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誰說上海錯過了互聯網
拼多多、B站(“后浪”最愛的嗶哩嗶哩)、小紅書、喜馬拉雅等科技互聯網平臺紛紛扎根上海,與上海互相成就。
魏敏
因錯失過BAT,被質疑缺乏互聯網基因的上海正在悄然生變,最近一次的發力,選擇在疫情重挫后的消費領域,聯合拼多多、騰訊等線上平臺;上海第一百貨、上海第一八佰伴、百聯集團、新世界百貨等線下平臺,還有特斯拉、歐萊雅等實體企業,結合消費券(如拼多多發放20億現金券和滿減優惠券)、明星(如黃渤、江疏影、李佳琦)帶貨等最新手法,在全國首創“55購物節”。
其實熟悉上海的游客都知道,上海多年來,在每年的國慶節前后都會有一個官方購物節,本地多個線下商圈皆為分會場,間插盛大花車巡游(全球多個國家的演職人員參與)、玫瑰婚典(上海多行業優秀員工參與的集體婚禮)等各種環節,令人印象深刻。但這一形式與線上,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手機端聯系并不緊密。也就是說,活動是好活動,但是只有剛好到訪的游客和本地民眾才能享受。而本次55購物節顯然是希望能夠帶動線上與線下市場聯動,瞄準了更習慣手機購物或者支付的后浪們,后浪們對這種“人造”購物節是否買賬,是一個值得深思和需要時間檢驗的話題。
因為在此之前,從“雙11購物節”到“6.18購物節”,各電商平臺的線上購物節造勢早已輕車熟路,一些不知名的小電商平臺甚至線下實體商圈門店也開始頻造購物節,場面頗為混亂與膠著。相對應這種購物節的魚龍混雜,消費者的感受卻是每況愈下,綜合對近幾年電商購物節的各方感受,尤其是互聯網購物最重要的痕跡——買家評論來看,事實可能與我們想象中存在不小差距。購物節中先提價,再打折、滿減,這種套路已經被廣為詬病。一些電商雖然也拿出了高性價比,利潤一看就有限的產品來參戰,但一旦敞開賣,幾秒后就是缺貨狀態。更為離譜的是,占用了消費者大量時間去蹲守,終于搶到的優惠券、滿減券,在所選商品結算時卻不能順利勾選,讓傾注了信任與偏愛的購物行為,卻以被 “耍猴”結尾。
所以,在上海這樣一座19世紀開埠,百年商業底蘊,現代商業文明氣息濃厚的一線城市,由政府部門倡導和主辦,聯合幾十家線上、線下知名企業共同啟動的購物節,讓消費者有了不同于對以往任何商家自身主導的購物節的期許。不示張揚、多做少說是海派文化的特色之一,從5月4日晚,上海國際消費城市全球推介大會暨“55購物節”啟動儀式開始,從主政者到各文化重點商圈、特色商街、商業企業、品牌企業均開始不遺余力,帶貨營銷,以線上引流帶動線下實體消費,促進消費回補和疫情后的報復性消費潛力釋放。從開局數據來看,還算是超預期,第一波消費“洪峰”已經來襲。這說明,55購物節的措施接住了見慣大場面,口味越來越刁鉆的后浪們的考驗,以拼多多為代表派發的消費券,是真槍實彈,真情實意,直接帶動線上和線下交易額超過消費券總額的數倍。同時,“平臺+商場”聯合補貼的方式,讓拼多多等線上平臺聲名大噪的“百億補貼”得以順利空降實體商圈。而“千店大聯播”等商場內外的直播手段更是點燃了上海乃至多地的消費熱情,“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如此多的消費者進入商場購物”,有商場經理如此感嘆。
讓消費者與商家在原有節奏被疫情打斷數月后,從“低溫”當中再次啟動,55購物節就達到了目的,但“官辦”購物節的目的又顯然不止于此。拼多多、B站(“后浪”最愛的嗶哩嗶哩)、小紅書、喜馬拉雅等科技互聯網平臺紛紛扎根上海,與上海互相成就,才是55購物節背后要秀的“肌肉”,今后誰再說上海沒有互聯網基因,可能需要躊躇片刻。
(作者系上海高校教師)
責任編輯:覃肄靈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