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日本站站長 蔡成平
面對經濟增速下滑、“住專(住宅專門金融公司)”、不良債權、銀行破產等諸多問題,日本當年有許多經濟學家、甚至日本政府本身都認為“不嚴重”的跡象,過后被證明實際上很嚴重,只是當時認識不足、僥幸懈怠。當前的中國在一些方面當年的日本相似。
當前的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艱難的轉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究竟相當于日本六七十年代,還是八九十年代,眾說不一。僅就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影子銀行”等問題而言,中國恐怕與1990年代的日本確實存在些許相似,
首先,GDP增速都出現明顯放緩,心態上是否相似?
從中國GDP走勢圖(圖一)不難看出,中國GDP增速超過10%的高增長主要有兩個時期,一是1992-1996年,二是2003-2007年。2008年雷曼危機爆發,隨后連續兩年增速下跌,2010年雖重回10%,但此后持續下滑,2012年、2013年連續破八。
從全球范圍來看,這樣的增速表現不算太差,但從政府本身亦放棄保八等跡象來看,中國正在遠離10%以上高增長,恐怕不存在太大爭議。
日本的高增長期結束得更早,但在1980年代,日本GDP平均增速仍超過4.4%,在泡沫經濟崩潰前夕,甚至出現過7.15%(1988年)、5.37%(1989年)、5.57%(1990年)的不錯表現。但1991年泡沫經濟崩潰后,GDP增速也出現明顯下跌,隨后10年平均增速跌至1%,并出現多次負增長(圖二)。
而正如美聯儲原主席格林斯潘所言,“泡沫只有在破滅后才知道是泡沫。”如今的人自然會明白,日本當年的股市動蕩、經濟增速下滑系泡沫經濟崩潰所致,但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綜合研究所的報告則顯示,當時的主流觀點則將原因歸結為“對日本政局的不安”、“對美日構造協議的不安”、“利率上升”、“海灣戰爭”等。
直到1990年代中期的數年內,日本仍有大批經濟學家、甚至日本政府本身都認為增速下滑是偶發的“暫時現象”,整個社會對經濟增速下滑的長期性和影響的嚴重性,都缺乏清醒的認知。
反觀中國,雖不能與日本當年完全類比,但當前對于經濟增速下滑的解釋是否科學合理、對其認知是否充分、“樂觀情緒”是否存在恐怕都有待時間檢驗。
其次,與“住專”問題相比,“影子銀行”是否更嚴重?
不透明的銀行外金融交易,在中國的一個典型例子便是“影子銀行”,在日本當年則表現為“住專問題”。
“住專”的全稱是“住宅專門金融公司”,根據日本財務省的統計,日本“不良債權”的約四分之一系其引發。其整個發展過程相當復雜,簡單而言就是70、80年代泡沫經濟時期,這些公司從金融機構籌借大量貸款,通過轉貸給房地產公司牟利。但房價暴跌后,房地產公司紛紛倒閉,轉貸的巨額資金便成了呆壞賬。
但在1990年前后,含“住專”在內的日本民間信貸貸出總額占名義GDP的比例約為130%。即使在泡沫經濟時期,以“住專”為代表的不透明銀行外金融交易也僅占民間信貸貸出總額的2%-3%。
反觀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名義GDP近57萬億,截至去年5月底的信貸貸出總額則約達67萬億。除此之外,對“影子銀行”的各種估算差異較大,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監管藍皮書: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4)》的估算則是約27萬億。據此計算,中國民間信貸貸出總額占名義GDP的比例則高達約165%,“影子銀行”占民間信貸貸出總額的約30%。
如此來看,與中國當下的“銀子銀行”相比,日本當年的“住專問題”恐怕真的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第三,修正“銀行不倒神話”,但真到來時是否認識充分?
“銀行不會倒閉”這樣的神話般的理念,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至今仍根深蒂固,但當前的中國官方顯然在釋放一些瓦解“銀行不倒神話”的信號。
去年5月24日,央行[微博]發布《2013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稱,“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各方面條件已經具備,可擇機出臺并組織實施。”通俗理解,就是國家不再為儲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兜底,允許其破產倒閉,一旦銀行破產,存款由保險機構予以一定賠償。
本月13日,彭博社又披露稱,“央行和銀監會正在起草文件,(中略)在新規則下,金融機構在經營失敗的情況下將被允許破產,而不是獲得救助。”
當前的日本人顯然不再相信“銀行不倒”,但在泡沫經濟時期的觀念與當前的中國一樣。日本政府對“銀行不倒神話”的修正則始于1990年代初。
在1991年10月,時任日本央行行長三重野康就曾發言稱:“金融機構也是民間企業,所謂不倒是不可能的。央行也不可能對所有的金融機構破綻都實施救濟。”
在今天的日本社會看來,這樣的發言只會覺得是說了自然而然的道理,但在當時卻是對一些固化觀念的顛覆。這一發言之后,多家銀行、證券機構隨之破綻、倒閉。
但在不良債權問題突顯的90年代中葉,東京協和信用合作社、安全信用合作社、COSMO信用合作社、木津信用合作等規模不大的金融機構陷入經營破綻時,日本政府并未引起足夠重視,相關官員反復聲稱“這不至于引發大火災”。
1996年6月,日本“住專處理法”成立,日本政府內甚至有意見認為“不良債權問題的解決就此可告一段落”,但翌年,北海道拓殖銀行、山一證券等便紛紛宣告破產。
至此,日本政府才開始真正認識到,整頓金融的長期性和不良債權問題的嚴重性,并下大決心開始整治,不敢再抱僥幸和懈怠。
我們很難簡單地說,今天的中國與90年代的日本相似,因為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小的差異,比如中國尚未發生當年日本那樣的股價、地價同時暴跌;中國擁有更龐大的外匯儲備;中國尚未實現金融、匯率自由化;中國政府對經濟的控管更強,等等。
但也不免會發現,當前中國正在經歷的很多方面,恐怕確實與當年的日本相似。面對經濟增速下滑、“住專”、不良債權、銀行破產等諸多問題,日本當時有許多經濟學家、甚至日本政府本身都認為“不嚴重”的跡象,過后被證明實際上很嚴重,只是當時認識不足、僥幸懈怠。
但愿這樣的教訓,在中國身上不再重演。
(本文作者介紹:新浪財經日本站站長,畢業于早稻田大學,著有《柳井正與優衣庫》。)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