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北美撰稿人 陳思進
世界上富人集聚的摩納哥有著最貴的房價,但其量化后的收入比遠低于北京,而在看似高房價的其他國家也只是一種相對論。唯一相同的是,房價過高形成的一波又一波泡沫已被多國歷史證明。
最貴房價的相對論
最近,面對中國房價下行微調、樓市理性回歸的狀況,有位專家對比北京和摩納哥,認為摩納哥房價要3、4萬歐元/平方米,相比之下,北京的房價一點兒都不貴。結論是,北京的房價是合理的,是不可能跌的。
摩納哥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也是一個典型的微型國家,人口只有3萬2千多人。由于摩納哥的地中海氣候,即使在夏天的午后,也罕見超過攝氏30°C的高溫,而冬季霜凍和降雪也極為罕見,一般每十年才發生一、二次,因此而成為聞名世界的旅游勝地。
而政府的低稅收政策,也吸引了許多外國公司前往摩納哥,在2011年57.48億美元的GDP收入中就占75%,擁有全球最高的GDP總值,人均國民總收入是183,150美元。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公布的世界概況顯示,摩納哥的貧困率全球最低,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的比例是世界之最。摩納哥有吸引富豪的法律——不征收個人所得稅。
此外,不法之徒也“用腳”投票奔向了摩納哥。2004年摩納哥因賭場對不法洗錢持寬松政策,被經合組織譴責對財務信息缺乏披露與合作,堪稱“逃稅難民”的避稅天堂。
就這樣,全世界的富人都聚集到了摩納哥,房價也因此連續4年榮登世界最昂貴房地產市場之榜首,平均58000美元一平方米。
真實的量化
然而,摩納哥的住房究竟有多貴呢?
舉例來說。在地處安靜花園區的一幢戰前建筑里,一套頂層兩臥附帶陽臺的公寓,僅僅750平方英尺,并配備一個路邊停車位和22平方英尺的儲存室,在市場上的標價為220萬美元。這個價格即使在北京,也并不驚人吧?
而且,盡管摩納哥的絕對房價比北京貴,但摩納哥近三分之一 (29.21%)的居民是億萬富翁,其余的居民也都是百萬、千萬級的富人,平均58000美元/平米的房價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算什么。
我們來量化一下吧!按房價收入比 (平均房價除以平均家庭年收入)來計算,他們的平均年收入是183,150美元,一個三口之家的平均年收入接近55萬美元,以每套房子100平米來估算,平均每套房子為580萬美元,房價收入比還不到11倍,也都遠遠低于北京的房價收入比。
相對來說,摩納哥的房價比北京便宜。
然而,最近又有媒體報道稱,孟買的房價已接近1萬美元/每平米,相比上海的近3萬人民幣/每平米的平均房價,考慮到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中國,因此有人得出結論,上海房價還很低,未來還將繼續上漲。有一位經濟學家甚至還據此預言,未來5年中國房價還要漲1倍,而且以后每5年會漲1倍。
不過,但凡對印度樓市稍有了解的都知道:印度的商品房市場極其有限,主要是面向富人階層,只是個小眾市場。決大多數普通百姓要么依賴自建住房,要么居住在政府的保障房里。因為印度的商品房僅供富人專享,買賣商品房也只是富人的游戲,無論房價多高,對普通印度人的影響并不大。這和摩納哥的房市其實一模一樣。
但是,中國的情況卻大相徑庭。保障房的規模極小,除了極少數一部分人以外,絕大多數百姓都要到商品房市場購買房子,因此房價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百姓民生。如果把印度富人的收入水平和商品房的價格做比較,房價收入比不過5倍而已。比上海的房價收入比低太多,顯然,孟買的相對房價比上海便宜。
另外,如果以上海的高檔住宅房價和印度孟買富人購買的商品房作比較:上海高檔住宅單價已經漲到了10萬元以上,大大超過了印度孟買同樣的住宅單價。而且,房屋單價的計算標準中國和印度也有差異,在印度所說的房屋單價是指凈空間的價格,而國內多是建筑面積的單價。因此,上海的絕對房價也一樣比印度孟買貴!
英美德也是大差異
針對全球房價過高的現象,IMF[微博]公布數據稱,在近來的系統性銀行危機中,將近三分之二的危機在爆發之前,都出現過房地產市場由盛轉衰的現象。房地產市場由盛轉衰,引發了當代人記憶中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如毀掉了愛爾蘭和西班牙。
IMF計算得出,英國眼下的房價收入比值,比該國這一比值的長期平均水平高出27%。但是德國的房價收入比值,則比長期平均水平低了16%。這一重要差異應如何解釋呢?
歸根究底是因為在德國,居住自有產權的房子,不像在美國或英國那么重要。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德國居民住房自有率為39%,而美國就高達63%。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歷史造成的。
因為德國的許多城市在二戰中被摧毀了,戰后自然需要建造房屋。在政府慷慨補貼的扶持下,公共、合營與私人開發商僅用幾年時間,便建成了數百萬套出租房,租房市場受到嚴格監管,租戶受到一整套法律的保護。比如,大多數租房合同都是沒有固定期限的,只要按時交房租,房東幾乎無法終止租房合同,租房是一種絕對舒適的選擇。
其次,抵押貸款融資也很重要。在德國,房地產貸款通常不像其它國家那么容易獲得,貸款提供方一般要求貸款者至少支付20%~40%的首付。
這就導致了抵押貸款再融資——英美兩國借款人對于利率下降的通常反應——在德國幾乎不可能實現。消費者在自家房產升值后再次貸款的情況也很少見。因此,降息效果傳導至整個系統所花的時間,要比英美市場要長得多,降息導致住房市場繁榮的可能性也更小。
根據德國央行[微博]的數據顯示,盡管利率超低,但2013年私人家庭住房貸款額僅增長2%。除東德地區房價曾短暫上漲外,德國在戰后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大規模的全國性房地產繁榮,經濟也保持著可持續的發展趨勢。
一個接著一個的泡沫
而論起日本的房價泡沫,當年東京房價也曾經如日中天,號稱“買下美國”!結果呢,以大跌超過90%而告終,從此蟄伏20多年!至今東京房價比上海還要低。
眾所周知,人類的金融史,幾乎就是一部泡沫史。過去,每隔大約100年便會產生一個大泡沫,回顧金融歷史400年,從1637年的荷蘭郁金香狂熱,到1720年的英國南海泡沫,再到1837年的美國銀行大恐慌。歷史上最恐怖的大蕭條,其泡沫就始于1907年的大恐慌,無一不是一個泡沫接著一個泡沫,以及一個泡沫破滅接著另一個泡沫破滅的歷史。
而在最近這30年,隨著世界經濟越來越趨于一體化,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泡沫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繼南美、東南亞和日本之后,單單這10年中,全球又經歷了無數的大小泡沫,其中巨型泡沫就有過兩次:一次是互聯網泡沫,另一次就是次級抵押貸款引發的2008年金融危機。每一個泡沫的起因都頗為類似,結局也相同,人們跟隨泡沫追漲殺跌,結果卻深受其害。
如果說中國人對房子情有獨鐘,人人都想擁有住房產權,使無法購房的低收入家庭對高房價抱怨連連。那么不妨借鑒“新加坡模式”:富人購買商品房,普通百姓居住組屋,窮人住進政府廉租屋(政府向富人征房產稅建造廉租屋),以此避免房地產市場出現日本式的巨大泡沫。
(本文作者介紹:某國際金融財團風險管理部資深顧問。)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全球新聞眼》是一檔由新浪財經全球記者和撰稿人團隊為您呈現的原創專欄集。真相遠比價值觀更重要。敬請關注全球新聞眼微信公眾號:全球新聞眼。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