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天價片酬要寄望供給側改革
近期,演員天價片酬問題一直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中,繼數輪調控政策出臺后,8月11日,三大平臺+六大影視公司又聯合發表聲明:單個演員最高片酬不超過5000萬元(含稅),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8月12日,400余家影視企業組成的橫店影視產業協會,也發表了《關于“加強行業自律、規范行業秩序、促進影視精品創作”的倡議》,希望遏制天價片酬。
這兩份聲明的發布,意味著影視行業超過一半的公司都加入規范行業秩序的行動中,共同抵制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這也是中國影視行業首次明確演員的最高片酬限額。
此前,遏止天價片酬的聲明并不少見,但效果不彰。這次規定最高片酬限額的集體發聲能落實到何種程度,產生多大效果,同樣存疑。
這次發聲不是監管部門發聲,并不具備很強的法律約束力和執行力,實施起來有難度。片酬限價很有可能會演變成上紙上談兵的“貓鼠游戲”,將桌面上的買賣逼到了桌子底下。因為片酬并不是明星獲得報酬的唯一手段,明星的酬勞還可以包含股權、房產等同價值物品,多元的酬勞方式可以通過滲入到制作營銷的各個環節來規避管制。
遏制明星天價片酬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相關主管部門通過政策進行調控,還要引導影視行業建立規范有序的市場秩序。
一方面,天價片酬要治理,應該是強化二次分配調節,即政府要利用好稅收工具。在稅務部門加強稽查的前提下,稅收一定是調節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強有力的工具。通過制定梯級征稅政策,即對過高片酬制定更高稅率來調節天價片酬,顯然是更有效的調節方式。另一方面,治標還得治本,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充分利用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場估價。
明星天價片酬,是一種自發的市場行為,市場的供求關系是影響其供求價格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真正解決明星天價片酬問題,首先得了解我國的影視業市場。眾所周知,我國的影視業無論是在演技、劇情還是劇本立意上,都是遠遠落后于日韓國家的,那么為什么國產劇藝人的議價能力會這么高?
影視制作方之所以在片酬上對明星“唯命是從”,根本原因是明星在市場上有“賣相”。而這種賣相又是稀缺的。
我國影視圈有兩個頑疾,一個是產能過剩,影視數量多不勝數,然而精品卻如鳳毛麟角,這直接導致了一部分大IP、大明星、大噱頭、大制作的影視劇引來行業哄搶,而另一部分卻無人問津,滯銷嚴重。一線明星片酬水漲船高,大量三四線以及新演員被迫退出市場,出現結構性失調。
影視圈另一個頑疾是評價體系失當,水軍泛濫、收視造假層出不窮。平臺方通常會被流量、收視率、點擊率等各種“數據”綁架,看明星、看陣容、看噱頭是影視圈的風向標,那些優秀的小明星、小制作的精品劇卻很難出頭,大明星、大制作的爛劇卻仍是鋪滿大街。因此,選擇流量明星無疑是最大的賣點,也是風險最小、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物以稀為貴,要打開天價片酬的死結,強制力是很難真正奏效的。必須進行供給側改革,建立穩定的造星機制,讓更多新鮮血液加入這個行業,才能促進影視業的供需更加平衡。影視制作機構把關注重心轉移到好故事與精良制作上來,憑借劇情、通過口碑來征服觀眾,降低其對“流量明星”的依賴,這才是解決天價片酬的根本之道。
責任編輯:魏雨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