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曹中銘[微博]
歷經去年IPO財務專項核查的“洗禮”,首批48家公司的質量卻令人不敢“恭維”。48家公司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業績出現下滑,上市即“變臉”的一幕再次重演,而牧原股份則成為不折不扣的“變臉王”。48家公司尚且如此,監管部門急勿勿地啟動IPO審核,除了再次打壓投資者的信心之外,到底有什么意義呢?
會稽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依頓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4月30日上會審核消息的發布,不僅說明此前市場的相關傳聞變成了現實,也說明在時隔18個月之后新股發行審核工作的重新啟動,其實也預示著監管部門為今后的新股發行配備更多的資源。
4月18日晚上的一聲“半夜雞叫”,打開了擬上市企業預披露的“潘多拉魔盒”,短短的7天時間內,就有6批高達122家擬上市公司發布招股說明書(申報稿),無論是“力度”還是“密度”都是空前的。預披露企業的魚貫而出,盡管市場上不乏為之“釋疑”與“正名”的聲音,但事實勝于雄辯,“市場先生”最有發言權,而股指的持續下挫并且將再次打響2000點“保衛戰”已經作出了詮釋。
資本市場是一個投資與融資的市場,兩者并重才是其健康發展的基礎,像2012年11月后一年左右的時間新股發行“被暫停”,以及今年1月份批發式的密集發行48家企業上市,都不是一個正常市場應該有的正常現象,但這些不正常的現象卻在A股中“正常”地出現了。對于A股市場而言,需要有源源不斷地新股加盟,但必須考慮到市場的承受能力與投資者的感受,當然還須關注市場當時所處的狀況。
這幾年里,曾經金融危機發源地的美國股市已逐漸擺脫陰霾,道瓊斯指數不斷創出歷史性高點,曾深受歐債危機困擾的歐洲股市也表現強勁,而GDP增速在全球位于前列的中國資本市場,卻好象著了魔一樣一直低迷不振,并頻頻上演“熊霸全球”的鬧劇。與歐美股市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股指不僅常年在2000點左右震蕩,去年6月份甚至還創出近五年來的新低1849點。
其實,此輪IPO重啟后今年1月份密集發行48只新股早已讓投資者產生恐懼,打破常規的百余家企業預披露無形中給投資者心理產生巨大的壓力,而企業預披露后隨之而來的IPO審核重啟,對投資者信心上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上周股指的下跌,既是對此的“回應”,更是投資者在用“腳”投票。
市場需要新股加盟,IPO審核重啟也是預料之中的事,但這需要出現在適當的時候。監管部門不能一邊高喊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口號,一邊卻不顧中小投資者的心聲與感受。股指近年來萎靡不振,監管部門也不能無視市場存在諸多問題的基本現實。
新股發行意味著將從市場“抽血”,即使IPO融資額已遠遠小于上市公司再融資的融資額,但其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投資者信心上。事實上,在支持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大旗下,上市公司的“圈錢”行為已經變得肆無忌憚,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對股市的錯誤定位,都是對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嚴重不到位的產物。因此我們才會看到,為了成功上市,新股發行中包裝粉飾大行其道,造假上市成為一道“風景”;為了更好地為上市公司“圈錢”服務,再融資的門檻早已被大幅降低,并且還推出了程序簡單、易于成行、費用低廉、深受上市公司青睞的定向增發的再融資方式。毫不夸張地說,即使是沒有大小非的大肆減持與新股IPO“抽血效應”的影響,僅僅上市公司的瘋狂再融資行為,都會讓市場喘不上氣來。
歷經去年IPO財務專項核查的“洗禮”,首批48家公司的質量卻令人不敢“恭維”。48家公司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業績出現下滑,上市即“變臉”的一幕再次重演,而牧原股份則成為不折不扣的“變臉王”。48家公司尚且如此,監管部門急勿勿地啟動IPO審核,除了再次打壓投資者的信心之外,到底有什么意義呢?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