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央行單次降息不足以降低利率

2014年12月01日 10:39  作者:羅思義  (0)+1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羅思義

  中國利率過高正嚴重損害經濟,導致企業盈利能力和總體儲蓄下降。因此,央行單次降息不足以降低利率,除非企業盈利能力和中國儲蓄率有所提高——這需要拋棄“消費帶動增長”的錯誤理論。

央行降息央行降息

  中國央行[微博]近日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這是中國兩年來首次降息。這反映中國經濟政策制定者已意識到,利率過高已成為影響私企和國企乃至整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但正如下文將要分析到的,在沒有整體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情況下,央行單次降息無法大幅降低實際利率。

  要理解這一點,關鍵就要認識到中國高利率是源自于一個錯誤的理論觀點,即“消費帶動增長”。 因此,要確保降低利率,就有必要首先弄清楚這一錯誤理論是如何損害整體經濟和助推高利率問題的。

  首先,為體現中國因高利率遭受的國內和國際損失是多么嚴重,特將中美2008年至2014年間1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價差作比較(見圖1)。對企業投資非常重要的長期貸款利率通常是以政府債券為基準,后者也是比較中美利率的最合適衡量方式。

  可以看出,中國利率已從2010年前低于美國的0.5%,發展到現在已超過美國利率約1.5%的高位水平了。 同期,中國商業銀行貸款平均利率亦平行上升,從2009年的5%升至2014年的7%。

圖1圖1

  要清楚地了解為何中國利率大幅上漲,就有必要去除關于利率的盲目崇拜和神秘化。利率僅僅是一種價格,資本的價格。因此,像所有的價格一樣,利率體現資本供給(儲蓄)和資本需求(投資)兩者間的相互關系。中國利率已然上漲,下文所述的情況之一必然會發生。   

  1、利率實質上是反映了剔除通脹因素之后的實際資本的供求關系。 因此在資本供求平衡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名義利率也會因為通貨膨脹而上升。但是實際上并非如此。中國現在的消費物價指數(CPI)低于2010 年,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也一直在下跌。 因而實際利率更高,因為通脹也沒有增長。因而利率上升是來源于資本的供給需求關系。 

  2、首先分析資本需求,即投資。如圖2所示,2008-2009年間,中國利率低于美國,而中國資本需求占經濟比重則急劇擴張。總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存貨投資)占GDP比重從2008 年的43.8%升至 2010年的48.1%。但盡管資本需求增長,中國利率仍只相當于或低于美國水平。

  相比之下,最新發布的2010-2013年全年數據顯示,中國投資占GDP比重小幅下滑,從48.1%跌至47.8%。2014年的全年數據還沒有出爐,但很明顯,在這一期間,投資率一直在下滑——2014年1-10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13年同期的20.1%跌至15.9%。

  因此,中國利率自2010年以來一直上漲,不是由資本需求增長造成的,那就一定是資本供給下降造成的。

圖2圖2

  事實上,如圖3所示,中國資本供給一直在下降。總儲蓄(企業儲蓄+居民儲蓄+政府儲蓄)占GDP比重從2009年的52.7%和2010年的52.0%跌至2013年的50.8%。鑒于資本供給下降,需求未下降,實際利率上漲不可避免——準確地說,已經發生了。

圖3圖3

  以長期趨勢為例,如圖4所示,直到2009年為止,儲蓄占中國經濟比重一直呈上漲趨勢,企業利潤占GDP比重亦呈平行增長之勢。眾所周知,這一時期的生活水平和經濟增速也同步快速增長。然而,2009年后,資本供給(儲蓄)占中國經濟比重開始下降,企業利潤占GDP比重也結束了上升。與此同時,經濟增速亦大幅放緩。

圖4圖4

  中國利率上漲無非是資本供給下降的必然體現。因為長期資本市場利率較高是資本供求關系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必然結果,它們無法通過諸如改變現有的金融工具等技術手段下調。盡管央行可以設定和調控短期貨幣市場利率,但其無法設定長期貸款利率,因為這些是由市場供求平衡決定。

  即使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央行美聯儲,其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也一再印證了經濟學中的供求決定價格的理論是正確的。過去兩年,盡管中國貨幣市場短期利率在央行的干預下出現強烈波動,但企業貸款平均利率一直保持7%的水平。

  鑒于利率上漲是由于資本供給下降造成的,因此,如何提高資本供給,即儲蓄,就成為降低利率的關鍵。總儲蓄有三個潛在來源:居民,企業和政府。下文將對每一種來源作分析。 

  1、居民儲蓄是由兩個關鍵因素決定,首先是居民總收入,其次是消費和儲蓄之間的分配。由于居民收入是個人所得,那么個人就有權決定是花錢還是存錢,即很難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和儲蓄分配,除非引入新加坡的強制性儲蓄計劃。

  從理論上來說,提高個人儲戶存款利率可能會增加儲蓄。但沒有證據顯示,利率與儲蓄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此外,因為目標是降低利率,提高儲戶利率往往會加劇整體經濟的整體利率上行壓力,反而不能保證降低利率。

  “消費帶動增長”的觀念設法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增加消費占經濟的比重。首先是增加工資占經濟比重,其次是降低居民收入中儲蓄的比重,意即鼓勵人們多花錢。采取哪一種方式并不直接影響居民儲蓄的——但在相同情況下,兩種途徑中的任意一種變化都將會增加消費占經濟比重,從而降低儲蓄水平。因此,如果其他條件維持不變,利率上行壓力將增大。     

  2、然而,隨著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兩種途徑中的任意一種實施,將會強烈影響儲蓄的第二個來源——企業。“消費帶動增長”理論通常認為,提高工資占經濟比重可增強購買力,促進消費。但通過工資增速快于GDP增速提高工資經濟比重,必然意味著降低利潤份額,從而使得企業盈利面臨下行壓力。

  最近有人指出,工資過度上漲正損害中國企業。無論企業利潤下行壓力來自哪里,工資過度上漲肯定會直接削弱企業盈利能力——最近一段時間內,企業利潤增速放緩就說明了這一點。2000 - 2007 年間,企業利潤占GDP比重從19%升至31%。自那以后,企業利潤占GDP比重就停止增長,也成為儲蓄占經濟總體比停止增長的主要原因。     

  3、政府儲蓄占總儲蓄的比重最小,事實上他們通常是負儲蓄,因為政府擁有預算赤字——雖然中國財政赤字比大多數國家要小。然而,預算赤字是最容易調控的儲蓄之一,因為其可以通過增加稅收或者減少支出的行政決定實現。

  這兩種方式都是為了提高儲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政府支出水平較發達經濟體低得多——主要體現在缺乏足夠的養老金、醫療保障、食品供應體系等等。結果是,2013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根據國際可比數據算出,中國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僅為22%,美國則為33%;中國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僅為25%,美國則為38%,其他發達經濟體的數據更高。

  因此,通過削減支出減少政府預算赤字會打斷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也不可能建立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會造成極其不良的經濟和社會影響。而中國的稅收制度相比發達經濟體也極不發達。許多發達經濟體視為理所當然的稅種,例如財產稅和遺產稅,在中國甚至還不存在。

  因此,增加稅收是提高中國儲蓄水平的最快方式之一。當然,為避免社會動蕩,增稅對象應該集中在高收入人群——這不僅會帶來經濟利益,還有利于實現縮小貧富差距的社會理想目標。

  除了上述方法,其他不通過提高儲蓄降低利率的方法,都會對中國經濟、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穩定造成損害。

  至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大幅下滑則是過去兩年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的主要原因。現代計量經濟學顯示,除短期因素外,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最主要來源。平均而言,資本投資對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 ,勞動力投入的貢獻率為32%,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則僅為11%。中國經濟已經減速,降低投資水平必然會造成經濟增速進一步大幅放緩,給企業和個人均帶來極其不良的影響。

  對企業而言,經濟放緩必然會導致收入增長放緩,這將會進一步加劇利潤下行壓力——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2.1%。這個事實再次說明,那些認同“消費帶動增長”理論的人事實上并不明白何謂真正的市場經濟。

  消費增加,如果利潤并未增長,不會導致經濟強勁增長,反而會導致經濟增速放緩,或者甚至更負面的趨勢。市場經濟不會因為有人希望消費而生產,而僅會為產生利潤而生產。因此,市場經濟必然只會“利潤帶動增長”,而不是“消費帶動增長”。工資增加會降低企業利潤占GDP比重,可能會產生更高的消費欲望,但降低利潤事實上會導致經濟增速受到削弱。   

  對個人而言,國際上86%的消費增長是歸功于經濟增長。中國生活水平可以通過把GDP向消費傾斜的方式而實現提高,這個錯誤的想法僅僅是極左派中“分攤貧窮實現繁榮”的極右謬論。按照當前市場匯率計算,中國2013年人均GDP僅相當于美國水平的13%;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這一比例也僅為22%。

  這意味著,當中國的消費占GDP比重達到美國水平時,按照市場匯率或者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消費水平也只相當于美國水平的八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而把中國消費水平達到美國水平的八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就認為是令人滿意,或者視為繁榮的標識,這是十分荒謬的。

  中國只能通過經濟快速增長才能接近發達經濟體的生活水平,即使是這樣,中國也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趕上發達經濟體。正如上文所述,投資是拉動GDP增長的重要因素。增加消費占GDP比重,必然意味著減少投資比重,即使在短期內提高生活水平,也會導致經濟增速放緩,因而會造成中長期生活水平增速大幅放緩。

  有些人聲稱,提高儲蓄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會造成需求下降。據稱,這種說法源自“凱恩斯主義”,但這是完全錯誤的,這種說法和凱恩斯本人的思想也全無關系。凱恩斯認為,需求由消費和投資兩部分組成,而不只是消費。提高儲蓄,意味著投資增加,因此完全不會造成需求下降。

  最后,除損害經濟結構外,由“消費帶動增長”這一錯誤理論引導下的經濟趨勢也解釋了為何中國的貨幣刺激措施作用正在逐漸變得無效,即信貸的任何增速都不及以前那樣促進經濟增長。

  因為企業增長僅僅是由“利潤拉動”,試圖追求“消費帶動增長”只會增加企業利潤下行壓力,所以企業對任何信貸或貨幣刺激政策都做出較少的擴張反應了。這種反應不足是經濟中利潤和儲蓄比重停止上漲的必然結果。

  簡言之,不管從經濟理論的哪個角度來看,“消費帶動增長”的理念都是錯誤的,但它此刻卻實實在在地損害著中國經濟。中國面臨著經濟利潤增速放緩和儲蓄水平下降的客觀壓力——勞動年齡人口停止增長,勞動力供給亦將隨之放緩,因而工資增速也要快于GDP。但“消費帶動增長”的理論,不是在抑制,而是正在放大這些不利影響。

  因此,“消費帶動增長”的錯誤理論已對中國經濟造成諸多負面影響。但目前最嚴重的影響是它提高了利率。要糾正這一經濟地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低利率,因此有必要摒棄已對中國經濟造成損害的“消費帶動增長”錯誤理論,開始重建中國儲蓄水平。

  (本文作者介紹: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文章關鍵詞: 央行降息高利率消費帶動增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存款保險是金融系統興奮劑? 銀行都可以破產了余額寶還安全嗎 存款保險為啥千呼萬喚才出來 美國不敢面對經濟長期停滯的新常態 韓國對中國態度轉好的啟示 比降息更重要的是利率市場化 存款保險打破國家信用背書 阿里巴巴能否成為百年老店 關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十點思考 油價下跌到底是陰謀還是陽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