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握著星巴克一手轉發致癌傳聞,為啥 任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4月03日 02 版) 更多人面對過剩的信息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乃至喪失了對于信息真假的辨別能力與欲望,處于信與不信的搖擺狀態,或者說沒有什么信息能夠讓人“堅信”了。 這兩天,一則有關美國加州法院裁定星巴克貼上“可能致癌標簽”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裁決的依據是,咖啡含大量丙烯酰胺,該物質易致癌。對此,星巴克中國表示,加州法院的裁決并不針對星巴克一家,而是針對整個咖啡行業。目前,全美咖啡行業協會已就該裁決發布公告,堅稱咖啡是安全飲品,法院裁決誤導公眾。(澎湃新聞網4月1日) 不只是星巴克針對致癌傳聞進行了澄清,媒體向食品安全專家求證,得到的解釋也是:咖啡和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丙烯酰胺,但是劑量不大,且丙烯酰胺能致什么癌,目前學界尚無共識,公眾無需驚慌。這則被誤解和過度解讀的傳聞,至少有兩個顯而易見的邏輯漏洞:一,加州法院裁定的所謂“咖啡致癌”并非特指星巴克一家,而是針對當地幾乎所有的咖啡企業;二,咖啡里存在的丙烯酰胺,可能會致癌,但拋開劑量談毒性,經不起推敲。 前不久,一則關于假新聞比真新聞傳播更快的研究結論備受關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發現,假新聞傳播速度更快,是真實新聞6倍。套用這一結論,似乎可以說,有關星巴克致癌的傳聞,再次為“假新聞比真新聞傳播更快”的說法作了注腳。不過,回到現實層面,人們對于這則可疑新聞的過度關注,又不能完全以真假新聞的傳播規律來解釋。 有學者曾制定了這樣的謠言公式:謠言的殺傷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也就是說,謠言的能量有多大,取決于信息的透明度和對公眾的重要性。依據該公式,在一個把星巴克視為中產消費標志的國度,“星巴克致癌”傳聞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 但置于食品安全的語境下,它的刷屏或又有著相對特殊的原因。這些年,但凡與食品、健康相關的謠言,每次都能獲得大量關注,乃至被過度解讀,這當然折射了社會上普遍的食品安全焦慮。一部分人未必喝過星巴克,但碰到這類“致癌”傳言,都可能下意識地參與轉發、評論,顯示了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 這次星巴克傳聞來勢兇猛,可謠言的消退也比較快,或得益于星巴克方面的澄清速度。其實,雖然這次謠言的傳播挺廣,但真正的信謠者未必很多。不少人加入傳播,不過是為了滿足一種集體參與的快感,并不一定對應著明確的態度。受眾的這種態度,比單純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輕信謠言更值得關注。 在相當一部分人接受信息的渠道限于半封閉的社交平臺,且多以一種被動的方式獲取信息的今天,信息的獵奇度、轟動性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參與信息傳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這種信息接收態度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群體心態,即沒那么多人再去為信息的真偽與否較真;另一方面,更多人面對過剩的信息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乃至喪失了對于信息真假的辨別能力與欲望,處于信與不信的搖擺狀態,或者說沒有什么信息能夠讓人“堅信”了。 就以最為人關心的食品安全為例,這次又有多少人是一手握著星巴克,一手轉發著星巴克的致癌傳聞?是人們根本就不在乎食品安全嗎?在這個養生概念流行的時代,這一點顯然存疑。但是,一邊忍受著無處不在的安全焦慮,一邊卻通過“我行我素”的方式來假裝抵抗焦慮,在今天愈發普遍。如果說過去由于信息供給不對稱和匱乏所制造的“堅信”與“安全感”,本就是虛幻的,那么現在每個人都陷入了一種因信息泡沫而放大的焦慮之中,唯一區別只是程度和應對方式有別。[詳情]
“咖啡致癌”?健康謠言何時休(七彩絮語) 汪靈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4月03日 第 09 版) “星巴克咖啡致癌”?這則上周產生于國外的新聞瞬間漂洋過海,在國內掀起不小的波瀾。 “你的星巴克咖啡有強致癌物質,非常可怕”“美國加州政府要求星巴克標注‘咖啡致癌’”“隱瞞了8年的黑幕終于被揭露,星巴克被判‘死刑’”……類似的文章在網絡甚囂塵上。 咖啡是否真的致癌?有科學家和專業人士辟謠稱,所謂咖啡致癌的判斷,其根據是咖啡中含有一種名為“丙烯酰胺”的物質是致癌物。但實際上,這種所謂的致癌物質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非常常見,油條、麻花、餅干、薯片、烤肉、烤雞翅……這些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都不比咖啡低,咖啡并不是主要來源。 再者,任何脫離劑量談毒性的言論都是不科學的。任何物質都有可能損害人體,我們每天攝入的這些所謂有毒物質劑量很小,遠不足以使人致癌。醫學專家呼吁公眾少吃油炸食品,主要是因為它們普遍熱量高,營養單一,并不是因為致癌。 經過一番“論戰”,筆者以為這波驚悚言論就會自行消退,可事實遠非如此。身邊的不少親朋好友還是有些懷疑地說——“總歸是含有致癌物質”“少吃甚至不吃總歸是好的”,甚至還有人揣測這些辟謠文章是咖啡廠商的“公關”之舉。 謠言的殺傷力的確不小。科普人士費半天勁努力辟謠,效果卻微乎其微。有研究顯示,如果謠言的傳播效率是100的話,辟謠消息傳播效率最多到20,有時甚至不到10。雖然辟謠文章早就發出,但有的自媒體為了“蹭流量”,攫取商業利益,明知是謠言也昧著良心轉發。由此給公眾帶來焦慮,給大眾灌輸的錯誤認知,傷身又傷“心”。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食物相克”“電腦輻射”……健康養生領域是謠言的重災區,類似的謠言在社交媒體上反復出現。有網友形容,有些自媒體總是編造謠言,卻長盛不衰;有些自媒體總是傳播謠言,卻始終存在;有些自媒體總是揭露謠言,卻不溫不火——如此現狀令人憂心。 要想擠壓謠言的生存空間,除了要提高公眾的科學健康理念,加強對資訊的甄別能力外,也要加大對造謠者和惡意傳謠者的懲罰力度,提高各類媒體和社交平臺的謠言識別能力。希望如“咖啡致癌”這類健康謠言,不再“興風作浪”。[詳情]
咖啡豆烘焙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丙烯酰胺的化學物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近日作出初步裁決,要求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需標注致癌風險警示標識。盡管這并非最終裁決結果,但這一案件已引發多方爭議。 2010年,美國非營利機構“毒物教育與研究委員會”對星巴克、7-11便利店、全食超市、卡夫和綠山咖啡等90多家企業提起訴訟,稱這些商家沒有依法對所售咖啡中所含的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酰胺加注警示標識。2016年,此案進入審理第二階段。 美國加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法官伊萊休·伯利在第二階段審理后作出的初步裁決中稱,原告提供的證據表明,攝入咖啡會對胎兒、嬰兒、兒童和成人造成健康風險,而被告未能證明所售咖啡中所含的丙烯酰胺處于人體攝入的安全標準。 “盡管這還不是最終裁決,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重大新聞,是公共健康的好日子,”原告律師拉斐爾·梅茨格說,他希望法官的裁決可以讓這些企業同意降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水平。 如果最終裁決結果沒有改變,廠商如果不在所售咖啡上標注致癌風險警告標識,每次將被處以最高2500美元的罰款。梅茨格說,7-11便利店等13家企業已達成和解,同意在所售咖啡上附加警告,星巴克等企業還在等待最終裁決結果。 美國加州法律《安全飲用水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規定,對于約900種已知致癌或導致生殖毒性的化學物質,所涉及的商品應加注警告標識。 不過,伯利法官28日作出的這一初步裁決也隨即引發不少機構和專家的質疑與反對。 美國全國咖啡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威廉·默里稱,這一案件是對《安全飲用水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的嘲弄,無助于提高公共健康,只會讓消費者感到迷惑。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飲食和癌癥的專家瑪麗安娜·卡拉·斯特恩說:“我理解法官依照書本的邏輯,但我也了解科學,從科學的角度,公眾沒有理由為飲用咖啡擔心。” 咖啡豆烘烤時產生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也存在于炸薯片、烤面包片等食物中。已有研究發現丙烯酰胺會增加嚙齒類動物的患癌風險,但對人類的影響尚無定論。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丙烯酰胺列為2A類致癌物。這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實際上,無論是咖啡還是薯條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談論致癌性都不能脫離“劑量”這一重要參數。以咖啡為例,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顯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劑量大約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也就是說,一個5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需要每天喝下至少10公斤咖啡,才會喝到致癌劑量。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專家愛德華·焦萬努奇指出,實際上,咖啡有助于減少罹患癌癥風險的證據還要比致癌的證據更多一些。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16年將咖啡移出了“可能致癌物質”的名單。該機構在分析1000多項研究后指出,沒有證據證明咖啡與罹患癌癥之間存在必然關聯,咖啡還可能會降低肝癌和子宮癌的風險。 美國癌癥研究學會日前專門發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貼上“致癌”標簽。事實上,咖啡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詳情]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記者調查:“咖啡致癌”風波始末 新華社記者郭爽 咖啡豆烘焙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丙烯酰胺的化學物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近日作出初步裁決,要求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需標注致癌風險警示標識。盡管這并非最終裁決結果,但這一案件已引發多方爭議。 2010年,美國非營利機構“毒物教育與研究委員會”對星巴克、7-11便利店、全食超市、卡夫和綠山咖啡等90多家企業提起訴訟,稱這些商家沒有依法對所售咖啡中所含的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酰胺加注警示標識。2016年,此案進入審理第二階段。 美國加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法官伊萊休·伯利在第二階段審理后作出的初步裁決中稱,原告提供的證據表明,攝入咖啡會對胎兒、嬰兒、兒童和成人造成健康風險,而被告未能證明所售咖啡中所含的丙烯酰胺處于人體攝入的安全標準。 “盡管這還不是最終裁決,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重大新聞,是公共健康的好日子,”原告律師拉斐爾·梅茨格說,他希望法官的裁決可以讓這些企業同意降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水平。 如果最終裁決結果沒有改變,廠商如果不在所售咖啡上標注致癌風險警告標識,每次將被處以最高2500美元的罰款。梅茨格說,7-11便利店等13家企業已達成和解,同意在所售咖啡上附加警告,星巴克等企業還在等待最終裁決結果。 美國加州法律《安全飲用水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規定,對于約900種已知致癌或導致生殖毒性的化學物質,所涉及的商品應加注警告標識。 不過,伯利法官28日作出的這一初步裁決也隨即引發不少機構和專家的質疑與反對。 美國全國咖啡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威廉·默里稱,這一案件是對《安全飲用水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的嘲弄,無助于提高公共健康,只會讓消費者感到迷惑。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飲食和癌癥的專家瑪麗安娜·卡拉·斯特恩說:“我理解法官依照書本的邏輯,但我也了解科學,從科學的角度,公眾沒有理由為飲用咖啡擔心。” 咖啡豆烘烤時產生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也存在于炸薯片、烤面包片等食物中。已有研究發現丙烯酰胺會增加嚙齒類動物的患癌風險,但對人類的影響尚無定論。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丙烯酰胺列為2A類致癌物。這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實際上,無論是咖啡還是薯條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談論致癌性都不能脫離“劑量”這一重要參數。以咖啡為例,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顯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劑量大約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也就是說,一個5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需要每天喝下至少10公斤咖啡,才會喝到致癌劑量。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專家愛德華·焦萬努奇指出,實際上,咖啡有助于減少罹患癌癥風險的證據還要比致癌的證據更多一些。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16年將咖啡移出了“可能致癌物質”的名單。該機構在分析1000多項研究后指出,沒有證據證明咖啡與罹患癌癥之間存在必然關聯,咖啡還可能會降低肝癌和子宮癌的風險。 美國癌癥研究學會日前專門發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貼上“致癌”標簽。事實上,咖啡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詳情]
科普:給星巴克帶來“致癌”標簽的是何物 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日前裁定,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須標注致癌警示信息,原因是咖啡豆在烘焙過程中產生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此事引發全球媒體廣泛關注和爭論。那么,丙烯酰胺是什么?真的會致癌嗎?我們又該怎么做? 問:丙烯酰胺是什么? 答:丙烯酰胺是食物在煎、炸、烘烤等高溫加熱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炸薯條、烤面包、烘焙咖啡豆時都可能產生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問:丙烯酰胺會致癌嗎? 答:動物實驗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遺傳毒性和致癌性。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丙烯酰胺定義為2A類致癌物,即對動物致癌的證據充分,對人致癌的證據不足。 問:要給咖啡貼上“致癌”標簽嗎? 答:盡管加州法官要求,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需標注致癌風險警示標識,但美國癌癥研究學會日前專門發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貼上“致癌”標簽。事實上,咖啡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 無論是咖啡還是薯條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談論致癌性都不能脫離“劑量”這一重要參數。以咖啡為例,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顯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劑量大約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 問:如何減少丙烯酰胺對人體的危害? 答:實際上,要想減少丙烯酰胺對身體的潛在危害,并非杜絕咖啡就能簡單實現。專家建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少用煎、炸、烤等烹飪方法,盡量避免連續長時間或高溫烹飪食品,以減少丙烯酰胺的產生。[詳情]
“咖啡致癌”謠言:把焦慮換流量的骯臟生意 一家之言 通過斷章取義、無中生有等手法戳中公眾的轉發沖動,使文章成為爆款,最終將流量轉化為金錢。 這兩天,許多人的朋友圈被“咖啡致癌警告”刷屏了。起因是一篇文章以驚人聳動的語氣寫道,星巴克中含有致癌物質丙烯酰胺,而星巴克為了利益長期向公眾隱瞞這一事實。該文輕松引起了公眾的恐慌,以及對星巴克這樣巨頭外企的敵視。可事實真如此嗎? 原來上周三,加州法院下達了一個判決:加州的咖啡銷售者要在咖啡的標簽上貼出警告,讓消費者知道咖啡里含有一種“可能致癌的物質”丙烯酰胺。但這東西還存在于各種含淀粉的烘烤食物里,比如餅干、薯片、烤腸等。美國癌癥學會指出:“目前沒有任何一種癌癥類型的風險增加,是明確和攝入丙烯酰胺相關。”該判決自身就充滿爭議,如果咖啡要標記的話,那薯條、烤腸等食物就要被強制標記無數次了。 有醫生曾提供過一條甄別原則:如果一篇文章只告訴你某樣東西有毒性,卻不談引起毒性的劑量,那么這篇文章多半是不可信的。比如有專家建議,60公斤成人每天不建議攝入60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而煮咖啡的丙烯酰胺平均劑量13ug/kg,即一天得喝40杯咖啡才可能攝入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但類似“咖啡致癌”這樣充斥著標題黨、假新聞和炒作氣息的文章,卻又一次成為爆款文章。有機構曾做過統計,2014年度被復制轉載最多的微信公眾號標題就是養生族最鐘愛的一則補腎秘方。健康養生領域由此也成為造假的“重災區”,經常有“致癌風險”“食物相克”等為主題的不實信息在朋友圈里刷屏。 這背后隱藏著骯臟的生意經。通過斷章取義、夸大編纂、無中生有等手法妖言惑眾,戳中公眾的情緒點,觸發他們轉發的沖動,讓文章成為爆款,并最終將流量轉化為金錢和生意。 對于此類公眾號,公眾一方面要提高甄別意識,不要淪為他人的生意,被源源不斷地喂養廉價的情緒;另一方面微信平臺和管理者要從嚴處理,不要讓圖謀不軌的騙子活得太輕松,并敗壞公眾號的健康生態。傳播“咖啡致癌”的公眾號被封,著實罪有應得! □曾于里(媒體人)[詳情]
一手握著星巴克一手轉發致癌傳聞,為啥 任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4月03日 02 版) 更多人面對過剩的信息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乃至喪失了對于信息真假的辨別能力與欲望,處于信與不信的搖擺狀態,或者說沒有什么信息能夠讓人“堅信”了。 這兩天,一則有關美國加州法院裁定星巴克貼上“可能致癌標簽”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裁決的依據是,咖啡含大量丙烯酰胺,該物質易致癌。對此,星巴克中國表示,加州法院的裁決并不針對星巴克一家,而是針對整個咖啡行業。目前,全美咖啡行業協會已就該裁決發布公告,堅稱咖啡是安全飲品,法院裁決誤導公眾。(澎湃新聞網4月1日) 不只是星巴克針對致癌傳聞進行了澄清,媒體向食品安全專家求證,得到的解釋也是:咖啡和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丙烯酰胺,但是劑量不大,且丙烯酰胺能致什么癌,目前學界尚無共識,公眾無需驚慌。這則被誤解和過度解讀的傳聞,至少有兩個顯而易見的邏輯漏洞:一,加州法院裁定的所謂“咖啡致癌”并非特指星巴克一家,而是針對當地幾乎所有的咖啡企業;二,咖啡里存在的丙烯酰胺,可能會致癌,但拋開劑量談毒性,經不起推敲。 前不久,一則關于假新聞比真新聞傳播更快的研究結論備受關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發現,假新聞傳播速度更快,是真實新聞6倍。套用這一結論,似乎可以說,有關星巴克致癌的傳聞,再次為“假新聞比真新聞傳播更快”的說法作了注腳。不過,回到現實層面,人們對于這則可疑新聞的過度關注,又不能完全以真假新聞的傳播規律來解釋。 有學者曾制定了這樣的謠言公式:謠言的殺傷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也就是說,謠言的能量有多大,取決于信息的透明度和對公眾的重要性。依據該公式,在一個把星巴克視為中產消費標志的國度,“星巴克致癌”傳聞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 但置于食品安全的語境下,它的刷屏或又有著相對特殊的原因。這些年,但凡與食品、健康相關的謠言,每次都能獲得大量關注,乃至被過度解讀,這當然折射了社會上普遍的食品安全焦慮。一部分人未必喝過星巴克,但碰到這類“致癌”傳言,都可能下意識地參與轉發、評論,顯示了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 這次星巴克傳聞來勢兇猛,可謠言的消退也比較快,或得益于星巴克方面的澄清速度。其實,雖然這次謠言的傳播挺廣,但真正的信謠者未必很多。不少人加入傳播,不過是為了滿足一種集體參與的快感,并不一定對應著明確的態度。受眾的這種態度,比單純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輕信謠言更值得關注。 在相當一部分人接受信息的渠道限于半封閉的社交平臺,且多以一種被動的方式獲取信息的今天,信息的獵奇度、轟動性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參與信息傳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這種信息接收態度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群體心態,即沒那么多人再去為信息的真偽與否較真;另一方面,更多人面對過剩的信息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乃至喪失了對于信息真假的辨別能力與欲望,處于信與不信的搖擺狀態,或者說沒有什么信息能夠讓人“堅信”了。 就以最為人關心的食品安全為例,這次又有多少人是一手握著星巴克,一手轉發著星巴克的致癌傳聞?是人們根本就不在乎食品安全嗎?在這個養生概念流行的時代,這一點顯然存疑。但是,一邊忍受著無處不在的安全焦慮,一邊卻通過“我行我素”的方式來假裝抵抗焦慮,在今天愈發普遍。如果說過去由于信息供給不對稱和匱乏所制造的“堅信”與“安全感”,本就是虛幻的,那么現在每個人都陷入了一種因信息泡沫而放大的焦慮之中,唯一區別只是程度和應對方式有別。[詳情]
“咖啡致癌”?健康謠言何時休(七彩絮語) 汪靈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4月03日 第 09 版) “星巴克咖啡致癌”?這則上周產生于國外的新聞瞬間漂洋過海,在國內掀起不小的波瀾。 “你的星巴克咖啡有強致癌物質,非常可怕”“美國加州政府要求星巴克標注‘咖啡致癌’”“隱瞞了8年的黑幕終于被揭露,星巴克被判‘死刑’”……類似的文章在網絡甚囂塵上。 咖啡是否真的致癌?有科學家和專業人士辟謠稱,所謂咖啡致癌的判斷,其根據是咖啡中含有一種名為“丙烯酰胺”的物質是致癌物。但實際上,這種所謂的致癌物質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非常常見,油條、麻花、餅干、薯片、烤肉、烤雞翅……這些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都不比咖啡低,咖啡并不是主要來源。 再者,任何脫離劑量談毒性的言論都是不科學的。任何物質都有可能損害人體,我們每天攝入的這些所謂有毒物質劑量很小,遠不足以使人致癌。醫學專家呼吁公眾少吃油炸食品,主要是因為它們普遍熱量高,營養單一,并不是因為致癌。 經過一番“論戰”,筆者以為這波驚悚言論就會自行消退,可事實遠非如此。身邊的不少親朋好友還是有些懷疑地說——“總歸是含有致癌物質”“少吃甚至不吃總歸是好的”,甚至還有人揣測這些辟謠文章是咖啡廠商的“公關”之舉。 謠言的殺傷力的確不小。科普人士費半天勁努力辟謠,效果卻微乎其微。有研究顯示,如果謠言的傳播效率是100的話,辟謠消息傳播效率最多到20,有時甚至不到10。雖然辟謠文章早就發出,但有的自媒體為了“蹭流量”,攫取商業利益,明知是謠言也昧著良心轉發。由此給公眾帶來焦慮,給大眾灌輸的錯誤認知,傷身又傷“心”。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食物相克”“電腦輻射”……健康養生領域是謠言的重災區,類似的謠言在社交媒體上反復出現。有網友形容,有些自媒體總是編造謠言,卻長盛不衰;有些自媒體總是傳播謠言,卻始終存在;有些自媒體總是揭露謠言,卻不溫不火——如此現狀令人憂心。 要想擠壓謠言的生存空間,除了要提高公眾的科學健康理念,加強對資訊的甄別能力外,也要加大對造謠者和惡意傳謠者的懲罰力度,提高各類媒體和社交平臺的謠言識別能力。希望如“咖啡致癌”這類健康謠言,不再“興風作浪”。[詳情]
咖啡豆烘焙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丙烯酰胺的化學物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近日作出初步裁決,要求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需標注致癌風險警示標識。盡管這并非最終裁決結果,但這一案件已引發多方爭議。 2010年,美國非營利機構“毒物教育與研究委員會”對星巴克、7-11便利店、全食超市、卡夫和綠山咖啡等90多家企業提起訴訟,稱這些商家沒有依法對所售咖啡中所含的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酰胺加注警示標識。2016年,此案進入審理第二階段。 美國加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法官伊萊休·伯利在第二階段審理后作出的初步裁決中稱,原告提供的證據表明,攝入咖啡會對胎兒、嬰兒、兒童和成人造成健康風險,而被告未能證明所售咖啡中所含的丙烯酰胺處于人體攝入的安全標準。 “盡管這還不是最終裁決,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重大新聞,是公共健康的好日子,”原告律師拉斐爾·梅茨格說,他希望法官的裁決可以讓這些企業同意降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水平。 如果最終裁決結果沒有改變,廠商如果不在所售咖啡上標注致癌風險警告標識,每次將被處以最高2500美元的罰款。梅茨格說,7-11便利店等13家企業已達成和解,同意在所售咖啡上附加警告,星巴克等企業還在等待最終裁決結果。 美國加州法律《安全飲用水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規定,對于約900種已知致癌或導致生殖毒性的化學物質,所涉及的商品應加注警告標識。 不過,伯利法官28日作出的這一初步裁決也隨即引發不少機構和專家的質疑與反對。 美國全國咖啡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威廉·默里稱,這一案件是對《安全飲用水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的嘲弄,無助于提高公共健康,只會讓消費者感到迷惑。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飲食和癌癥的專家瑪麗安娜·卡拉·斯特恩說:“我理解法官依照書本的邏輯,但我也了解科學,從科學的角度,公眾沒有理由為飲用咖啡擔心。” 咖啡豆烘烤時產生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也存在于炸薯片、烤面包片等食物中。已有研究發現丙烯酰胺會增加嚙齒類動物的患癌風險,但對人類的影響尚無定論。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丙烯酰胺列為2A類致癌物。這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實際上,無論是咖啡還是薯條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談論致癌性都不能脫離“劑量”這一重要參數。以咖啡為例,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顯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劑量大約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也就是說,一個5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需要每天喝下至少10公斤咖啡,才會喝到致癌劑量。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專家愛德華·焦萬努奇指出,實際上,咖啡有助于減少罹患癌癥風險的證據還要比致癌的證據更多一些。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16年將咖啡移出了“可能致癌物質”的名單。該機構在分析1000多項研究后指出,沒有證據證明咖啡與罹患癌癥之間存在必然關聯,咖啡還可能會降低肝癌和子宮癌的風險。 美國癌癥研究學會日前專門發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貼上“致癌”標簽。事實上,咖啡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詳情]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記者調查:“咖啡致癌”風波始末 新華社記者郭爽 咖啡豆烘焙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丙烯酰胺的化學物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近日作出初步裁決,要求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需標注致癌風險警示標識。盡管這并非最終裁決結果,但這一案件已引發多方爭議。 2010年,美國非營利機構“毒物教育與研究委員會”對星巴克、7-11便利店、全食超市、卡夫和綠山咖啡等90多家企業提起訴訟,稱這些商家沒有依法對所售咖啡中所含的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酰胺加注警示標識。2016年,此案進入審理第二階段。 美國加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法官伊萊休·伯利在第二階段審理后作出的初步裁決中稱,原告提供的證據表明,攝入咖啡會對胎兒、嬰兒、兒童和成人造成健康風險,而被告未能證明所售咖啡中所含的丙烯酰胺處于人體攝入的安全標準。 “盡管這還不是最終裁決,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重大新聞,是公共健康的好日子,”原告律師拉斐爾·梅茨格說,他希望法官的裁決可以讓這些企業同意降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水平。 如果最終裁決結果沒有改變,廠商如果不在所售咖啡上標注致癌風險警告標識,每次將被處以最高2500美元的罰款。梅茨格說,7-11便利店等13家企業已達成和解,同意在所售咖啡上附加警告,星巴克等企業還在等待最終裁決結果。 美國加州法律《安全飲用水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規定,對于約900種已知致癌或導致生殖毒性的化學物質,所涉及的商品應加注警告標識。 不過,伯利法官28日作出的這一初步裁決也隨即引發不少機構和專家的質疑與反對。 美國全國咖啡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威廉·默里稱,這一案件是對《安全飲用水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的嘲弄,無助于提高公共健康,只會讓消費者感到迷惑。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飲食和癌癥的專家瑪麗安娜·卡拉·斯特恩說:“我理解法官依照書本的邏輯,但我也了解科學,從科學的角度,公眾沒有理由為飲用咖啡擔心。” 咖啡豆烘烤時產生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也存在于炸薯片、烤面包片等食物中。已有研究發現丙烯酰胺會增加嚙齒類動物的患癌風險,但對人類的影響尚無定論。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丙烯酰胺列為2A類致癌物。這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實際上,無論是咖啡還是薯條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談論致癌性都不能脫離“劑量”這一重要參數。以咖啡為例,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顯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劑量大約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也就是說,一個5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需要每天喝下至少10公斤咖啡,才會喝到致癌劑量。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專家愛德華·焦萬努奇指出,實際上,咖啡有助于減少罹患癌癥風險的證據還要比致癌的證據更多一些。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16年將咖啡移出了“可能致癌物質”的名單。該機構在分析1000多項研究后指出,沒有證據證明咖啡與罹患癌癥之間存在必然關聯,咖啡還可能會降低肝癌和子宮癌的風險。 美國癌癥研究學會日前專門發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貼上“致癌”標簽。事實上,咖啡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詳情]
星巴克危情72小時 專家稱:是否致癌要看劑量 文/錢麗娜 星巴克正面臨著一場輿論和產品危機。 3月28號,華爾街日報發表簡訊,主標題是《California Judge Rules Coffee Must Carry Cancer Warning(加州法院規定咖啡必須標注癌癥警示)》,副標題是《Under state’s Proposition 65, cancer warnings appear on wide range of places and products(在65號州規下,大量產品和店鋪會出現癌癥警示)》。 據美聯社、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報道,美國當地時間3月28日,加州洛杉磯法官裁定星巴克和其他90家售賣咖啡的企業,須在當地售賣的咖啡產品上貼標簽警告致癌風險。這其中包括塔吉特(Target Corp.)、7-Eleven Inc.和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等,它們涉嫌未按加州要求向顧客發出警告。 事情的起因則是源于美國一家“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的非盈利組織,8年來該組織一直起訴包括星巴克在內的91家咖啡企業,要在咖啡加工的過程中去除丙烯酰胺——像土豆片生產商幾年前被起訴后做得那樣——或者通過明顯的警示或標簽來揭示風險。 該組織認為這些公司違反加州65號令,沒有警告消費者咖啡產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化學物——丙烯酰胺,這是咖啡豆在烘烤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 洛杉磯高等法院法官Elihu Berle說,“原告提供的證據表明飲用咖啡會增加對胎兒、嬰兒、兒童以及成人的風險,被告方的醫學和流行病學專家則證明兩者沒有因果關系。” 在該案第一階段的審理中,Elihu Berle裁決,被告未能證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對消費者沒有“顯著風險程度”。 第二階段的審理后,博勒法官在3月29日的裁決中說,“被告未能以證據優勢令人信服地證明飲用咖啡有益于人類健康。” 4月10日之前咖啡公司可提出異議,但目前星巴克、Dunkin Donuts等公司對法官的裁決暫未作出回應。 什么是65號令 加州發起的這項訴訟是根據1986年加利福尼亞居民以絕大多數票通過的《安全飲用水及有毒物質法案》(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簡稱65號令。當時通過這條法案旨在保護飲用水安全和減少人接觸環境中的有毒物質,從而控制因此帶來的癌癥、先天疾病等問題。它允許公民個人、游說的團隊或是律師代表州來起訴。 該法案要求對900種導致癌癥和生育瑕疵的化學物貼警示標簽。 這些消費品包括但不限于:聚氯乙烯(PVC)圍兜、聚氯乙烯(PVC)電線、首飾、聚氯乙烯(PVC)快餐盒、自行車及配件中的聚氯乙烯(PVC)元件、銅容器焊接部分、陶器、玻璃器皿、鋁炊具、運動墊、行李箱及配件(如:拖輪箱、行李袋、大手提袋、皮夾、硬幣包、錢包、護照和證書盒、鑰匙鏈、活頁夾及檔案夾等)。 在2017年12月29日更新的加州65號令清單中,包括1009種的物質,其中有599種被認為是致癌物。(詳見:https://oehha.ca.gov/proposition-65/proposition-65-list) 聯合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所匯總的所有和癌癥可能相關的物質中,將1(確認的致癌物),2A(很可能致癌),2B(可能致癌)三類相加,不過500個。3(不列為致癌物)以及4(很可能不致癌),這里還包括很多并不在65號令清單中的致癌物。 咖啡有益還是有害 關于咖啡有益還是有害的科學證明長期以來爭論不休。 2017年10月,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公布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其中丙烯酰胺屬二類致癌物(二類致癌物是指導致人類癌癥的證據不明確)。 2016年6月,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研究報告稱,基于1000項研究結果,沒有證據顯示咖啡能夠導致癌癥,從而推翻了該機構在1991年做出的有關喝咖啡可能增加患上膀胱癌的風險的論斷,當時咖啡與紅肉等一并列入2A級致癌物。 但目前還不能證明咖啡是“安全的”,只能說現有的科學數據支持有關咖啡不太可能導致某種癌癥的理論,甚至還有來源于人群研究的證據表明,飲用咖啡多的人群,罹患子宮內膜癌、肝癌的風險均有所降低。 不過,IARC警告稱,飲用任何“滾燙”的飲料——指溫度超過攝氏65度——都有可能致癌。該機構主管克里斯托弗-懷爾德(Christopher Wild)表示:“喝滾燙的飲料是導致食道癌的可能因素之一,是溫度而不是飲料本身造成的問題。” 美國廣播公司首席醫療記者Jennifer Ashton博士在《早安美國》節日中指出,丙烯酰胺并不是一種成份,而是在燒烤或烘焙過程中的副產品。 科學教的著名教義——“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Ashton博士亦指出,“當說到咖啡的毒性時,需要高頻或是大劑量的攝入,顯然人們的關注點在于這個頻次有多高。” 根據國際知名的《食品與化學品毒物學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10年刊載的《人類對丙烯酰胺安全膳食攝取量的預估》(Estimation of safe dietary intake levels of acrylamide for humans)一文,人類對丙烯酰胺的每日耐受量(TDI)為每公斤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就有罹患癌癥的風險。 一杯160毫升的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酰胺的含量為0.45微克。以70公斤的人為例,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為182毫克,每天至少喝404杯黑咖啡才會喝足致癌的劑量,而體重為55公斤的人每天喝足318杯才達到致癌的劑量。 與上述研究結果不同的是,65號令致癌物清單將每日攝取量定為0.2微克作為致癌的標準。但2013年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Michael Marlow統計了耗資巨大的65號令幾十年來的效果,結論是加州人民癌癥發病率變化和其他地區相比,沒顯著的差異。 其實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遠低于很多食品。根據美國食藥監局FDA的食物丙烯酰胺含量表,用咖啡和薯條對比(單位是μg/kg) 咖啡中丙烯酰胺含量 薯條 就致癌物一事《商學院》聯系星巴克中國公關,得到的回復是: 星巴克始終堅持為顧客提供高品質及安全可靠的食品與飲料,并致力于讓顧客感受優質的星巴克體驗。 關于該項在美國加州的法律訴訟,您可參考以下全美咖啡行業協會相關公告的中文翻譯: 全美咖啡行業協會關于加州第65號判決的公告 (2018年3月29日) 在這場持續多時的法律訴訟中,今天,加州第65號判決的結果將可能導致所有咖啡產品上必須貼上致癌警告標簽。整個咖啡行業目前正在考慮各項應對,包括繼續提出上訴及采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 在咖啡產品上貼上致癌警告標簽將會是一個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美國政府發布的營養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組織(WHO)也明確指出咖啡不會致癌。無數學術研究都已經證明了飲用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并且咖啡飲用者通常更長壽。 全美咖啡行業協會的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證明是對健康有益的飲品。此次法律訴訟產生了一個可笑的結果,這項第65號判決使消費者倍感困惑,并且也無益于公眾對健康的認知。”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及詳情,請參閱全美咖啡行業協會博客:Prop.65 Percolat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或參閱全美咖啡行業協會關于CERT訴訟的原文 NCA Statement on CERT Lawsuit。 《商學院》記者就此事采訪食品行業分析員朱丹蓬,他的意見是“丙烯酰胺在很多食品中都會有,是否致癌要看劑量。如果一天之內只喝幾杯咖啡,這方面的風險很小。至今沒有臨床數據支撐致癌的說法。此前業界也提到醬油致癌,但是在一次性攝入100公斤醬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不可能有人這樣做。” 延伸閱讀:什么是丙烯酰胺 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2014年7月發布的一份通報,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的專家認為,丙烯酰胺對人和動物都具有神經毒性;對動物還具有生殖毒性、致突變性和致癌性。 上文引述據專家分析指出,丙烯酰胺在1994年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2A類致癌物,即對人類具有潛在致癌性,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學證據表明通過食物攝入丙烯酰胺與人類某種腫瘤的發生有明顯相關性。 丙烯酰胺在很多常見食物中都存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列出含有這一物質的食品,包括咖啡、薯片、曲奇、餅干、面包、早餐谷物、罐裝黑橄欖、西梅汁。此外,方便面、油條甚至家常的炒菜中都無法避免。簡單而言,只要是通過油炸、烘焙、燒烤等方式烹飪的食物,就會含有丙烯酰胺,咖啡豆本身并不含有這一物質,而是在烘焙過程中產生。 另據新澤西的食品專家研究,從人體每日膳食中0.1mg/kg 體重的丙稀酰胺攝入量中沒有觀察到不利的影響,從而推測人們食用油炸食品致癌的風險極小。[詳情]
科普:給星巴克帶來“致癌”標簽的是何物 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高等法院日前裁定,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須標注致癌警示信息,原因是咖啡豆在烘焙過程中產生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此事引發全球媒體廣泛關注和爭論。那么,丙烯酰胺是什么?真的會致癌嗎?我們又該怎么做? 問:丙烯酰胺是什么? 答:丙烯酰胺是食物在煎、炸、烘烤等高溫加熱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炸薯條、烤面包、烘焙咖啡豆時都可能產生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問:丙烯酰胺會致癌嗎? 答:動物實驗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遺傳毒性和致癌性。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丙烯酰胺定義為2A類致癌物,即對動物致癌的證據充分,對人致癌的證據不足。 問:要給咖啡貼上“致癌”標簽嗎? 答:盡管加州法官要求,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需標注致癌風險警示標識,但美國癌癥研究學會日前專門發表博客文章指出,咖啡不需要被貼上“致癌”標簽。事實上,咖啡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能有抗氧化、抗癌等功效。 無論是咖啡還是薯條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談論致癌性都不能脫離“劑量”這一重要參數。以咖啡為例,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顯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劑量大約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 問:如何減少丙烯酰胺對人體的危害? 答:實際上,要想減少丙烯酰胺對身體的潛在危害,并非杜絕咖啡就能簡單實現。專家建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少用煎、炸、烤等烹飪方法,盡量避免連續長時間或高溫烹飪食品,以減少丙烯酰胺的產生。[詳情]
咖啡致癌? 律師上訴8年只為一個警示 記者 方向明 幾乎所有熱加工食品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丙烯酰胺。可能加州法官只是想告訴人們,風險無處不在 “對公眾的健康來說,今天是個好日子。”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律師梅茨格(Raphael Metzger)在過去8年里一直為咖啡產品應標示致癌警告而奔走,現在終于松了口氣。 加州洛杉磯高等法院在當地時間3月29日裁定,要求星巴克等約90家咖啡銷售商在該州出售咖啡產品時必須貼上致癌警告標簽,一時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洛杉磯高等法院法官伯利(Elihu Berle)在裁決中表示,咖啡豆在烘烤的過程中會產生化學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該物質在動物實驗中被證明存在引發癌癥的可能。 據此,法院認定,在無法證明烘焙咖啡時產生的丙烯酰胺不足以構成威脅時,星巴克等90家咖啡品牌在加州出售的產品,必須在外包裝上貼致癌警示。 但上述意見并非最終判決,被起訴的咖啡公司有權在4月10日之前做出和解,或隨后就裁決提出異議。當然,如果判決成立,包括唐恩都樂、麥當勞在內這些咖啡銷售商,也可能面臨數百萬美元的罰款。 不過,這一“重磅”壞消息未能動搖咖啡成癮的美國人。星巴克(SBUX.NASADAQ)股價在裁決出臺當日下探至56.83美元后,旋即回升,收盤僅微跌0.01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加州的法律法規經常被美國人吐槽。上述起訴咖啡行業的事件發生后,就有網友稱加州的“奇葩”法規多了去了:“背個人造革的包都要標明有致癌風險,但吸食大麻卻是合法的。” 第65提案 “這個國家癌癥高發,其中1/3都是與飲食有關。邏輯上講,我們多大程度上能剔除食物供給中的致癌物質,決定了我們能否降低癌癥負擔。這就是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梅茨格在闡述其訴訟的初衷時表示。 然而他坦言,自己也戒不掉咖啡。 美國是咖啡消費大國。根據民調公司蓋洛普在2015年的一項調查,將近2/3的美國人每天要喝一杯以上的咖啡,且平均一天要喝2.7杯,1999年的民調結果也幾乎完全一樣,可見咖啡長期以來都是美國人的全民飲料。 由此,圍繞咖啡產品是否應該警示致癌的爭議所吸引的社會關注度可想而知。 起訴星巴克等咖啡銷售商的是加州一家名叫“有毒物質教育和研究委員會”(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下稱“委員會”)的非營利組織。梅茨格是該委員會的代理律師。 洛杉磯法院支持了委員會的主訴,判決認為咖啡公司在銷售咖啡時未警告消費者其產品中含有被法律定義為致癌物質的化學物。違反了該州的“第65提案”(Proposition 65)。 “第65提案”是什么?加州在1986年11月頒布了《1986年飲用水安全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案》,日常使用中被簡稱為“第65提案”,該法旨在保護該州飲用水水源不含已知可能導致癌癥、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發育危害的物質,并在出現該類物質時如實告知居民。法案還規定,所有10人以上公司必須披露產品中所含致癌物質和有毒化學物。 目前,已有900多種確認致癌或可能導致癌癥或生殖毒性的化學品被第65提案列為監管對象。上述案件中所涉及的丙烯酰胺便是在1990年被列入該監管清單中的。 具體來說,該法要求,一旦消費品中含有被列入監管的化學品,那么商品就要清晰地標注這樣一段警示語——警告:該商品含有加州認定將導致癌癥和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發育危害的化學物質。 第65提案的一個較有爭議的規定是,涉及到有害物質含量時,應由商業實體提交證明。 星巴克和其他企業無法證明在咖啡烘焙過程產生的致癌物質不會對人體造成威脅。 爭議之處在于,在科學界尚未能就丙烯酰胺的致癌程度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商業實體更難以有效證實。 “目前還沒有人類研究能夠絕對地回答這個問題。”美國癌癥學會副首席醫學專家利希滕菲爾德(Leonard Lichtenfeld)認為,在錯誤的劑量下,水和空氣也將變得有毒。該學會在2014年的一項醫學研究評論中稱,盡管實驗室研究顯示丙烯酰胺和小白鼠身上的腫瘤有關,但前提是這些小白鼠服用了比平常多1000至10000倍劑量的丙烯酰胺。 8年訴訟長跑 其實,這場小協會挑戰大行業的官司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在8年前。 梅茨格名下律所在其網站列舉了若干目前正在進行的訴訟案,丙烯酰胺排在第一位,除此之外,還有數項針對二乙酰、甲醛、溴丙烷等有害物質的起訴。 在丙烯酰胺訴訟案的描述中,該律所稱,在2010年代理委員會訴星巴克等咖啡公司的案件中,提出的訴求為:要么咖啡公司減少丙烯酰胺用量,要么貼警示標簽警示公眾。 其實梅茨格打過不少勝仗。 2002年,梅茨格代表委員會起訴了麥當勞和漢堡王,勝訴的結果是加州的所有速食餐廳從2007年開始在薯條產品外觀貼上丙烯酰胺警示標識,并為此前未做警示的做法繳納了罰金;2008年,亨氏、菲多利(Frito-Lay,樂事、奇多等品牌擁有者)、Kettle Foods等涉案食品企業,也最終以減少其薯條薯片產品中所含丙烯酰胺水平為條件達成和解。 “我堅定認為,薯條業能做到,咖啡業也能做到。一個警示可能無法奏效,因為它(咖啡)令人成癮。”雖然梅茨格想讓咖啡業也減少產品中的丙烯酰胺水平,但在以烘焙論成敗的咖啡業,難以為影響咖啡口感的做法讓步。 星巴克等咖啡銷售商認為,咖啡中所含丙烯酰胺在法律規定的安全劑量之內,且咖啡對健康的好處遠超過所帶來的風險。 美國國家咖啡協會也已發表聲明,稱正在考慮上訴:“在咖啡產品上的致癌警示會產生誤導。美國政府的膳食指南認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不過,洛杉磯高等法院的判決已經在起作用。梅茨格稱,目前已經有包括便利店品牌7-Eleven等13家被起訴的咖啡銷售商做出妥協,同意在商品外觀上做警示標識。 很多人認為,加州各地的一些法律要么具體到令人發指的地步,要么只是毋需多言的常識。 比如,在洛杉磯,法律規定不能在未獲救生員允許的情況下在沙灘上丟飛盤或拋足球,違者將被處以1000美元罰金;在沃爾納特市(又名“核桃市”),除非獲得當地警長的批準,否則男扮女裝將被視為非法,并且任何人都不能戴著面具和偽裝走在街上。 如果梅茨格再次勝訴,那么意味著加州又將多了一條細致入微的法律。 “從實際角度講,我們會建議人們因為法官的判決而別再喝咖啡了嗎?不會。這才是科學告訴我們的答案。” 利希滕菲爾德認為。[詳情]
“咖啡致癌”謠言:把焦慮換流量的骯臟生意 一家之言 通過斷章取義、無中生有等手法戳中公眾的轉發沖動,使文章成為爆款,最終將流量轉化為金錢。 這兩天,許多人的朋友圈被“咖啡致癌警告”刷屏了。起因是一篇文章以驚人聳動的語氣寫道,星巴克中含有致癌物質丙烯酰胺,而星巴克為了利益長期向公眾隱瞞這一事實。該文輕松引起了公眾的恐慌,以及對星巴克這樣巨頭外企的敵視。可事實真如此嗎? 原來上周三,加州法院下達了一個判決:加州的咖啡銷售者要在咖啡的標簽上貼出警告,讓消費者知道咖啡里含有一種“可能致癌的物質”丙烯酰胺。但這東西還存在于各種含淀粉的烘烤食物里,比如餅干、薯片、烤腸等。美國癌癥學會指出:“目前沒有任何一種癌癥類型的風險增加,是明確和攝入丙烯酰胺相關。”該判決自身就充滿爭議,如果咖啡要標記的話,那薯條、烤腸等食物就要被強制標記無數次了。 有醫生曾提供過一條甄別原則:如果一篇文章只告訴你某樣東西有毒性,卻不談引起毒性的劑量,那么這篇文章多半是不可信的。比如有專家建議,60公斤成人每天不建議攝入60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而煮咖啡的丙烯酰胺平均劑量13ug/kg,即一天得喝40杯咖啡才可能攝入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但類似“咖啡致癌”這樣充斥著標題黨、假新聞和炒作氣息的文章,卻又一次成為爆款文章。有機構曾做過統計,2014年度被復制轉載最多的微信公眾號標題就是養生族最鐘愛的一則補腎秘方。健康養生領域由此也成為造假的“重災區”,經常有“致癌風險”“食物相克”等為主題的不實信息在朋友圈里刷屏。 這背后隱藏著骯臟的生意經。通過斷章取義、夸大編纂、無中生有等手法妖言惑眾,戳中公眾的情緒點,觸發他們轉發的沖動,讓文章成為爆款,并最終將流量轉化為金錢和生意。 對于此類公眾號,公眾一方面要提高甄別意識,不要淪為他人的生意,被源源不斷地喂養廉價的情緒;另一方面微信平臺和管理者要從嚴處理,不要讓圖謀不軌的騙子活得太輕松,并敗壞公眾號的健康生態。傳播“咖啡致癌”的公眾號被封,著實罪有應得! □曾于里(媒體人)[詳情]
星巴克咖啡或致癌 今后還能喝咖啡嗎? 來源:新聞晨報 晨報記者謝竲 上周末,關于星巴克咖啡中被發現含有高濃度的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酰胺的消息流傳甚廣,同時波及到的咖啡生產、銷售企業還包括麥當勞、綠山咖啡、7-11等數十家快餐巨頭。一時間,無論是否有喝咖啡習慣,人們的心中都涌出諸多疑問:咖啡真的會致癌嗎?我們還能繼續喝咖啡嗎…… 專家指出,丙烯酰胺只是“疑似”具致癌性,且咖啡中含量較低,日常飲用不必過于恐慌,相對而言合理的飲食習慣則更為重要,建議大家盡量避免食用薯片、薯條等高溫加工的淀粉類食物,家庭烹飪也應以蒸、煮為主。 全美咖啡行業協會:考慮上訴、采取法律行動 日前,很多人在朋友圈中都刷到了這樣一條以“星巴克最大丑聞曝光,全球媒體刷屏!我們喝進嘴里的咖啡,竟然都是這種東西”為標題的文章,其中指出,3月28日,美國洛杉磯法院裁定,由于星巴克咖啡中含有名為丙烯酰胺的高致癌物,故而要求星巴克在銷售過程中必須在其產品的顯著位置標注致癌警告標語,該判決涉及的還包括麥當勞、綠山咖啡、7-11等數十家快餐巨頭。 最新版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在對咖啡因進行研究后,曾得出“健康人每天喝3-5杯咖啡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的結論,而到如今,咖啡突然又成了高致癌物,這讓人們頓時一頭霧水。 星巴克中國方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星巴克始終堅持為顧客提供高品質及安全可靠的食品與飲料,并致力于讓顧客感受優質的星巴克體驗。而關于在美國加州的法律訴訟,相關負責人則給出了全美咖啡行業協會于3月29日發布的公告,其中指出:在咖啡產品上貼上致癌警告標簽將會是一個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美國政府發布的營養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組織(WHO)也明確指出咖啡不會致癌。無數學術研究都已經證明了飲用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并且咖啡飲用者通常更長壽。全美咖啡行業協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證明是對健康有益的飲品。此次法律訴訟產生了一個可笑的結果,這項第65號判決使消費者倍感困惑,并且也無益于公眾對健康的認知。同時,該協會指出:“整個咖啡行業目前正在考慮各項應對,包括繼續提出上訴及采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 專家說法:全盤否定有失偏頗 記者了解到,丙烯酰胺是一種白色晶體化學物質,每當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經過加熱或高溫烹調時,便會以副產物的形式自然形成。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現將其定為2類致癌物(2A),目前的研究只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大量動物實驗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并且能夠造成神經系統損傷,影響嬰兒早期發育,危害男性生殖健康),還沒有充分證據表明在人類身上具有同樣危害,因此,除了某些特殊職業人群可能因為大劑量的接觸和攝入會造成神經損傷,正常人還不需要太過擔心。 上海市同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高蕓表示,長期、過量食用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的確有可能誘發癌變,但對于日常的咖啡飲用,則不必過于恐慌,“丙烯酰胺是咖啡豆經過烘烤后的副產物,但一杯無論是手工調制或是袋裝的速溶咖啡,其中的咖啡含量僅在2-3克左右,而資料顯示每千克速溶咖啡中約含0.36毫克丙烯酰胺,幾乎是薯類油炸食品的一半,實際濃度其實很低。”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咖啡中的一些成分甚至可能降低部分癌癥的風險概率,故而此次判決中因為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而進行了全盤否定,實在有失偏頗。 此外,烘焙愛好者也需注意,在自制焦糖、烤制面包等的過程中,給食物加熱、上色也會發生反應產生丙烯酰胺,因此建議大家不要刻意追求濃香、焦香,“喝咖啡我們也建議每天喝1-2杯清咖,或僅添加純牛奶,盡量避免加入焦糖、奶泡、奶精等”。 高蕓指出,日常生活中,為了身體健康,人們應該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合理的飲食習慣上,“事實上,日常生活中,一些經過高溫加工的淀粉類食物,如燒烤、薯片、薯條等的丙烯酰胺攝入量會比咖啡高得多,建議大家盡量避免食用煎炸類食品,家庭烹飪也應以蒸、煮為主。”[詳情]
星巴克 “咖啡致癌說”無需介意 來源:北京晨報 近日,一則有關美國加州法院裁定星巴克貼上“可能致癌標簽”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引發網友熱議。法院的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發現含有的高濃度丙烯酰胺——一種有毒的致癌化學物質,是在烘烤的過程中產生的。對此,星巴克表示,加州法院的裁決并不針對星巴克一家,而是針對整個咖啡行業。目前,全美咖啡行業協會已就該裁決發布公告,堅稱咖啡是安全飲品,法院裁決誤導公眾。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安全專家范志紅介紹,咖啡丙烯酰胺含量確實很高,達到1100微克/公斤。但畢竟1杯咖啡中只有兩三克咖啡,用1100乘以0.003,結果是3.3微克。這個數量是無需介意的。(中新網、央視)[詳情]
咖啡致癌?加州律師挑戰星巴克,上訴8年只為一條標簽 方向明 “對公眾的健康來說,今天是個好日子。”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律師梅茨格(Raphael Metzger)在過去8年里一直為咖啡產品應標示致癌警告而奔走,現在終于松了口氣。 加州洛杉磯高等法院在當地時間3月29日裁定,要求星巴克等約90家咖啡銷售商在該州出售咖啡產品時必須貼上致癌警告標簽,一時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洛杉磯高等法院法官伯利(Elihu Berle)在裁決中表示,咖啡豆在烘烤的過程中會產生化學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該物質在動物實驗中被證明存在引發癌癥的可能。 據此,法院認定,在無法證明烘焙咖啡時產生的丙烯酰胺不足以構成威脅時,星巴克等90家咖啡品牌在加州出售的產品,必須在外包裝上貼致癌警示。 但上述意見并非最終判決,被起訴的咖啡公司有權在4月10日之前做出和解,或隨后就裁決提出異議。當然,如果判決成立,包括唐恩都樂、麥當勞在內這些咖啡銷售商,也可能面臨數百萬美元的罰款。 不過,這一“重磅”壞消息未能動搖咖啡成癮的美國人。星巴克(SBUX.NASADAQ)股價在裁決出臺當日下探至56.83美元后,旋即反彈,收盤僅微跌0.01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加州的法律法規經常被美國人吐槽。上述起訴咖啡行業的事件發生后,就有網友稱加州的“奇葩”法規多了去了:“背個人造革的包都要標明有致癌風險,但吸食大麻卻是合法的。” 第65提案 “這個國家癌癥高發,其中1/3都是與飲食有關。邏輯上講,我們多大程度上能剔除食物供給中的致癌物質,決定了我們能否降低癌癥負擔。這就是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梅茨格在闡述其訴訟的初衷時表示。 然而他坦言,自己也戒不掉咖啡。 美國是咖啡消費大國。根據民調公司蓋洛普在2015年的一項調查,將近2/3的美國人每天要喝一杯以上的咖啡,且平均一天要喝2.7杯,1999年的民調結果也幾乎完全一樣,可見咖啡長期以來都是美國人的全民飲料。 由此,圍繞咖啡產品是否應該警示致癌的爭議所吸引的社會關注度可想而知。 起訴星巴克等咖啡銷售商的是加州一家名叫“有毒物質教育和研究委員會”(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下稱“委員會”)的非營利組織。梅茨格是該委員會的代理律師。 洛杉磯法院支持了委員會的主訴,判決認為咖啡公司在銷售咖啡時未警告消費者其產品中含有被法律定義為致癌物質的化學物。違反了該州的“第65提案”(Proposition 65)。 “第65提案”是什么?加州在1986年11月頒布了《1986年飲用水安全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案》,日常使用中被簡稱為“第65提案”,該法旨在保護該州飲用水水源不含已知可能導致癌癥、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發育危害的物質,并在出現該類物質時如實告知居民。法案還規定,所有10人以上公司必須披露產品中所含致癌物質和有毒化學物。 目前,已有900多種確認致癌或可能導致癌癥或生殖毒性的化學品被第65提案列為監管對象。上述案件中所涉及的丙烯酰胺便是在1990年被列入該監管清單中的。 具體來說,該法要求,一旦消費品中含有被列入監管的化學品,那么商品就要清晰地標注這樣一段警示語——警告:該商品含有加州認定將導致癌癥和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發育危害的化學物質。 第65提案的一個較有爭議的規定是,涉及到有害物質含量時,應由商業實體提交證明。 因此,洛杉磯高等法院的意見上寫道:“原告方提供了證據證明攝入咖啡增加了對胎兒、嬰兒、兒童和成年人致害的風險。而被告方的醫學和流行病學專家在證詞中表示對其成因無可奉告。被告也未能自證咖啡攝入有益人類健康。” 一句話,星巴克和其他企業無法證明在咖啡烘焙過程產生的致癌物質不會對人體造成威脅。 爭議之處在于,在科學界尚未能就丙烯酰胺的致癌程度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商業實體更難以有效證實。 “目前還沒有人類研究能夠絕對地回答這個問題。”美國癌癥學會副首席醫學專家利希滕菲爾德(Leonard Lichtenfeld)認為,在錯誤的劑量下,水和空氣也將變得有毒。該學會在2014年的一項醫學研究評論中稱,盡管實驗室研究顯示丙烯酰胺和小白鼠身上的腫瘤有關,但前提是這些小白鼠服用了比平常多1000至10000倍劑量的丙烯酰胺。 8年訴訟長跑 其實,這場小協會挑戰大行業的官司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在8年前。 生咖啡豆必須經過烘焙才能制成咖啡。烘焙是咖啡風味的來源,而這也會導致丙烯酰胺的形成。順帶一提,幾乎所有熱加工食品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丙烯酰胺。 梅茨格名下律所在其網站列舉了若干目前正在進行的訴訟案,丙烯酰胺排在第一位,除此之外,還有數項針對二乙酰、甲醛、溴丙烷等有害物質的起訴。 在丙烯酰胺訴訟案的描述中,該律所稱,在2010年代理委員會訴星巴克等咖啡公司的案件中,提出的訴求為:要么咖啡公司減少丙烯酰胺用量,要么貼警示標簽警示公眾。 8年前的這場訴訟,星巴克等咖啡品牌就已經被要求向全加州在2002年以來因飲用咖啡而攝入丙烯酰胺的個人按每人2500美元的標準進行賠償。 不過,以加州約4000萬的龐大人口來算,賠償金額將是一筆幾乎不切實際的天文數字。蚍蜉撼樹般的拉鋸之下,高額賠償幾乎不可能實現。 其實梅茨格打過不少勝仗。 2002年,梅茨格代表委員會起訴了麥當勞和漢堡王,勝訴的結果是加州的所有速食餐廳從2007年開始在薯條產品外觀貼上丙烯酰胺警示標識,并為此前未做警示的做法繳納了罰金;2008年,亨氏、菲多利(Frito-Lay,樂事、奇多等品牌擁有者)、Kettle Foods等涉案食品企業,也最終以減少其薯條薯片產品中所含丙烯酰胺水平為條件達成和解。 眾所周知的“垃圾食品”薯條薯片也具有相對較高的丙烯酰胺含量。(來源網絡) 可以看到的是,從起訴到塵埃落定,梅茨格所代理的這些案件無一不經歷長時間的拉鋸,且都是向大公司發起的挑戰。如今,作為“咖啡控”的梅茨格,站在了整個加州咖啡業的對立面。 “我堅定認為,薯條業能做到,咖啡業也能做到。一個警示可能無法奏效,因為它(咖啡)令人成癮。”雖然梅茨格想讓咖啡業也減少產品中的丙烯酰胺水平,但在以烘焙論成敗的咖啡業,難以為影響咖啡口感的做法讓步。 星巴克等咖啡銷售商認為,咖啡中所含丙烯酰胺在法律規定的安全劑量之內,且咖啡對健康的好處遠超過所帶來的風險。 美國國家咖啡協會(NCA)也已發表聲明,稱正在考慮上訴:“在咖啡產品上的致癌警示會產生誤導。美國政府的膳食指南認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不過,洛杉磯高等法院的判決已經在起作用。 梅茨格稱,目前已經有包括便利店品牌7-Eleven等13家被起訴的咖啡銷售商做出妥協,同意在商品外觀上做警示標識。而星巴克等其他咖啡品牌還在等待最終判決。 不同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24 個國家的數據)。來源: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加州的奇葩法律 美國的各種法律、法規、條例,可以用多如牛毛來形容,并且深入到社會和生活的各個角落。除了聯邦憲法和法律,每個州還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 很多人認為,加州各地的一些法律要么具體到令人發指的地步,要么只是毋需多言的常識。 比如,在洛杉磯,法律規定不能在未獲救生員允許的情況下在沙灘上丟飛盤或拋足球,違者將被處以1000美元罰金;在沃爾納特市(又名“核桃市”),除非獲得當地警長的批準,否則男扮女裝將被視為非法,并且任何人都不能戴著面具和偽裝走在街上。 在舊金山,法律規定車庫只能用來停車,而不許放置其他物品,違者處以500美元罰款;在奇科市,引爆核設備將罰款500美元,不能在人行道上打保齡球;在洛杉磯,在未獲得妻子同意的情況下,丈夫不得用寬于2英寸(約合5.08厘米)的皮帶鞭打妻子。在諾克市,居民想養一只犀牛當寵物必須先花100美元申請一紙許可。在伯林蓋姆,棒球場以外嚴禁吐痰。 如果梅茨格再次勝訴,那么意味著加州又將多了一條細致入微的法律。 “從實際角度講,我們會建議人們因為法官的判決而別再喝咖啡了嗎?不會。這才是科學告訴我們的答案。” 利希滕菲爾德認為。[詳情]
喝星巴克咖啡致癌?動畫科普到底何物質對人體有害! 田晨 付晨晨 近日,“星巴克咖啡含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刷屏!對此,全美咖啡行業協會堅稱喝咖啡是安全的。據專家介紹,丙烯酰胺是食物經過高溫烹制產生的副產物,不止存在咖啡中。它雖有毒性,但對人體是否致癌尚不清楚。此外,專家認為一杯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劑量無需介意,每天一兩杯還是可以照喝...詳情戳視頻。 [詳情]
“喝咖啡致癌”致星巴克股價震蕩,你可能過分解讀了 來源:第一財經公眾號 作者 | 第一財經 呂進玉 在3月28日美國加州法庭宣布,包括星巴克、綠山咖啡、7-11、全食超市等91家咖啡企業,必須在門店內明確貼上警示標語,提醒消費者咖啡中可能含有致癌成分后,“喝咖啡致癌”一說開始掀起波瀾。 這一事件的發酵首先引起咖啡巨頭星巴克(SBUX)股價震蕩,28號當日,價格最高跌幅達到1.75%,不過3月29日的收盤跌幅收窄至0.02%。 根據上述法庭文件顯示,總部位于加州的美國毒物教育和研究委員會(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在此案中指控星巴克和其他公司未警告消費者,他們出售的咖啡中含有高含量的丙烯酰胺,后者是一種有毒的致癌化學品,而指控的依據是上述91家公司違反了加州65號令。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所謂的65號令,即根據1986年加利福尼亞居民以絕大多數票通過的《安全飲用水及有毒物質法案》(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當時通過這條法案旨在保護飲用水安全和減少人接觸環境中的有毒物質,從而控制因此帶來的癌癥、先天疾病等問題。它允許公民個人、游說的團隊和律師代表州來起訴。起初該法案是要求了900中導致癌癥和生育瑕疵的化學物貼警示標簽,不過在2017年12月29日,65號令清單更新,囊括了1009種物質。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道:“丙烯酰胺在很多食品中都會有,是否致癌要看劑量。如果一天之內只喝幾杯咖啡,這方面的風險很小。至今沒有臨床數據支撐致癌的說法。此前業界也提到醬油致癌,但是在一次性攝入100公斤醬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不可能有人這樣做。” 同時他還認為,這一事件對星巴克等企業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現在的消費者已經越來越有自己的消費主見,對于此類摒棄了劑量談毒性消費謠言,消費者有自己的甄別能力。 受此次影響最大的星巴克對于美國加州法院的判決并未做直接的反饋,而是指向全美咖啡行業協會公告。另外,星巴克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星巴克始終堅持為顧客提供高品質及安全可靠的食品與飲料,并致力于讓顧客感受優質的星巴克體驗。 全美咖啡行業協會的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威廉莫瑞在公告中表示:“咖啡早已被證明是對健康有益的飲品。此次法律訴訟產生了一個可笑的結果,這項第65號判決使消費者倍感困惑,并且也無益于公眾對健康的認知。” 漫修(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尹偉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此次事件主要是有的報道或者信息使用了夸張的標題,按照美國法院的裁決認定,星巴克是沒有對有致癌的可能性(盡管可能性或者概率非常小)的物質張貼提醒標識,但到了某些媒體這里就變成了‘喝星巴克咖啡致癌’這類斷章取義的夸張語言。 他還指出,這類信息如果有歪曲事實的內容,就很有可能侵害了星巴克的商譽,星巴克是有權起訴的。 [詳情]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新聞分析:星巴克咖啡致癌?撇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汪曉慧 近日,自媒體營銷微信公眾號《澳洲Mirror》發布文章稱,“星巴克咖啡”致癌,于是這篇口水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收割了一大波流量和不明真相的“群眾”。閱讀量很快超過了百萬。 上述自媒體演繹的消息本身是,美國當地時間3月28日,加州洛杉磯法官裁定星巴克等90家售賣咖啡的企業,須在當地售賣的咖啡產品上貼標簽警告致癌風險。事件的起因是美國一個名為“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的非盈利組織8年來一直起訴咖啡公司,累計涉及90家企業,當中就包括星巴克。該組織認為這些公司違反加州條例,沒有警告消費者他們的咖啡產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化學物——因為咖啡豆在烘烤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化學物質——丙烯酰胺。 槍打出頭鳥,星巴克就在自媒體撰寫文章時被單獨拎出來了。繼而引發了一波關于星巴克咖啡致癌的傳言與科普。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消息,還讓其股價28日下跌了一美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安全專家范志紅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咖啡丙烯酰胺含量確實很高,達到1100微克/公斤。但畢竟1杯咖啡中只有兩三克咖啡,用1100乘以0.003,結果是3.3微克。這個數量是無需介意的。所以,每天一兩杯咖啡就照喝好了。如果喝咖啡的時候加入黑糖,因為黑糖至少會放10克,其丙烯酰胺含量都在1000微克/公斤以上(臺灣數據),比咖啡本身多。 在美國加州對“咖啡致癌案”裁決后,全美咖啡行業協會發布聲明稱,“在這場持續多時的法律訴訟中,今天,加州第65號判決的結果將可能導致所有咖啡產品上必須貼上致癌警告標簽。整個咖啡行業目前正在考慮各項應對,包括繼續提出上訴及采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 全美咖啡行業協會稱,在咖啡產品上貼上致癌警告標簽將會是一個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美國政府發布的營養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組織(WHO)也明確指出咖啡不會致癌。無數學術研究都已經證明了飲用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并且咖啡飲用者通常更長壽。 星巴克中國回應稱,星巴克始終堅持為顧客提供高品質及安全可靠的食品與飲料,并致力于讓顧客感受優質的星巴克體驗。 事實上,這個叫做《澳洲Mirror》的自媒體還在不久前發布文章稱,澳洲醫生發明抗癌化療神藥:《偉大勝利!澳洲今天宣布戰勝癌癥,澳洲醫學果然是人類救星》。 筆者曾按圖索驥找到了所謂的“神藥”發明原文的出處,事實上與其所表述的內容相差甚遠。原文講的是有醫生修改了化療藥的給藥方式,降低了化療藥的劑量而已,根本談不上是“發明”“神藥”。當然,這個消息后來也被醫學界的媒體與科普達人進行了辟謠。 這樣聳動的文章是這個自媒體收割流量的慣用伎倆。 《人民日報》微信公號發文《比起星巴克咖啡致癌,更可怕的事國外中文造謠媒體》,炮轟了《澳洲Mirror》這個“常年愛造謠、每次造謠都刷屏的慣犯。”當然,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和它之前發布的謠言一樣不得不消失。 不過,近些年,類似上述自媒體炮制的健康養生類聳人聽聞的文章動不動刷屏,也總被澄清與科普。 為什么XXX致癌的文章總能刷屏?做廣告的人都知道,這種常見的手法 “恐懼訴求”,是指利用人們害怕的心理來制造壓力試圖改變人們態度或行為的方法。恐懼的發生是因為處在引起恐懼情緒的事物的存在和刺激。 顯然,幾乎人人都或多或少會喝咖啡,當然對于咖啡致癌的消息會心頭一緊。自覺不自覺都會多看兩眼,甚至轉發討論……于是百萬流量就貢獻出來了。 究其本質,除了自媒體為了流量刻意營造恐慌情緒,從而實現病毒式傳播之外,更重要的是讀者常識的匱乏:像咖啡因、食品添加劑等類似的物質,撇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我們談之色變的砒霜,小劑量嚴格按照醫學指導使用可以治病救人,超過界限的劑量就是絕命毒藥……這樣的常識,卻總是缺位。 有媒體援引2010年發表在《食品與化學毒物學》研究關于丙烯酰胺致癌量的內容做了測算,稱喝星巴克咖啡要達到致癌的劑量,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至少每天要喝10公斤咖啡,差不多相當28杯星巴克咖啡。每天喝28杯,這基本上沒有人能做到吧。 所以,像咖啡致癌這樣的說法,撇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當然,“撇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這個說法也沒有普適性,畢竟還有很多的東西的確劑量再小也是劇毒。[詳情]
雀巢咖啡被檢出含致癌物 公司回應稱產品安全 中國網4月23日訊 (記者 藍宇) 據媒體報道,近日,英國食物標準局對248份食品樣品進行檢測,發現13種食品中含有的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含量有上升趨勢。雀巢、亨氏等許多知名食品公司都遭到英國食物標準局的警告,超標品種涉及薯片、速溶咖啡和薄脆餅干等。就此,雀巢中國區新聞發言人何彤23日接受中國網財經中心記者采訪時表示,雀巢產品是符合標準、安全的,國內銷售的雀巢金牌咖啡也都是從日本進口,而非英國。 雀巢兩款咖啡被檢出含致癌物丙烯酰胺 《法制晚報》23日報道稱,英國食物標準局近日對248份食品樣品進行檢測,發現13種食品中含有的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含量有上升趨勢。許多知名食品公司都遭到英國食物標準局的警告。其中包括雀巢的兩款產品:金牌風味凍干低咖啡因速溶咖啡和雀巢金牌風味凍干速溶咖啡。 研究顯示,煎炸或烘烤含有淀粉質的食物,例如馬鈴薯和谷類食物,會產生偏高的丙烯酰胺。世衛組織的專家指出,丙烯酰胺已被證實與多種癌癥有關聯,包括腸癌、膀胱癌、腎病,并有可能導致不孕和喪失肌肉控制。2002年,科學家得知特定食物中存在該化學物質,從那時起便開始催促食品行業降低含量。 但是檢測證實,包括薯片、即飲咖啡、面包、餅干、油炸土豆片、早餐麥片、幼兒食品在內的多款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并未降低。 報道稱,英國食物標準局表示,這些產品對公眾不形成任何實時風險,民眾無須改變飲食習慣。但長時間的攝取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因此要求食品公司減少丙烯酰胺含量。 雀巢公司稱產品符合標準,國內所售產品非英國進口 雀巢中國區新聞發言人何彤23日就此問題接受中國網財經中心記者采訪時稱,雀巢的產品是符合標準,安全的,而目前國內銷售的雀巢金牌咖啡也是從日本進口,而非英國。 何彤說,“丙烯酰胺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普遍存在,國際上沒有有關丙烯酰胺含量的標準。而英國食物標準局也表示沒必要恐慌,沒必要更改飲食習慣。”她還表示,如果公司有進一步的聲明會及時發布。[詳情]
美國一法院裁決咖啡要標注致癌警告 星巴克:警告標簽會誤導消費者 夏丹 新京報快訊(記者夏丹)日前,美國洛杉磯一家法院判決星巴克和其他幾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銷售的咖啡必須貼上癌癥警告標簽,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發現含有致癌化學物質。對此,星巴克中國今日(4月1日)援引全美咖啡行業協會的觀點認為,在咖啡產品上貼致癌警告標簽將會是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美國政府發布的營養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此次事件緣起國外媒體的一則報道。該報道稱,美國洛杉磯一家法院3月29日發布加州第65號判決公告稱,星巴克和其他幾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銷售的咖啡必須貼上癌癥警告標簽,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發現含有高濃度丙烯酰胺——一種致癌化學物質。 對此,星巴克中國回應稱,星巴克為顧客提供高品質及安全可靠的食品與飲料,并致力于讓顧客感受優質的星巴克體驗。同時星巴克中國援引全美咖啡行業協會關于加州第65號判決的公告稱,整個咖啡行業目前正在考慮各項應對,包括繼續提出上訴及采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在咖啡產品上貼上致癌警告標簽將會是一個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美國政府發布的營養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組織(WHO)也明確指出咖啡不會致癌。無數學術研究都已經證明了飲用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并且咖啡飲用者通常更長壽。” 全美咖啡行業協會的公告中還稱,協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證明是對健康有益的飲品。此次法律訴訟產生了一個可笑的結果,第65號判決使消費者倍感困惑,并且也無益于公眾對健康的認知。” 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據悉,丙烯酰胺是食物發生“美拉德反應”(讓食物變得焦黃并散發出獨特香氣)時的副產物。大量動物實驗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并且能夠造成神經系統損傷。不過,目前研究只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還沒有充分證據表明在人類身上具有同樣危害。 針對此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也在其微博上解釋稱,一杯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約為3.3微克,這個數量是無需介意的。此外,范志紅還介紹,丙烯酰胺是120攝氏度以上才產生的,其并不是高溫加熱食品中的唯一有害物質,也不是毒性最大的物質。同時,咖啡并不是膳食中丙烯酰胺的唯一來源,甚至不是最重要來源。從消費者角度來說,應該不再過度追求濃香、焦香,以不超過120攝氏度烹調的蒸煮燉食物為主,多吃未經過度烹調的新鮮蔬菜水果。[詳情]
星巴克回應致癌風波:又不是就我一家 網友很寬容還要繼續喝 文|AI財經社 荊文靜 編|鹿鳴 繼“吸煙有害健康”之后,恐怕加州市民在喝咖啡的時候,也要伴隨“咖啡會致癌”的警告。 3月29日,洛杉磯高等法院法官裁定星巴克公司和其他咖啡公司必須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上貼上癌癥警告標簽,因為其在焙燒過程中產生的化學物質會致癌。 法官Elihu Berle在3月28日表示,“原告提供的證據表明,咖啡的消費增加了對胎兒,嬰兒,兒童和成人的傷害風險”,“被告咖啡制造商沒有在審判中提出適當的理由來占據上風。” 據悉,這場訴訟由非營利組織毒理學教育和研究委員會根據州法律提出,已經歷時八年。該場訴訟被起訴方還包括星巴克和其他90家公司,其中包括7-Eleven和十幾家大型咖啡公司。 有媒體在31日向星巴克中國求證,被告知,該裁決并不針對星巴克一家,而是針對整個咖啡行業。目前,全美咖啡行業協會已就裁決發布公告,堅稱咖啡是安全飲品,法院裁決誤導公眾。 當地時間3月29日,星巴克股價開盤跳水,從57.90美元/股跌到56.99美元/股,跌幅1.5%,但隨后緩慢回升。 爭議 喝咖啡到底會不會致癌? 據了解,咖啡豆烘烤時會產生丙烯酰胺,這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質。除此之外,在烘烤或油炸食物過程中也會自然產生丙烯酰胺。所以,油炸的薯片、薯條等經過化學反應也容易形成丙烯酰胺。很多食物尤其是經高溫烹煮含豐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含丙烯酰胺,也包括我們經常作為早餐的油條。 此項訴訟也引來一些質疑。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早在2016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 世界衛生組織癌癥機構”將咖啡從“可能的致癌物”名單中移除。 美國咖啡協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William Murray說,“這場訴訟諷刺了65號提案,令消費者感到困惑,并且對改善公共健康毫無幫助,”他補充說,“咖啡一次又一次地被證明是一種健康的飲料。” William Murray提到的第65號提案指的是“安全飲用水和毒性強制法案”,該法案要求對約900種已知會導致癌癥或出生缺陷的化學品發出警告標簽。其中提及,已知可能導致癌癥或生殖毒性的,存在于膳食補充劑,營養食品粉末,果汁飲料,雜貨(如咖啡,油炸和烘焙食品)以及iHerb銷售的其他產品中的物質成分。 在之前,許多咖啡公司已經發布警告稱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然而,許多將警示都貼在不容易看到的地方,比如可以買到奶油和糖的柜臺。 華盛頓郵報的蒂姆卡爾曼說,“將丙烯酰胺與人體癌癥相關聯的科學證據不足。” 美國癌癥協會指出,“到目前為止所做的大部分研究,都沒有發現人類患癌癥的風險增加。對于某些類型的癌癥,如腎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結果混雜。但目前沒有癌癥類型是由于丙烯酰胺攝入量明顯增加導致的。“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安全專家范志紅在微博中介紹,咖啡丙烯酰胺含量確實很高,達到1100微克/公斤。但畢竟1杯咖啡中只有兩三克咖啡,用1100乘以0.003,結果是3.3微克。這個數量是無需介意的。所以,每天一兩杯咖啡就照喝好了。 中國消費者 不論如何,中國網友對此表示了寬容態度。 有網友在稱,“容我喝兩杯咖啡壓壓驚。”也有網友稱,吃油條也能致癌,但并沒覺得油條生產受到影響。 還有網友稱,如果花時間好好研究,就會發現,咖啡里丙烯酰胺的致癌能力還不如酒精和香煙。 而中國區作為星巴克市場的一員,一直在星巴克最近的低迷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 截至2017年 12 月 31 日的第一財季,星巴克公司的全球市場銷售額僅同比增長 2%,低于市場預期。然而,在第一季度,中國區營收利潤增長率將近 20% 達到1.97億美元(12.36億人民幣),營業額增長 9%,達到8.44億美元(約52.94億人民幣),為星巴克的業績貢獻良多。 而美國網友也并不在意。 “我覺得這不會阻止我,”數字營銷技術專家Jen Bitterman說。“我喜歡這種味道,我喜歡這種感覺,我對它很沉迷。” 洛杉磯的律師達林頓伊貝克說,癌癥警告會令人討厭,但不會阻止他每周繼續喝三杯咖啡。“這就像香煙。”他說。 訴訟也并不影響星巴克高層的心情。就在4月1日,星巴克創辦人“咖啡大王”Howard Schultz會不會競選總統的猜測再次甚囂塵上。 星巴克一直以來飽受消費者投訴,拿鐵含量不足,咖啡過熱。就在2月8日,一個長達兩年的訴訟再次受到媒體關注,加州一家人在2016年某星巴克買咖啡,發現杯子和咖啡里邊有血跡。 但是,除了3月29日,星巴克股價短暫跳水之外,咖啡致癌的消息對于未來星巴克來說,影響并不過于明顯。 免責聲明[詳情]
來源:丁香醫生 這兩天突然被‘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刷屏了。 有個叫做‘澳洲 Mirror’的公眾號,用飽含情緒的文字,說了幾個驚悚的消息: 你喝的星巴克咖啡有強致癌物,非常可怕! 美國加州政府要求標注咖啡致癌,判了星巴克‘死刑’! 星巴克隱瞞了 8 年的黑幕,終于被揭露了!它要完蛋啦! 圖片來源:謠言截圖 喜歡喝咖啡的朋友們,不要慌,按你喜歡的習慣繼續放心喝就好。 這個叫‘澳洲 Mirror’的公眾號,是個常年愛造謠、每次造謠都刷屏的慣犯(文末我們會說)。 咖啡中所謂的可能致癌物,叫做‘丙烯酰胺’,根據 IRAC(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分類,它屬于‘可能對人類致癌’的 2A 類致癌物。 屬于 2A 類致癌物同一類別的,還有常吃豬、牛、羊肉等紅肉,以及……熬夜,其實也是。 但是! 重要的是,丙烯酰胺在咱們的日常飲食中非常非常的常見,咖啡根本不是主要來源。 只要食物原材料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經過高溫(>120℃)油炸、高溫燒烤,發生美拉德反應后就會產生。 我們常吃的油條、麻花,是面粉炸出來的吧,有丙烯酰胺。 餅干、面包,是面粉烤出來的吧,有丙烯酰胺。 薯片、薯條,是土豆片、土豆條炸出來的吧,有丙烯酰胺。 烤肉、烤雞翅、烤腸,也都是有丙烯酰胺的。 大量的食物可能都含有丙烯酰胺,越是顏色發黃、發褐、發焦的,含量越高,而且遠遠大于一兩杯咖啡。 圖片來源:新聞截圖 我們平常說要少吃薯條薯片,少吃油炸燒烤,更多的是因為它們普遍熱量高、營養單一,不主要是因為丙烯酰胺。 如果真要說喝咖啡喝到丙烯酰胺超標、喝出問題來,那這么多年還吃了那么多其它東西,怎么算? 就算咖啡是含有丙烯酰胺,但不代表喝咖啡就致癌。 ‘咖啡致癌’這種說法的歷史,也有差不多 30 年了。 早在 1991 年,咖啡確實曾被權威的 IRAC(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入 2B 類致癌物(致癌可能性較低的物質)。 但在 2016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文特別明確地指出: 咖啡不存在致癌危險性 只要別太燙就行 因為如果習慣長期喝 65℃ 以上的熱湯、熱茶,包括熱咖啡,是被確證容易增加得食道癌的風險的。 至于這次美國加州法院的裁決,說真的,本身也是挺荒誕、挺不合理的。 美國加州法院的裁決要求:所有咖啡銷售商(而不只是星巴克),都必須根據一項 ProPosition 65 的提案(也就是《1986年飲用水安全與毒性物質強制執行法》),在咖啡產品上標明含有害物質‘丙烯酰胺’。 注意下,是 1986 年的提案……時代在進步啊!世界權威的組織都說了,咖啡不致癌,好嗎? 如果要從嚴管理,非要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那請給所有其它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都貼下標簽,好嗎? 至于星巴克,作為全球咖啡龍頭品牌,并沒有什么隱瞞了 8 年的黑暗秘密公布于眾。實在只是因為名氣太大,悲催地背個黑鍋而已。 而比起這個聳人聽聞的謠言本身,更可怕的是那些藏在幕后的、陰險的謠言制造者。 例如引發這次刷屏風波的公眾號‘澳洲 Mirror’,它基本上是個靠不定期在微信發謠言,妖言惑眾,賺 10w+ 甚至 100w+ 閱讀量的營銷慣犯。 背后終極目的是什么不好說,但任誰都看得出來,他們毫無新聞素養、沒節操還挺厚臉皮,總是把國外正經新聞報道事實歪曲妖魔化。 遠的不說,說點近的: 3 月 13 日的這篇,刷屏了,被辟謠了。 圖片來源:謠言截圖 3 月 14 日的這篇,又刷屏,又被辟謠。 圖片來源:謠言截圖 3 月 20 日的這篇,繼續刷屏,繼續被辟謠。 圖片來源:謠言截圖 經驗來看,這幾篇文章的閱讀量,估計都上了 100 萬閱讀! 騙過的人真不少啊,真當每天都是過愚人節? 丁香醫生作為騰訊合作的榮譽辟謠機構,在微信后臺就看到這篇‘星巴克丑聞’,又一次妥妥地 100 萬+ 閱讀刷屏了。 圖片來源:截圖 當然,這篇文章同樣的命運肯定會是‘內容違規已被刪除’。 但像這種總是胡說八道、圖謀不軌、屢教不改、打著海外媒體旗號的謠言號,微信平臺和有關部門如果還不加緊處理,是要留著過清明節嗎? 不要讓可惡的騙子,活得太輕松。[詳情]
重磅|星巴克危情72小時 專家稱:是否致癌要看劑量 文/錢麗娜 星巴克正面臨著一場輿論和產品危機。 3月28號,華爾街日報發表簡訊,主標題是《California Judge Rules Coffee Must Carry Cancer Warning(加州法院規定咖啡必須標注癌癥警示)》,副標題是《Under state’s Proposition 65, cancer warnings appear on wide range of places and products(在65號州規下,大量產品和店鋪會出現癌癥警示)》。 據美聯社、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報道,美國當地時間3月28日,加州洛杉磯法官裁定星巴克和其他90家售賣咖啡的企業,須在當地售賣的咖啡產品上貼標簽警告致癌風險。這其中包括塔吉特(Target Corp.)、7-Eleven Inc.和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等,它們涉嫌未按加州要求向顧客發出警告。 事情的起因則是源于美國一家“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的非盈利組織,8年來該組織一直起訴包括星巴克在內的91家咖啡企業,要在咖啡加工的過程中去除丙烯酰胺——像土豆片生產商幾年前被起訴后做得那樣——或者通過明顯的警示或標簽來揭示風險。 該組織認為這些公司違反加州65號令,沒有警告消費者咖啡產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化學物——丙烯酰胺,這是咖啡豆在烘烤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 洛杉磯高等法院法官Elihu Berle說,“原告提供的證據表明飲用咖啡會增加對胎兒、嬰兒、兒童以及成人的風險,被告方的醫學和流行病學專家則證明兩者沒有因果關系。” 在該案第一階段的審理中,Elihu Berle裁決,被告未能證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對消費者沒有“顯著風險程度”。 第二階段的審理后,博勒法官在3月29日的裁決中說,“被告未能以證據優勢令人信服地證明飲用咖啡有益于人類健康。” 4月10日之前咖啡公司可提出異議,但目前星巴克、Dunkin Donuts等公司對法官的裁決暫未作出回應。 什么是65號令 加州發起的這項訴訟是根據1986年加利福尼亞居民以絕大多數票通過的《安全飲用水及有毒物質法案》(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簡稱65號令。當時通過這條法案旨在保護飲用水安全和減少人接觸環境中的有毒物質,從而控制因此帶來的癌癥、先天疾病等問題。它允許公民個人、游說的團隊或是律師代表州來起訴。 該法案要求對900種導致癌癥和生育瑕疵的化學物貼警示標簽。 這些消費品包括但不限于:聚氯乙烯(PVC)圍兜、聚氯乙烯(PVC)電線、首飾、聚氯乙烯(PVC)快餐盒、自行車及配件中的聚氯乙烯(PVC)元件、銅容器焊接部分、陶器、玻璃器皿、鋁炊具、運動墊、行李箱及配件(如:拖輪箱、行李袋、大手提袋、皮夾、硬幣包、錢包、護照和證書盒、鑰匙鏈、活頁夾及檔案夾等)。 在2017年12月29日更新的加州65號令清單中,包括1009種的物質,其中有599種被認為是致癌物。(詳見:https://oehha.ca.gov/proposition-65/proposition-65-list) 聯合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所匯總的所有和癌癥可能相關的物質中,將1(確認的致癌物),2A(很可能致癌),2B(可能致癌)三類相加,不過500個。3(不列為致癌物)以及4(很可能不致癌),這里還包括很多并不在65號令清單中的致癌物。 咖啡有益還是有害 關于咖啡有益還是有害的科學證明長期以來爭論不休。 2017年10月,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公布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其中丙烯酰胺屬二類致癌物(二類致癌物是指導致人類癌癥的證據不明確)。 2016年6月,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研究報告稱,基于1000項研究結果,沒有證據顯示咖啡能夠導致癌癥,從而推翻了該機構在1991年做出的有關喝咖啡可能增加患上膀胱癌的風險的論斷,當時咖啡與紅肉等一并列入2A級致癌物。 但目前還不能證明咖啡是“安全的”,只能說現有的科學數據支持有關咖啡不太可能導致某種癌癥的理論,甚至還有來源于人群研究的證據表明,飲用咖啡多的人群,罹患子宮內膜癌、肝癌的風險均有所降低。 不過,IARC警告稱,飲用任何“滾燙”的飲料——指溫度超過攝氏65度——都有可能致癌。該機構主管克里斯托弗-懷爾德(Christopher Wild)表示:“喝滾燙的飲料是導致食道癌的可能因素之一,是溫度而不是飲料本身造成的問題。” 美國廣播公司首席醫療記者Jennifer Ashton博士在《早安美國》節日中指出,丙烯酰胺并不是一種成份,而是在燒烤或烘焙過程中的副產品。 科學教的著名教義——“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Ashton博士亦指出,“當說到咖啡的毒性時,需要高頻或是大劑量的攝入,顯然人們的關注點在于這個頻次有多高。” 根據國際知名的《食品與化學品毒物學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10年刊載的《人類對丙烯酰胺安全膳食攝取量的預估》(Estimation of safe dietary intake levels of acrylamide for humans)一文,人類對丙烯酰胺的每日耐受量(TDI)為每公斤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就有罹患癌癥的風險。 一杯160毫升的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酰胺的含量為0.45微克。以70公斤的人為例,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為182毫克,每天至少喝404杯黑咖啡才會喝足致癌的劑量,而體重為55公斤的人每天喝足318杯才達到致癌的劑量。 與上述研究結果不同的是,65號令致癌物清單將每日攝取量定為0.2微克作為致癌的標準。但2013年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Michael Marlow統計了耗資巨大的65號令幾十年來的效果,結論是加州人民癌癥發病率變化和其他地區相比,沒顯著的差異。 其實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遠低于很多食品。根據美國食藥監局FDA的食物丙烯酰胺含量表,用咖啡和薯條對比(單位是μg/kg) 咖啡中丙烯酰胺含量 薯條 就致癌物一事《商學院》聯系星巴克中國公關,得到的回復是: 星巴克始終堅持為顧客提供高品質及安全可靠的食品與飲料,并致力于讓顧客感受優質的星巴克體驗。 關于該項在美國加州的法律訴訟,您可參考以下全美咖啡行業協會相關公告的中文翻譯: 全美咖啡行業協會關于加州第65號判決的公告 (2018年3月29日) 在這場持續多時的法律訴訟中,今天,加州第65號判決的結果將可能導致所有咖啡產品上必須貼上致癌警告標簽。整個咖啡行業目前正在考慮各項應對,包括繼續提出上訴及采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 在咖啡產品上貼上致癌警告標簽將會是一個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美國政府發布的營養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健康組織(WHO)也明確指出咖啡不會致癌。無數學術研究都已經證明了飲用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并且咖啡飲用者通常更長壽。 全美咖啡行業協會的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證明是對健康有益的飲品。此次法律訴訟產生了一個可笑的結果,這項第65號判決使消費者倍感困惑,并且也無益于公眾對健康的認知。”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及詳情,請參閱全美咖啡行業協會博客:Prop.65 Percolat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或參閱全美咖啡行業協會關于CERT訴訟的原文 NCA Statement on CERT Lawsuit。 《商學院》記者就此事采訪食品行業分析員朱丹蓬,他的意見是“丙烯酰胺在很多食品中都會有,是否致癌要看劑量。如果一天之內只喝幾杯咖啡,這方面的風險很小。至今沒有臨床數據支撐致癌的說法。此前業界也提到醬油致癌,但是在一次性攝入100公斤醬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不可能有人這樣做。” 延伸閱讀:什么是丙烯酰胺 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2014年7月發布的一份通報,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的專家認為,丙烯酰胺對人和動物都具有神經毒性;對動物還具有生殖毒性、致突變性和致癌性。 上文引述據專家分析指出,丙烯酰胺在1994年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2A類致癌物,即對人類具有潛在致癌性,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學證據表明通過食物攝入丙烯酰胺與人類某種腫瘤的發生有明顯相關性。 丙烯酰胺在很多常見食物中都存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列出含有這一物質的食品,包括咖啡、薯片、曲奇、餅干、面包、早餐谷物、罐裝黑橄欖、西梅汁。此外,方便面、油條甚至家常的炒菜中都無法避免。簡單而言,只要是通過油炸、烘焙、燒烤等方式烹飪的食物,就會含有丙烯酰胺,咖啡豆本身并不含有這一物質,而是在烘焙過程中產生。 另據新澤西的食品專家研究,從人體每日膳食中0.1mg/kg 體重的丙稀酰胺攝入量中沒有觀察到不利的影響,從而推測人們食用油炸食品致癌的風險極小。[詳情]
喝咖啡致癌的謠言刷屏朋友圈 知道真相的你會笑出來 這場官司很大程度上只是基于消費者知情權的加州65號判決的勝利,而不是證實咖啡致癌。 劉雨靜 最近一則新聞把星巴克等企業推上風口浪尖。加州法庭于3月28日宣布,星巴克、綠山咖啡等90家咖啡企業,必須在門店內明確貼上警示標簽,提醒消費者咖啡中可能含有致癌成分。 這種成分叫丙烯酰胺——一種可能增加癌癥風險的化學污染物,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其2類致癌物。丙烯酰胺主要在淀粉、脂肪、蛋白質等食材的加溫處理中(尤其是100°以上的高溫)產生,油炸、炒制和焙烤食物都是丙烯酰胺的主要來源,諸如薯片、早餐麥片、餅干、披薩等食物中都存在。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并不是最近才被發現的事——2002年一群瑞典科學家就發現,咖啡豆高溫烘焙的過程也會產生這種致癌物。 關于咖啡中致癌物的爭論早在八年前就開始了。一家叫化學物教育研究協會(The 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簡稱CERT)的小型非盈利組織在2010年起訴了星巴克等咖啡企業,要求他們在咖啡生產過程中降低甚至消除丙烯酰胺的存在,或者明確標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 這場起訴持續八年,在本周三加州法庭最終宣布,星巴克等企業敗訴,在4月10日前可以提出申訴。“原告提供了咖啡可能增加健康風險的證據,與此同時,流行病學專家則證實這二者之間并無關聯”,法官Elihu Berle說,“但被告卻沒能提供咖啡對健康無害的有效證據。” 法庭認為,這些咖啡企業違背了1986年起生效的加州65號判決(Prop. 65,全稱為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這項判決要求,企業必須在包裝上明確標注可能導致癌癥或生育風險的900種化學物質,如若違反,任何個人、組織和法律代理都有權起訴。 在標注致癌物的訴求之外,CERT還要求這些咖啡企業賠償自2002年以來每個消費過產品、可能暴露在丙烯酰胺中的加州消費者,每人2500美元。不過這項起訴判決目前還未審理完畢,據路透社估計,如果三審時法庭判決通過,這筆罰金將是個大數目——他們至少要賠償4000萬人。 美國藥品食品監督局(FDA)公布各種食物每單位所有丙烯酰胺的含量,烘焙過的咖啡豆在吐司和餅干之下。 事實上,CERT和食品公司們的“恩怨”從2002年就開始了。該組織在2002年就起訴過麥當勞、漢堡王等快餐連鎖——理由是快餐店薯條中的丙烯酰胺。 官司持續了6年在2008年得到裁決:加州法庭判決麥當勞、漢堡王等快餐連鎖必須明確標識出薯條中丙烯酰胺存在的致癌風險,并且支付CERT及法律代理罰金。當年這個案件的影響還不止這些——包裝薯片也是丙烯酰胺的重要來源,這項判決也促使薯片制造商Frito Lay改革生產流程,保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丙烯酰胺處于安全區間內。 這次處于風波中央的則變成了咖啡企業們。不過目前沒有研究能確切證實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與癌癥有必然聯系。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署2002年的報告,人每天攝入的丙烯酰胺低于0.5微克/公斤體重是相對安全的。以60kg成年人為例,每天丙烯酰胺的安全攝入量為30微克。 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表示,1杯咖啡中大約含有3.3微克的丙烯酰胺,每天攝入1至2杯咖啡對身體無害。與此相比更危險的是黑糖、薯片、月餅等高溫加工食物,“如果喝咖啡時加入黑糖,黑糖放出的丙烯酰胺比咖啡都多”,范志紅說。 根據WHO technique對常見食物的調查,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為288微克/公斤,盒裝薯片含量為752微克/公斤,油條則含有116至578微克/公斤。總體而言,人們愛吃的煎炸類食物包括餅干、面包在內都是丙烯酰胺高發地,而中式料理由于多紅燒、爆炒,相對而言丙烯酰胺含量更高。 這場官司很大程度上只是基于消費者知情權的加州65號判決的勝利:消費者有權知道日常消費品中有害化學物的含量,在什么食物中可能攝入這些;品牌也應該合理在食品包裝上標注出問題。但綜合目前的各項研究,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對健康的風險是不足為慮的。[詳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