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八屆年會”于2018年2月27日-3月1日舉行,主題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與新浪財經對話時回憶起當年計劃經濟時代創業的艱辛:他揣著現金一個人來到黑龍江的小鎮,住著簡陋的鄉村招待所,天寒地凍,大年三十也回不了家,只為讓廠長通融賣一點黃豆粕給他。過年了飯店關門,他又冷又餓。那時候也沒車,還搭過別人的自行車。
新希望做飼料起家,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民營企業。劉永好也是改革開放后,被邀請去人民大會堂演講的第一位民營企業家。“1993年,我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講‘私營企業有希望’,那個時候我誠惶誠恐,底氣是不夠的,是懷著感激的心情的。今天我仍然懷著感激的心情,感謝國家,感謝黨的政策,才有了民營企業的今天,今天一大批民營企業進步了、成長了。”
他說,多年前全國的民營企業的規模還比較小。今天無論是解決就業、提供稅收還是產品制造、科技的創新,民營企業都走到了前列,有的甚至走到最前列,了不起。幾十年前,民營企業普遍還被社會認不起、瞧不上,很多大學畢業生第一個選擇是做政府公務員,第二個選擇是到外資企業,你到民營企業人家說你有病。“今天你看看很多人畢業以后,他們選擇就是去民營企業。說明什么呢?說明民營企業的社會地位提升了,說明民營企業進步了,也說明民營企業在老百姓心目中,在年輕人心目中是受到認同、肯定和尊重的一個行業了。”
談及改革開放之前創業的往事,劉永好感慨頗多,當然,當年的心酸和艱苦,如今付之笑談。
劉永好告訴新浪財經,就在二十幾年前,他其實就來過黑龍江的牡丹江,干什么呢?是來買黃豆粕。當時,劉永好四兄弟做養殖,養鵪鶉,必須用蛋白質原料,蛋白質原料最好的來源就是黃豆壓了油之后的渣。那個時候中國的東北產黃豆,只有東北有,所以說只能來東北買。
何況,當時的所有壓榨廠都屬于國有,黃豆屬于糧食,是統購統銷的,市場上根本買不到,既沒有價格,也沒有市場,劉永好只能跑黑龍江來找廠長,找經理,希望他們可以通融一下賣一點。
天寒地凍的天氣,劉永好揣著現金來了黑龍江,結果對方問:你們有計劃嗎?劉永好說自己開農場,沒有計劃。對方直接拒絕,說沒有計劃不行。好說歹說,軟磨硬泡,劉永好找到了銷售員,又找銷售經理,找到銷售經理,對方說這個事很大,要找廠長,終于找到了廠長家,結果廠長出差了一直沒回來。劉永好就一直在附近等,等了十多天,大年初一,廠長終于回來了。
劉永好回憶說:“當我推開廠長的大門,第一次走進北方人的屋,雙層窗戶,雙層厚玻璃,里面燒的是煤球爐,特別暖和。這時候外邊零下二十來度,我一個南方人,在這個地方待那么久,又沒錢,住的是招待所,年三十就放假了,沒有人,還要趕我走,那個時候也沒有出租車,沒有摩托車,只能靠走路。看到一個騎自行車的,我還搭了他的自行車,特別苦。那個時候快過年了,所有的飯店全關門了,那個時候沒有方便面,沒有泡飯,我又餓,又冷,又沒地方住。最后找到了廠長,他看到我很可憐,請我到他的家里去,吃了他的大米飯。我記得他家里的住址和門全都(刷了)紅油,油光發亮,我很感慨,我覺得他們過的日子真好。就是平房,特別溫暖。”他說。
如今的劉永好作為飼料大王,采購豆粕、玉米的量早以萬噸計算。“我們每年要進口幾百萬噸的豆粕、黃豆作為飼料,每年生產一兩千萬噸飼料。如今我們不但生產飼料,我們還養豬、養牛、養雞、養鴨,還做食品加工,做中央大廚房,做分銷體,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他感嘆,今天他再次來到東北,來到牡丹江,不用去等廠長,一等就是十幾天,也不用考慮今天晚上住在哪里,不用挨餓了,不用挨凍了,這就是變化。
“如果現在我在人民大會堂再發言的話,我會講,二十幾年過去了,我們民營企業進步了,一代私營企業成長了。或許我今天要講‘民營企業在新時代有新希望’。”他笑稱。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關于對未來中國改革的建言,劉永好表示,新希望是從事農產業的,國家提出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要生產更多的老百姓需求的產品,必須搞農業現代化。
他建議:“我希望國家給一些更多的政策,鼓勵、支持、幫助農民朋友。今天農村大量的人口城市化了,農村人口空心化這種格局現在是存在的,特別是西部很多地方,而農業現代化必須靠有知識的年輕人。所以,我希望國家把培養、幫助、支持新型農民,把它作為重要的事,給政策的鼓勵和支持,支持農村年輕人的創業、創新和發展,因為農村創新、創業更難。我希望國家出臺更好的政策來幫助這些農村,讓更多的年輕人留在農村,通過現代農業,成為新型農場的主人,成為農業的科技人員,成為新型的農民。我們集團也定下目標,用五年的時間,義務幫助培養十萬個鄉村技術人員和新型農民。只有國家有一大批新型的農業技術人員和新型的農民,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才有可能更好地實施。”(新浪財經 徐雯 發自亞布力)
責任編輯:陳楚潺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