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向小田
存款保險制度出臺,意味著風險收益還是逐步匹配,同時也意味著監管層容忍更多的違約出現。金融體系能夠接納違約事件,則說明金融體系的彈性在增強,資源配置的效率在提高。這才是真正的利好。
這兩天滿世界飛的消息,就是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存款保險制度的征求意見稿。坊間對存款保險制度的評論很多,大多是分析以后存款會不會安全啊,對銀行是利空還是利多啊之類。這里我就不多說了,本文重點討論的是,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對理財業務,對銀行其他業務的影響。
我前幾天發微博說,如果有人在微博上高呼存款保險制度出臺對銀行是利多,那以后就要小心他們家理財產品了。不少朋友問我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對于存款保險制度是利空利多沒有任何意見,也不持有任何正面或者負面的看法。
這里講一個道理,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其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存款也未必是安全的,超過50萬的存款,如果銀行破產了,也是不會剛性兌付的。那些說存款保險制度是利多的,肯定是站在銀行的角度來看問題。他們這么說,就是準備好了理財產品不剛性兌付,并為這不剛性兌付的未來感到歡欣雀躍,覺得銀行終于卸下了這個枷鎖,以后就可以十分方便的開展業務了。
也就是說,理財產品不剛性兌付,是業內人士所盼望的,也是不得不走出的一步。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為理財產品不剛性兌付提供了一個說法,那就是把最基礎最安全的存款都做成了不剛兌的產品,客戶還有什么理由要求銀行來對付那些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呢?
銀行理財產品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這個規模,如果再堅持剛性兌付下去,不要說基本面的情況做不到,就算做得到,對于整個金融體系也是一種挑戰。
為什么這么說呢?由于各銀行各理財產品的基礎資產的風險/收益偏好都不同,但是剛性兌付存在的情況下,投資者并不會看這些資產的風險收益偏好,而只要堅持收益越高越買的原則就行了。
這種情況下,扭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也不利于投資者識別風險。有的投資者長期在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背景之下,根本搞不清楚柜臺發售的零售理財產品和信托、基金以及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之間的關系,出了問題就找政府,嚴重影響社會穩定,這個局面遲早得改變。
存款保險制度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制度,是符合國情的,這個時候出臺,是領導層審慎考慮下作出的決定。存款保險制度出臺后,銀行可能也會匹配一些理財產品保險,用以應對危機。
總的來說,存款保險制度出臺,意味著風險收益還是逐步匹配,同時也意味著監管層容忍更多的違約出現。存款保險制度是一個底線,保護絕大多數儲戶的利益。在違約中遭受損失的只會是很少一部分投資者,這些投資者本身就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不需要國家信用為其兜底。金融體系能夠接納違約事件,則說明金融體系的彈性在增強,資源配置的效率在提高。這才是真正的利好。
(本文作者介紹:生于湖北省西南部。他的作品風趣幽默不拘一格,深受人們所喜愛。)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