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經濟雙向博弈,決策層仍忌憚總量刺激政策的嚴重后果,2008年“四萬億”刺激政策使得房價地價飚升、產能過剩加劇、地方債務累積,故不到萬不得已,采用全面降準或降息的總量寬松政策仍將十分謹慎。
在操作層面,央行能否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把好貨幣的總閘門,注入流動性的臨界點在哪里,如何避免政策實施過程中討價還價的博弈,防止貨幣政策被相關利益集團綁架,考量著央行的智慧。
央行這次“定向降準”有兩個意外:一是股份制商業銀行被納入了降準對象;二是部分銀行通過加強溝通爭取到降準政策。真正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央行這次存款準備金率調整之前,允許商業銀行參與討論與溝通,這在以往的貨幣政策調整中并不多見。
第一波從年初到3月,核心是“寬匯率、穩貨幣”。第二波是4到5月,核心是“寬貨幣、穩財政”。6月初以來,以新華社連發三文為“微刺激”正名、李總理要求“下半場勇奪佳績”為標志,更有力的“微刺激”第三波逐步浮出水面,核心是“寬貨幣+寬信用+寬財政”。
我們預計房地產下滑的更多負面影響將在秋季和2015年逐漸顯現出來。隨著房地產持續下滑、當前“微刺激”效果消退,我們預計經濟增速會再次放緩,從而可能迫使決策層進一步放松政策、包括房地產相關政策。
歸根結底,實體經濟當前的困境并非信貸供給不足,貨幣和信貸政策已經被充分使用、其邊際效力正在遞減,政府還在處理上一輪信貸高速擴張的后遺癥以及各種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是時候讓結構性改革和實體經濟轉型來承擔更大的重任,而減少對貨幣政策的過度依賴了。
余額寶、理財通這些“寶寶”本質都是貨幣基金,也就是說,即使你沒有直接投資貨基,買了余額寶,降準也跟你扯上了千絲萬縷的關系。因為降準后,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很有可能會下降。對于已經“破5”的寶寶們來說,這真不是一件好事兒。
“銀行現在要為拉來的珍貴的存款交不少存款準備金,降準則使銀行存款實際可用于信貸投放的資金量更多!痹谶B平的觀點里,降準的必要性來自于存貸市場的供求關系基本矛盾,而降準這劑“猛藥”或許也比降息更能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企的問題。
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高企(平均19.5%,大型國有銀行20%),且法定準備金獲得的收益率僅1.62%、低于市場利率。這本質上是對銀行的賦稅,并且會扭曲銀行的行為模式,例如促使銀行依靠理財產品和同業存款來擴大資金來源、支撐信貸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