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哈佛中國論壇
作者: 邵卓涵
1998年,《海爾:激活休克魚》正式寫入哈佛商學院案例庫,而海爾集團CEO張瑞敏也第一次受邀前來哈佛大學,成為了第一位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從砸冰箱樹立海爾的質量意識,到創建“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再到入選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 50)和《財富》全球50位領袖人物,張瑞敏先生始終探索和總結著企業管理的中國智慧。恰逢海爾案例入選哈佛商學院案例庫二十周年,張瑞敏先生再登哈佛校園,在管理大師羅莎貝斯·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教授的MBA課堂上分享了《海爾:一家孵化創客的中國巨頭企業》這一最新案例。訪問期間,張瑞敏先生還與哈佛中國論壇暢談他的哈佛情結,分享他管理企業的藝術和對海外留學生的希冀。
問:1998年,您成為第一位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您的“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案例也被選入哈佛商學院案例庫。能否談談您第一次來哈佛講課時的感受和對哈佛的印象?
答:當時到哈佛來呢,我們算是98年中國第一個登上哈佛大學講壇的企業,所以國內也特別期待,覺得這是一個突破。對于我自己來講,當時到哈佛來有一種朝圣的感覺,覺得哈佛是管理學界最高的殿堂,所以會抱著一個來虛心學習的態度。
不過哈佛之行也給了我們一個信心。當時哈佛的教授說之所以把海爾作為第一個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案例,主要原因就是海爾抓了人的這個因素。他們說,所有管理模式的好壞全在于和文化的結合,特別是發揮人的積極作用,體現人的價值。雖然我們在那之前也是這么考慮的,但是98年的哈佛之行給我們堅定了這個信心,讓我們意識到管理重要的是發揮人的作用,而不僅僅是管理資產。
問: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來訪哈佛,您怎樣理解中國和哈佛日益密切的交流?
答:我覺得這體現了一種需求。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國內企業家急切地需要學習西方的管理經驗。中國以前沒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全得學習和引進西方的管理經驗,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學習日本,后來就是學習美國。所以很多中國企業家來到哈佛,是想把握一個能夠提高自己的素養和水平、學習更先進模式的機會。很多中國企業都希望來這里交流,或者來體現自己的企業的價值。我覺得這可能對中國企業的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問:回顧海爾的歷史,能夠讓海爾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家電業穩居領先地位的秘訣是什么?都說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海爾公司是怎樣培養獨特的企業文化的?
答:海爾和其他企業不同的地方有兩點:第一就是我們始終跟著時代的步伐走,發現和抓住時代的機會。我們有一句話叫做“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企業的成功只不過是因為它和時代的節拍。這個時代變化得太快了,你很難永遠踏中它的節拍,所以你需要知道怎樣把握時代的機遇。所以有句話叫做預測未來不如創造未來,我們就是比別的企業可能更好地抓住了一些時代賦予的機會: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中國要加入WTO的時候,當時很多其他的中國企業都很緊張,但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并且第一個來到美國來設家電廠。那時候大家都不看好,不理解為什么美國人都來中國設廠了,你要去美國設廠?但是現在大家覺得來美國設廠就是很正常、很需要的。所以像這類的機會很多,我們比較好地抓住了這些機會,這是其一。
第二,我們和很多企業的價值觀不太一樣,就是我們始終抓住了把人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很多西方的企業都說股東第一,我們說員工第一,西方說永遠要長期利潤最大化,我們就說怎么樣把員工價值發揮到最大,包括合作方的價值發揮到最大,使得企業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一點在市場上具體的體現就是我們不會去參加價格戰。所以在海外市場,很多中國企業采取了出國創匯的策略,但是我們是出國創牌,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我們可能在全球家電行業里發展得比較良性一些。
問: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浪潮中,海爾很早就制定了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在美國南卡州和意大利建立生產基地,并受到了海外消費者的廣泛歡迎。中國企業應該怎樣走出國門、打造“中國品牌”?
答:過去這是一個品牌的競爭,
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之所以比較困難,就是因為到國外來創牌兩大體系很難建立,一個是前端的研發體系,一個是后端的市場體系。因為市場的網絡非常大,建立收獲網絡、銷售網絡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建起來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中國企業就望而卻步了。因為拿不出這么多錢來,所以很多就采取了代工。
但是現在,我覺得中國企業可以把握一個時代的機遇。在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品牌戰略要針對品牌社群,更多是要和用戶結合在一起。包括了一些國外非常著名的品牌,可能它也很難做到真正和用戶結合在一起。我們中國企業如果從這個切入點多下功夫、多做一些文章,做到不是大規模制造而是大規模定制,也許能有更多的機會。
問: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出國留學,您覺得留學生應該如何把握時代的機遇呢?
答:昨天和哈佛的學生聊的時候,我個人的感覺就是,現在中國創業的機會特別多,回到國內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留學生們一定要放下自己的包袱,特別是哈佛的學生。如果你一直放不下哈佛學生的包袱,你就會給你自己特別大的心理壓力,時時刻刻擔心自己如果創業失敗別人會對自己怎么看,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所以留學生們應該給自己卸下包袱,告訴自己從頭再來,或者告訴自己我既然能夠考上這么好的學校,成為這么優秀的學生,我也應該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創業者。這樣我覺得就能把握住更多的機會。
問:在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海爾是怎樣繼續創新、調整戰略的?
答:我們和其他的企業不太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把企業從科層制變成了一個創業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產生了非常多的創業團隊,他們向什么方向發展都可以。我們希望海爾不是一個帶圍墻的花園,而能成為一個熱帶雨林,這樣就能和互聯網的發展趨勢結合到一起。因為互聯網說到底就是社群經濟和共享經濟的結合,而共享經濟的定義就是讓每個人的利益最大化。海爾變成創業平臺之后,所有這些創業團隊都和社會各種資源融合到一起去,因為它是一個網絡組織,所以就可以在這個生態里,讓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
問:您對于哈佛大學和哈佛中國論壇有何寄語?
答:如果從過去我們對哈佛的印象而言,哈佛一直在引領管理的潮流,所以我希望哈佛在互聯網時代還能夠繼續承擔起這個責任。對于企業家和管理者來說,哈佛可以成為我們的導師,但是如果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導向,哈佛的很多建議也不會有很大的幫助。
張瑞敏先生是全球著名企業家,全球白電第一品牌海爾創始人,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2015年,張瑞敏先生入選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 50) 杰出成就獎之“最佳理念實踐獎”,是唯一一位且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中國企業家。
責任編輯:李思陽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