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不分紅背后有大格局大目標
□張 銳
延期將近一個月之后,格力電器2017年股東大會在前天舉行。圍繞“2017年度不派發現金紅利,不送紅股,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余額轉入下年分配”的利潤分配預案,94.96%的股東投了贊成票。雖然相對于其他議案約98%左右的通過率,分紅議案依然是爭議最大的,但最后結果說明絕大多數股東還是理解與認同董明珠與格力電器董事會不分紅的決定。這也讓人看到了中小股東在企業因科技創新而需要暫時犧牲局部利益時所表現出的理解和寬容。
2017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收1482.86億元,同比增長36.92%,歸屬股東凈利潤224.02億元,同比增長44.87%,雙雙創下歷史紀錄;不僅如此,截至年底,格力電器未分配利潤達557.4億元,賬面貨幣資金996.1億元,同樣雙雙創出歷史新高。如此驕人的業績,固然是董明珠掛帥的格力管理層經營有方,但亦是大小股東長期擁躉與支持的結果,格力因此騰出部分利潤回饋投資者順理成章。也正是如此,4月底格力電器發布不予分紅的年度預告時,市場一度給出了不滿的宣泄,公司當天市值蒸發近300億,以致引來深交所的問詢函。
說起來似乎有些難以理解。A股年度不派息分紅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何以在格力電器這里會引發這么大的風波呢?自上市以來,格力電器已累計現金分紅19次,總額417.92億元,超過期間凈利潤的40%,格力也由此成為了分紅最慷慨的家電企業。只是,一旦某種付出或服務行為在公眾面前反復出現時,久而久之就會被認為是應該或必須,否則就會導致強烈不滿,格力11年來首個年度不分紅引起如此大的風波,深層原因也許就在于此。
按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的解釋,“沒有分紅最主要的原因是未來的戰略規劃沒有完成布局,晚點分。大家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格局要大一些。”董明珠說的“格局要大一些”,就是指除了空調、生活電器、智能裝備外,格力還在試圖構建與拓展出芯片、大數據以及物聯網設備等業務線。據悉,所有這些新業務都將裝入格力旗下的通信設備公司。
按照計劃,格力電器今年須完成2000億元超級營收,也就是要保持35%的同比增速,而在格力營收構成中,空調占比83%,其后續拓展空間將十分有限,格力因此早已邁開了多元化步伐。但財報顯示,去年生活電器在格力營收占比僅1.55%,智能裝備也只有1.43%,在手機市場發出的聲音更微弱。相比于海爾和美的,格力的多元化似乎在行進速度上慢了不少,乃至去年海爾與美的的營收雙雙超過了2400億元,尤其是老對手美的首次營收突破2000億,增速逾50%,其領先優勢在不斷擴大。于是,通過跨界、跨地區甚至跨國并購以創造規模放大效應,自然就成了格力的必選。
除了在洛陽、南京及杭州投資擴產空調項目,格力增量資本將主要集中于智能裝備以及集成電路項目的開發,位于珠海、成都、武漢、洛陽及合肥等地的智慧工廠升級項目、智能裝備和智能家電項目正在論證。作為主打產品,格力空調的外機芯片、內機芯片以及壓縮機芯片等都應一一備齊,但格力目前只能做內機主芯片與晶體管封裝,其余都依賴日本企業提供。所以,兩年前董明珠就表示格力正在研究芯片,因而需要將更多利潤留在公司。
必須明確,目前全球的企業管理與治理的重心已經從股東中心主義轉向了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的優劣固然仍可用盈利能力及股東回報率來衡量,但更重要的是須用對國家、社會及人類進步的貢獻如重大科技創新、公益項目投資占比等指標來裁判。就格力而言,選擇放棄向股東分紅的短期目標,而將資金集中投放到智能化改造與升級以及芯片自我開發的長期目標上來,其行為本身所產生的就不只有商業化意義。
再進一步言,格力如果能借助于資金的規模效應開發出了真正的“中國芯”,那絕對不只是其30多萬股東之幸,而是整個國家之福。據此,對格力股東向格力電器不分紅議案投出贊成票的行為,我們理所當然地也要投出贊成票。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
責任編輯:孫劍嵩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