斯的主題是“領導力4.0:全球化新時代的成功之道”。作為中央企業中國際化的先行軍,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對此有何見解?7月3日,《中國經濟周刊》在達沃斯現場就此話題專訪了宋志平先生。
《中國經濟周刊》:今年夏季達沃斯的主題是“領導力4.0:全球化新時代的成功之道”,請您談一談,全球化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領導力?
宋志平:這個題目是企業家們非常重視,都在思考的。當前,國際化的一些規則正在被顛覆和改變。我們必須致力于構建新的規則,同時也要讓自己適應這場變化,包括國際格局、利益格局的變化,也包括技術格局對產業深刻的影響。
在這個新的階段,作為企業的領導,其領導力至少有三點是非常之重要的。
第一,企業家得融入全球化的進程。過去40年,中國企業經歷了長足的發展,現在,中國是世界的市場,世界也成了中國的市場,已經高度融合在一起了。所以作為中國企業,就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市場,而要更多關注國際市場,融入到全球化過程中來。在此過程中有我們的思考、參與,和引導。
說到全球化,雖然是政府搭臺,但其核心主體還是企業,尤其大企業,要積極發聲,去引導全球化的進程,包括一些規則的制定等等。這也是我們的一個責任。
第二,企業家要提升技術創新和變革的能力。工業4.0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作為企業家,創新的意識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今后的企業,最大的紅利是面對創新和變革的適應力。中國建材目前在3D打印、新材料、無人工廠建設等方面,發展速度是很快的。
第三,企業家要更多著眼于不確定性,提升經營水平。過去,我們更多關注企業內部的管理,圍繞著生產更多的產品來滿足需求;而現在,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管理下移,作為企業領導,最應該關注的是企業經營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這是被人替代不了的。每天都有新技術,市場每天都在變化,企業領導應該眼睛向外,面對不確定性做正確的選擇,提升經營水平。
《中國經濟周刊》:在全球化新時代,中國企業家,尤其是中國的央企,當前面臨的挑戰是什么呢?
宋志平:挑戰其實很多,如果要總結一下,我覺得有四大挑戰:
第一,是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是全球化進程中是一股逆流,大家都反對,包括美國很多企業家都公開反對,但是也不可小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是個現實。 對我們來講,這是一個挺大的挑戰。中國建材在美國、歐洲都有不少的企業,也會遇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問題,但是我們還是很堅定全球化是主流,是誰也擋不住的。同時,我們也在積極做工作。比如說,西方對國企有些誤會,我們要給他們講清楚,中國的國企為什么能夠滿足競爭中性,讓國際市場能夠接納我們,這是當務之急。
第二,是氣候問題,這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大問題。中國建材的一個主要產品是水泥,水泥是我們缺少不了的,但其二氧化碳排放多,怎么辦?我們現在采取了三項大的措施:一是用新能源替代傳統的火電,二是用新的技術減少燒煤的量,三是提高標號減少石灰石的用量。通過這些措施,能夠減少約40%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三,是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挑戰。目前,我們的工廠在進行大規模的智能化改造,速度超出大家的想象。這是中國人的一個偏好,我們在做智能化這方面,進展是非常之快的。但是,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大家最擔心的就是智能化會不會帶來就業的問題。我個人在這個問題上是樂觀的,智能化可以彌補勞動力的不足,同時也可以改變分工,讓勞動力更多地去做服務性的工作。
第四,是貧富兩極分化、財富分配不合理的挑戰。80%的財富聚集在1%的人手里,這肯定是不對的。中國建材現在正在進行制度改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分配制度,通過員工持股、經營股票計劃、科技分紅等,讓人力資本的擁有者,讓勞動者也能夠享受財富的分配。
我們說華為的成功,其核心是什么?我覺得核心還不僅僅是技術,其核心是兩點:一是企業家精神,有任正非;二是機制革命,有“財散人聚”的分配機制。我覺得當今企業都應該研究華為,其凝聚力和創新活力來自哪。
《中國經濟周刊》:中國建材是率先邁出全球化步伐的中央企業,在這么多年的全球化過程當中,中國建材現在的全球化思路與早些年相比,會發生一些變化嗎?
宋志平:這個變化很大。第一階段,我們的全球化其實就是出口創匯、引進技術,這是我們對全球化的理解。第二階段,我們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擁有了一定的能力。比如在中國建材,我們做了一些成套裝備,做EPC等等,在全球尤其在“一帶一路”國家,有60%~70%的水泥廠和玻璃廠,是中國建材這一家企業在建設,支持了“一帶一路”和全球化的發展。
現在來講,又有不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全方位融入,既不是簡單的EPC,也不是簡單的出口,甚至也不是簡單的投資,而是融入全球化的各種機會,比如技術、管理、服務等各個方面。
在全球化進程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整合全球的創新資源,這是我現在思考比較多的。盡管有一些國家,在高科技方面對我們進行限制,但我們創新資源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整合全球創新要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不要把創新要素的來源放在一個籃子里。
責任編輯:鮑一凡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