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王劍
金融創新螺旋在我國表現為金融監管螺旋,永無止境;出于控制金融風險考慮,目前處于監管收緊階段。
今天是證監會[微博]清理傘形信托配資的大限。這一輪清理有些令人意外,大家原本以為,6月清理了場外配資后,監管層不會對這種運行多年的“證券投資信托委托人賬戶”模式開刀。再加上此次配資清理工作的政令未召告天下,大家也一頭霧水。因此,受此影響,脆弱的股市再度受挫。
既然今日是大限,那么相信清理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此事對后市的影響會減小,大家可稍微心安。
此事雖了,但諸位請放心,只要大家還在金融圈里混,馬上就會讓諸位看到下一個類似的事……因為,這是個規律,就是“金融創新螺旋”。
所以,今天,談談我們的這個螺旋中的金融監管取向問題。
一、金融創新螺旋
金融創新理論,近年大家提得少了,而在我們上學時,這可是很時髦的詞。
金融也是門生意,它和所有其他的生意一樣,為了追求更高利潤,會有各種創新行為。原因很多,比如:提高交易效率(可能的動因是技術進步,比如信息技術)、降低交易成本、尋找新的交易機會、乃至就是規避監管(對微觀主體而言,監管是增加成本的,所以規避監管本質上還是降低交易成本)。
現實中,金融創新可能源自上述其中一條原因,也可能是多條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比如銀行等)先為客戶量身定制個性化金融服務,從事金融創新。然后,有些創新金融產品,受到了市場歡迎,也征得了監管認可(按監管要求修正后),隨著信息不對稱程度下降,最終它們被制成規范化的業務模式,普及于金融業內,甚至成為標準化合約,放到交易所交易。而金融機構又會繼續為客戶定制產品,開始下一次輪回。這就是金融創新螺旋。
舉個例子:
交易雙方簽定了遠期合同,這是定制化金融服務,交易標的是啥價格是啥都由雙方自行確定,比如約定5天后交割一條金魚,價格1元。后來,期貨合約被拿到交易所上市了,它是標準化的(每張合約約定交易物及其品質、價格、時間等),這就成了標準化合約。
這個“金融創新螺旋”理論的提出者是著名的金融學教授Robert C. Merton。他還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從前,大家去廠商那里買調諧器、放大器、均衡器、音箱等零件,自己組裝出一個音響系統,這可自由定制。后來,隨著零件越來越多樣復雜,廠商開始按通行的標準組裝成成品,直接銷售。
但這時,總還會有些奇葩需求需要定制的。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知道,金融業的折騰永無止境。
然后,我們來看看我國的實踐。
二、貓和老鼠:金融創新
在我國,金融創新的動機,也同樣包括規避監管、尋找新業務、技術進步等,但最為主要的,則是規避監管。原因也很簡單,我國的金融體系還處于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監管強度很大,金融壓抑程度不輕,微觀主體(包括金融機構和金融交易的雙方)都有很大動機去規避監管。這都是老鼠,但未必是貶義的。
所以,“哪里有管制,哪里就有反抗”,這句話描述了我們的金融創新。
這種創新往往反映的是過嚴的監管已與金融業實際需求不符(很多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有些金融創新最終會得到高層認可,給予“名份”,但同時納入監管體系,業務開展方式也要規范化。這樣,原先的創新成為了名正言順的機構或業務,完成了一次輪回。監管層是貓,但在這里,貓不吃老鼠,而是把老鼠關到籠子(監管體系)里。
這就是我國特色的“金融創新螺旋”,或稱“金融監管螺旋”,貓和老鼠的游戲。
我們用幾個大家最近印象深刻的例子來說明。一是民間金融,二是互聯網金融,三是證券信托賬戶。
民間金融
民間金融(最為典型的就是民間借貸),廣泛存在于國內外。因為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覆蓋所有人群,所以草民的融資需求就以這種方式解決。這是對現有金融體系的突破,所以也是金融創新(雖然這事一點都不新)。
此前,監管當局對民間借貸高度壓制(在1980年代有過一段時期放松),但這明顯不是辦法,因為確實有草民的合理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這是事實。所以,2008年,央行[微博]允許開設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陽光化,成為了持牌公司,統一納入監管。后來又有民間借貸登記中心等方式,使不通過小貸公司辦理的民間借貸也盡可能陽光化。當然,這種陽光化不可能100%。
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輪回簡直是小貸公司的翻版,或說“互聯網+”版。
互聯網金融,起初大多是以金融信息服務業的身份進入市場的,通俗講,就是為現有金融機構和業務提供信息系統和其他解決方案,并不是直接做“錢”的生意。但是,慢慢地,他們發現做錢的生意更賺錢,于是也紛紛介入。
這就好比,有片金礦中,有負責淘金的人,也有為淘金者提供鋤頭的人。但后者發現有些淘金人挖到金子,也心動了,想自己拿著鋤頭也去淘金。
必須承認,這種行為有其合理性。因為,賣鋤頭的人也加入淘金,并且有些還真淘到金子了,說到底,這還是因為淘金人的工作有遺漏。有些地方淘金人未覆蓋,有空白區域,而賣鋤頭的人找到了。言下之意是,傳統金融機構,確實未能充分滿足客戶的需求,這一點成因和民間借貸完全一樣。很簡單的例子,就是余額寶[微博]所提供的功能,原先銀行或基金公司在賣貨幣市場基金時提供了嗎?
但,因為金融業風險外溢性的原因,淘金生意都是要申請牌照,并在監管下開展的,不能無牌經營。
所以現狀就是:傳統金融有服務不到位之處,而新的互聯網金融則無牌經營,野蠻生長。這種生長,本質上也是一種金融創新,有其合理性(滿足了需求),但任其發展會風險失控。
合理的做法是:監管層將無牌經營的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合格的參與者可給予牌照,產品與服務實現規范、標準化(以后你就是淘金者了,不是賣鋤頭的了),不合格的就取締(這可能是大多數)。而傳統金融機構,也要吸取教訓,多為客戶著想,多尋找空白的業務領域。
這也是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方向。
證券信托賬戶
最近熱鬧的配資清理,主角是“證券投資信托賬戶”及其子賬戶,這也是規避監管的產物。
2009年,IPO重啟,但規則修改,規定了每股票賬戶申購新股的上限,這導致大額的打新資金得找很多賬戶。但每人不能開很多證券賬戶。于是,他們找信托公司開了很多信托賬戶,規避了上述監管。對此,中證登暫停了信托戶開戶,這一度影響了證券信托的其他正常的賬戶業務。作為反抗,信托賬戶的二級子賬戶橫空出世,并且能夠用子賬戶為客戶解決多樣化的需求(比如配資),所以受到歡迎,流行開來。
這種信托子賬戶是實名的,并不違法違規,但畢竟是二級賬戶,監管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監管層還是不太認可。所以,近期提出清理整頓,希望一切賬戶和交易行為回歸到券商和中登體系內,回歸到一種相對標準化的做法中。
但客戶畢竟是有多種多樣的定制化需求的(比如配資)。所以,可能的做法,一方面是在券商體系內實現定制化服務(現有兩融都是過于標準化的產品,無法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信托這邊如果繼續承做,也要嚴格納入監管和統計體系。
三、永無止境的螺旋
可以把我國的“金融創新螺旋”想象成了一個打鼴鼠游戲。
鼴鼠就是林林總總的金融創新(在我國,主要是規避監管的創新)。
監管人拿著籠子,對有價值的鼴鼠(確實滿足了合理金融需求的創新)進行抓捕,將其納入監管(其實,養在籠子更能發展壯大,寵物的壽命都比野外的同類要長很多。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納入監管后,獲得監管認可的個股其實是受益的)。實在太惡劣的鼴鼠,則直接消滅(無法達到牌照標準的,則取締)。
但是,監管人也不會抓完所有鼴鼠,一方面是鼴鼠太多根本不可能抓完,另一方面是,縱容一定的鼴鼠活動,是為創新留下適度空間,也是為了滿足民間金融需求,保持經濟活力。畢竟,沒有一個國家敢聲稱自己的正規金融體系能夠滿足所有人群的需求,非正規金融永遠存在,不管你愛或不愛。
但是,對這個“適度”的把握是門藝術,很難掂量。從各國經驗來看,這個“打鼴鼠”的力度,仿佛一條正弦函數曲線,圍繞著所謂的“適度水平”上下波動,但誰也不知道啥是適度水平。
在金融風險抬頭時,監管人收緊這個度,加快監管推進(納入一批,取締一批),以控制風險,保持穩定。而過了一段時期,又會發現過緊的監管又導致了金融壓抑,很多金融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影響了經濟,監管人又會適度放開,允許創新空間。
很顯然,我國今天的現狀,是在收緊的過程中。我們剛剛處于股災、匯率波動后期,銀行不良率正在快速上升,地方債問題還在處置過程中,市場波動和信用風險都有加大趨勢,所以監管層在這樣的時刻,出于金融安全考慮,選擇了監管從緊,這是總的基調。
當然,我們也不用擔心這是個永恒的狀態。照此以往,不出幾年,金融壓抑的效果又會顯現,監管又會放松的。這就是永無止境的螺旋。
(進一步的詳細分析報告,可參見近期發布的金融安全、股災反思等系統研究成果)
(本文作者介紹:王劍,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CFA持牌人,曾供職于浙商證券、光大證券研究所,擔任金融行業分析師,2015年7月加盟東方證券研究所。)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文章關鍵詞: 金融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