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雷揚
作為世界重要資源輸出地區的拉丁美洲,原油在出口產品中的比重雖然不似中東、俄羅斯般舉足輕重,但對國民經濟方方面面的影響也不可小覷。面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最劇烈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拉美各新興市場國家又將何去何從?
今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屢創新低。截至上周五, 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 crude) 收報每桶75.82美元,與6月20日高峰時107.73美元/桶相比,已下跌近30%(圖一); 同期,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Brent crude)收報每桶79.41美元,跌穿80美元心理關口,創出4年多來新低。
受國際油價下跌影響,下半年來主要原油出口國貨幣兌美元均大幅貶值:全球第二大石油天然氣出口國俄羅斯,盧布自六月底以來已下跌超過28%, 哥倫比亞比索下挫近13%, 挪威克朗跌愈9%。而作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的沙特阿拉伯,由于實行掛鉤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幣值在3.75里亞爾兌一美元左右保持相對穩定,這也成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堅持不愿壓產保價的原因之一。
作為世界重要資源輸出地區的拉丁美洲,原油在出口產品中的比重雖然不似中東、俄羅斯般舉足輕重,但對國民經濟方方面面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在拉美第一大經濟體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長期穩居第一大國企;去年巴西政府拍賣兩塊近岸深海油田開采權,吸引包括中海油在內的數十家國際巨頭競標,最終為國庫進賬150億雷亞爾(以當時匯率約合70億美元),幫助政府完成了當年的財政預算目標。
石油對拉美第二大經濟體墨西哥的影響則更多的體現在財稅上。長期以來,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壟斷了全國石油產銷,更貢獻了多達1/3的聯邦政府財政收入。拉美最大產油國委內瑞拉,原油出口占到總出口的97%, 幾乎是委國政府獲取美元的唯一來源;委國的西鄰哥倫比亞,原油收入則占到出口總收入一半以上,外資流入、國內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都與國際油價息息相關。面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最劇烈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拉美各新興市場國家又將何去何從?
墨西哥: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作為全球第十大產油國,第十一大原油出口國,墨西哥政府長期以來形成了一整套應對油價波動的長效機制。政府在每年都會留出兩筆高達數億美元的專款,一筆用來購買油價看跌期權(put option), 期權行使價(strike price)與預算案中對來年國際油價的預測盡量接近,另一筆用來填補任何行權價與預測價的差額;這樣,政府通過金融市場對沖,以較小的代價確保了即使國際油價大跌,墨國原油出口收入以及政府稅收也可達到預算中設想的最低值,以避免擴大財政赤字,動搖市場信心。
以2015年為例,政府在9月初的預算案中,預測來年國際油價將處于每桶79美元;在此后的兩個多月中,政府花費約7.7億美元,在國際市場上購入了平均行權價在76.4美元/桶的2015年油價看跌期權,實施對沖。如此,一旦明年國際油價跌破每桶76.4美元,墨政府便會行權,以確保原油出口能獲得最低保證收入;而如果國際油價高于76.4美元/桶,政府則不會行使看跌期權,相當于花費近八億美元為財稅收入買了保險。而一旦政府行使期權,預測價與行權價之間2.6美元的差額,將由約5.8億美元的第二筆專款填補,以徹底消弭油價下跌對財政收入帶來的負面沖擊。
墨政府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這一套對沖制度,大大降低了國際油價下跌對于墨西哥比索的負面沖擊。墨比索自6月底以來僅貶值4%,貶值幅度在拉美區域內最小;盡管石油出口貢獻了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強,由于油價波動風險被有效化解,國際投資者普遍認為墨國財政狀況不會出現惡化,對墨國國債的需求也持續上升。
哥倫比亞:天助央行[微博]亦或一語成讖
對哥倫比亞來說,六月份的油價大跌可謂是經濟前景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今年上半年,哥倫比亞比索兌美元上漲近3%,在全球24種主要新興市場貨幣中位列第三,排名更超過了長期以來兌美元持續升值的人民幣,表現格外搶眼;然而自六月底以來,比索的排位則急降至倒數第三,拜原油所累,徹底打回原形。
面對國際油價震蕩,對石油出口依賴更深的哥倫比亞并無類似墨西哥的系統性對沖措施,政府的反應更顯得進退失據,措置乖方。上半年,面對摩根大通建議買入哥倫比亞國債的利好消息刺激,資金持續涌入哥國,政府忙于應對貨幣升值對于其他出口產業的沖擊,不斷口頭干預以期比索貶值,央行也大舉入市買入美元,抑制比索過快上漲。而國際油價大跌之后,政府依然老聲長談,不斷發出弱勢比索的信號,總統桑托斯(JuanManuel Santos)更于九月末在紐約公開表示,比索兌美元的理想區間應該在2000-2200,而當時比索市價不過1950左右。
隨著油價持續走弱,國際炒家仗著桑托斯總統撐腰,一路推低比索;僅僅一個半月,匯率便已非常接近桑先生當時夢寐以求的2200水平。然而,伴隨著弱勢比索的,是華爾街投行由于油價下跌,外資涌入減少,接連調低哥倫比亞來年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哥政府在15年預算案中給出的98美元/桶的油價預測,此時已顯得極其落伍,面對著與現貨價每桶超過24美元的差額,投資者們普遍擔心財政收入無法達到預期而導致赤字惡化,開始紛紛減持哥國國債。雖然比索匯率達到了總統的滿意區間,但對于政府而言,更大的麻煩,是否才剛剛開始呢?
巴西:天賜良機?
巴西是全球第十二大產油國。然而,作為經濟總量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新興市場,2億多的人口,近2萬3千億美元的GDP, 意味著大部分國產原油被就地消耗;相對于墨西哥和哥倫比亞,國際油價通過出口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謂十分有限。
實際上,巴西政府出于防止通脹考慮,對于國內油價長期實行管制,每年僅作有限度的調整。在過去幾年中,因為國際油價長期高企,巴西國內外的油價剪刀差越來越大。雖然政府這一措施避免了已經高達每年6.5%的通脹進一步上升,但無形中造成作為上市公司的巴西石油(Petrobras)在國內煉一桶油虧一桶的窘境,給投資者們帶來巨額損失;市場也普遍預期國內外油價差遲早要趨于一致,因此對于未來調價的預期一直高企,造成國內通脹預期與遠期利率水平都居高不下。或許,借著這次國際油價大跌的契機,巴西政府能以較小的代價,使得國內外油價趨于一致,為降低通脹預期邁出堅實的第一步。對于徘徊在衰退邊緣的巴西經濟來說,較低的通脹預期所能帶來的長期利率下降,不啻為一大喜訊。
委內瑞拉:屋漏夜雨,雪上加霜
委內瑞拉在過去十余年內,依靠石油美元及已故領袖查韋斯個人魅力建立起來的“21世紀社會主義”,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自去年初強人查韋斯過世后,接班人馬杜若(NicolasMaduro)的經濟政策使得因為國家干預、價格管制,原本就已問題嚴重的貨物短缺現象更為突出。通脹率在短短一年間翻倍,在九月竟達到了駭人的每年63%。隨著通脹失控,貧困率從去年的25%上升到32%,而同一時期馬總統的支持率則由60%回落至39%,創下歷史新低。
在查韋斯執政時期,政府手握的石油美元,往往被用來進口市場上緊缺的物資,紓緩民怨,或是向其他意識形態相近的國家提供援助,幫助傳播委式社會主義。如今,隨著油價大跌,未做任何對沖措施的委政府手頭只會變得越發捉襟見肘,系統性的物資缺乏,更大大增加了通脹進一步失控的危險。作為世界第八大原油出口國,一旦政局發生動蕩,對于國際油價的走勢,對于拉美地區未來的政經走向,都可能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本文作者介紹:在華爾街投資銀行任金融市場分析師,負責全球宏觀經濟及貨幣政策研究,尤擅長新興市場及外匯策略。)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