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紐約站特約觀察員 毛冬
不久前,在聯合國總部舉辦的“創變者(Game Changer)”頒獎典禮上,和馬云同臺領獎的人群中還有一個中國人的身影,他就是連續兩次帶領上海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測試中奪冠的原上海師范大學校長張民選。
一路走來的教書匠
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給“創變者獎”得主張民選的頒獎詞是這樣的:“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張民選通過大膽的教育改革,使上海的教育表現成為了全球頂尖。作為一個教育者、學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他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致力于把更好的教育帶給2300萬來自不同背景的上海學子。”
巧合的是,一周前我采訪TED演講排名第一的教育家肯-羅賓遜爵士的時候,他也向曾我提起,自己雖然對中國教育了解不多,但對于上海連續兩次在PISA測試中奪魁印象深刻。
不過與只傳道不授業的“教育家”肯-羅賓遜爵士不同,張民選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教育者”。
“我小學教了教大學,鄉下教了教城里,中國教了教外國,從發達國家教到發展中國家。”張民選這么形容自己這幾十年來的“教書匠”之路。
上世紀七十年代,知青張民選來到位于地處大別山北麓的安徽金寨當老師。“那時候什么都教,語文也教數學也教,教了小學還要教中學。”
九十年代,張民選曾赴包括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在內的多所世界名校研究學習比較教育學。“很多人研究‘教育史’。但我認為‘比較教育’更具有實用性。縱向比較各個國家的當代教育現狀、研究各國的教育體制,可以幫助中國的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地的教育發展。”
回國后的張民選名片上多了不少行政職務,但是他仍沒有放棄教學工作。今年六月剛剛卸任上海師范大學校長的張民選,現在仍然保留著“教授”職務。
不過他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并沒有印在名片上:上海PISA項目的帶頭人。
PISA測評結果絕對客觀真實
PISA全稱“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2012年,PISA對來自65個經濟體逾50萬的15歲學生的能力進行測評。
PISA測評每三年舉辦一次,主要考察學生對于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的掌握,2012年還新增了“創造性問題解決”以及“金融知識”的非強制測試項目。PISA官方網站稱:PISA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并不直接測試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而是用開放性的問題評估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他們是否為進入社會做好了準備。
而上海在2009年和2012年兩次都在數學、科學和閱讀全部三項上都取得了第一名。
面對上海在PISA測評中取得的驕人成績,我腦中第一個疑問就是,這個成績是否客觀真實:學校是否會為了考試進行突擊或者培優?選擇的學生樣本是否都是成績優異者?
張民選告訴我,上海參加PISA測評有三個動機:第一是想看看上海基礎教育發展的水平跟世界其他國家比處在什么水平;第二是希望學習其他各國先進的教育評價方法;第三是如果在測試中找到了問題,能否用在教育改革和政策的制定當中。
“這個測試并不是為了擇優,而是為了客觀評估某一地區的教育水平。”張民選說,“所以學校不會像準備數學奧賽一樣去進行培優或特訓。我們參加PISA本來的目的就是希望看到最客觀最真實的測評結果,以此來進行下一步的教育改革。只有真實數據才有用,我們也不能自欺欺人。”
為了證明上海不是為了追求名次,張民選還告訴我,2012年開始,PISA除了傳統的測評項目,新加了兩項非強制的“問題解決”和“金融知識”測試。許多參與地區都害怕在新項目上表現不好而選擇了不參加這兩項測試。而上海不僅參加了,而且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問題解決”世界第四,“金融知識”世界第一)。
“而且PISA的試題參與國都可以參與出題,但是上海故意沒有出一道題。為了看看中國學生的解題能力到底怎么樣。”張民選略顯驕傲地補充道。
圖為2009年PISA測評結果:上海名列第一,韓國拍賣第二,日本排名第八,美國排名十七
“上海秘密”到底是什么?
當09年上海第一次在PISA中奪冠時,很多人以為是哪出錯了——畢竟是第一次參加,說不定分數算錯了。但是當2012年上海再次取得PISA測評全部三項第一時,全世界不得不開始認真對待上海的出色表現。
2013年,曾獲普利策獎的托馬斯-弗里德曼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專欄文章《上海秘密 (The Shanghai Secret)》,記錄了他對于上海為什么能在PISA中表現出色的調研結果。
PISA的負責人安德里亞斯·施雷徹(Andreas Schleicher)告訴托馬斯:2003年,上海的教育系統還是非常普通的。但十年后,上海的教育系統已經世界領先,同時極大縮小了學校之間的差別。而背后的原因就是,在中國最好的學校里,老師很大一部分時間用來相互學習,進行個人職業發展。而在美國,老師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教學。
在托馬斯造訪的上海薔薇小學,老師每周有70%的時間用在教學上,30%的時間用在發展教學技能和備課上。而這個比例要比一所典型的美國學校要高得多。
而9月份英國教育部派出的一個72人的數學老師考察團也給出了相似但是更為詳細的結論。這個代表團花了一周的時間在上海的小學聽課,然后開會總結出了上海教育優秀的六個原因:
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更高。
中國的教師更專業,更加“術業有專攻”;而且學歷更高,專業素養更好。比如數學老師就是正經數學系畢業的,而且只教數學;而英國常常是一個老師什么都教,比如一個歷史系畢業生可能要教教語文數學歷史。中國的老師要在職進修,但英國很少。目前在中國,教師就職后的第一個五年有360小時的進修要求。而且要評職稱的話,第一個五年的360小時之后,還要有540個小時。中國的學校都有教研組來鼓勵教師教學、研究相結合,但英國學校并沒有這個機會。我們用很多傳統的優秀教學方法,比如心算,算盤和乘法口訣表,這對教學效率有不小的提升。
我們的教學方法更靈活。比如老師會把一個大問題變成很多小的步驟,或者一道題改變一下條件變成另外一個題。這種舉一反三的教學方法在中國已司空見慣,但是在英國卻并不多見。英國考察團認為中國政治制度有優勢。他們說,中國從上到下都有計劃:有五年計劃,有20年教育發展規劃,有中長期規劃。有計劃老師就知道該干什么,而英國兩黨制經常換制度。今天喜歡的部長換掉了,明天不喜歡的部長也換掉了。天天換讓教師無所適從。
革命尚未成功
雖然上海在兩次PISA測評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張民選卻始終保持著冷靜,他對教育的目標比獲得幾項測試的第一名要高得多。
“參加以前沒有想到上海會是第一。想到過可能會在中上水平,但沒想到結果會這么好。”張民選說,“這真的就代表上海的教育世界最佳嗎?我覺得不盡然。”
張民選說,PISA測評畢竟有他的局限性,基礎教育所涵蓋的面遠比數學、科學和閱讀要大。“比如我們希望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公民,PISA就沒有測這個。
張民選還認為,PISA成績好并不代表總體成績好,國內教育者們不能高枕無憂,自鳴得意;而且取得這么優秀的測試成績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并不一定值得。“PISA測評中數學優秀比例平均只有12.6%,中國達到了55.4%數學優秀率。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孩子數學這么好嗎?”
對于中國學生過于看重數學這一現象,張民選還評論說,數學考試中一部分考察的知識,但還有一部分考察準確性的,“而考察準確性的部分是最容易在未來被機器所取代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花那么多的精力追求滿分,執著于完美的數學成績。”
PISA結果出了之后,張民選的團隊曾對60萬學生的數據做過分析,“我們發現每周作業時間11.8小時是最值得的,大概每天兩個小時。這個強度學習效率是最高的,是值得的。超過了這個點,邊際效用就逐漸變小了。學生要花成倍的時間才能獲得同等的提高。而這些時間完全可以勻出來去提高別的方面的能力,比如體育、創新等等。”
張民選還認為上海還應該加強統計方面的教育。“我們過去一直很重視數學理論,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意義卻比不上統計。”
自從09年PISA測試后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后,目前上海已經啟動了課程改革,增加了課程中統計的比重,并且加強了對數學建模的培訓。
(本文作者介紹:新浪財經紐約站特約觀察員,自由攝影師,前金融從業者。美國愛荷華大學金融財務雙學位。)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全球新聞眼》是一檔由新浪財經全球記者和撰稿人團隊為您呈現的原創專欄集。真相遠比價值觀更重要。敬請關注全球新聞眼微信公眾號:全球新聞眼。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