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董俊峰
中國金融市場面臨三個扭曲的問題:金融服務價格的扭曲、需求與供給的扭曲、金融資源分布的扭曲。對銀行來說,能否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是好壞轉化之間的關鍵。只有擔當社會責任,擁抱大未來,發掘新商機,不斷化解金融風險,才能成為最好的銀行,而不是傳說中的恐龍。
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三期疊加的關鍵階段。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宏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審慎出臺定向降準和微刺激。大量實體經濟增長缺血,金融服務主體對小微和三農的服務滲透力不夠。個別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仍亟待解決。M2與GDP之比高居不小,大量貨幣在含影子銀行在內的金融體系內部空轉,“錢生錢”的社會預期濃郁。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無風險利率被不適當抬高,實際推進了利率市場化進程。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中國金融體系面臨諸多結構性矛盾和挑戰。站在金融改革大時代的潮頭,我們該如何做一個專業的沖浪者?才能隨經濟周期起伏而靈活調整,熟練地駕馭波峰波谷,保持乘風逐浪,踏波而行?筆者想嘗試著與諸君探討幾個一直縈繞于胸的問題。
一、互聯網跨界金融為什么在中國如火如荼?
有人問,為什么在互聯網和金融均是最發達區域的美國,沒有出現互聯網企業跨界做金融的巨大創新和規模效應?個人認為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一場金融壓抑和寬松創新的競賽。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一直嚴格遵循包括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腕骨”原則等在內的運行規則。目前,中國還沒有放開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而以寶寶們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則利用錢荒的特殊時點推出了超過6%的收益率,且不需要在資本約束、撥備覆蓋、準備金等方面承擔高監管成本。因此,當金融資源從一個高壓強的壓力場向較低壓強的自由空間溢出時,這種流向在短期內是不可逆的。
第二,兩個發育程度完全不同的金融市場。現代金融在中國恢復僅僅30年的時間,中美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不在一個層級上。與美國相比,我們金融市場的產品創新力度以及立體化豐富程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靠傳統金融還無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互聯網跨界金融就恰恰利用了這個發展時間差和利基市場空間。
第三,三個因素的疊加和規模化不對稱。西方國家的利率市場化進程一般也走了近20年的歷程,但目前在中國出現了利率市場化演進、金融脫媒和移動互聯應用迅猛發展這三個相關因素的疊加。互聯網技術最好解決了不對稱問題,越是不對稱的市場就越是有規模化的商機和利潤。中國目前的城鄉人口結構、東西部財富積累程度、教科文衛發展的地域差異等不對稱,為互聯網跨界金融提供了快速積累客戶和創造規模效益的絕好機遇期。
二、客戶在移動互聯時代有哪些新的變化?
對移動互聯應用的適應速度越來越快。時代在變遷,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科技在快速迭代,移動終端、智能手機拉近了人與互聯網的距離,客戶對信息和服務的獲取更加扁平、高效和低成本。
對金融服務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第三方支付機構、電商網站、互聯網公司、移動APP開發團隊將金融服務的門檻拉低,把最大眾、最低結構化和易于理解的金融服務娛樂化、標準化,提高了其易用性和客戶體驗。
公司客戶對網絡服務的依賴越來越強。互聯網最先脫媒的是銀行的個人金融業務,如在線支付、基金銷售、消費金融、生活繳費、跨行匯款等。接下來,隨著一些互聯網企業深耕行業,將給企業的金融需求(如跨行現金管理、國內保理、供應鏈融資、賬戶托管等)帶來更低門檻的服務。
三、銀行在網絡金融服務創新方面在發生什么轉變?
從單一產品競爭到平臺的角逐。銀行之間的競爭,目前是同質化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競爭。而未來銀行之間的競爭,將圍繞誰提供更多平臺服務而展開。銀行要么獨立打造電商平臺來獲取增量客戶;要么和其他互聯網平臺合作,從入口導入流量。
從重點提供個人客戶的網絡服務到更多投入企業及機構客戶。與IT企業的服務重心變遷方向相反,銀行在互聯網領域先服務了消費者市場,而后將逐漸過渡到企業和機構客戶。隨著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服務、TYD趨勢(take your devices,自帶設備終端)和在線產業鏈的發展,這種演進的速度在加快。
從關注供應鏈到關注整個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僅關注鏈主企業和上下游,即傳統意義上的1+N。而在線產業鏈金融,則發展到 N+1+1+N+M,即全流程在線+主金融服務商+鏈主企業+上下游企業+第三方服務商,形成產業和金融生態融合的聯盟。
從發展電子銀行到打造網絡銀行。從純粹的網銀、手機銀行等電子銀行渠道建設向外拓展,從更高、更廣、更深的視角創新服務模式,為新經濟、傳統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嵌入式網絡金融服務,為傳統公司金融、個人金融、貿易金融和金融市場業務導入客戶,帶動營銷、服務、銷售的規模個性化。
從閉環提升到生態優化。從做內功打基礎,到跨界合作。通過大合作,打造網絡金融生態圈,從電商平臺服務、移動支付、產業鏈融資、大數據合作等方面切入,與合作伙伴一起搭建開放、共生、互補的新金融生態,獲取新的客戶和業務增長點。
四、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三大扭曲是什么?
根據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能夠看到的國家戰略包括:支持人民幣國際化、企業走出去、產能全球轉移;改善收入結構,刺激內需,拉動消費;推動金融普惠,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而與之相對照,中國金融市場面臨三個扭曲的問題,同時也存在很多全新的機遇。
一是金融服務價格的扭曲。利率管制和寶寶們的高收益之間是不對稱的,民間金融、影子銀行的融資價格與商業銀行的融資價格呈現雙軌制。
二是需求與供給的扭曲。公眾投資理財意識覺醒與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服務的滯后是不對稱的,金融產品供應還不夠豐富,給公眾和機構的投資理財工具選擇還不夠多維。
三是金融資源分布的扭曲。銀行業資產占金融市場總資產的近85%,而保險、基金、證券、租賃、信托等非銀金融機構的發展仍不夠均衡和強大。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例,以及金融資源在不同金融行業間的規模和服務水平,均顯不對稱。
因此,對占有最多金融資源的銀行業來說,如何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和能力?如何在配合國家戰略、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實現商業訴求,追求客戶、投資人和員工的利益均衡?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命題。
五、如何擔當社會責任,做最好的銀行?
銀行不是泡泡糖,不是規模越大愈好,不是因為體量大就會大而不倒。隨著利率市場化最后一公里的到來,如何應對金融脫媒,如何做精品銀行,尋求差異化市場定位,培育獨特競爭優勢,成為銀行業的共同訴求。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先生2013年提出“擔當社會責任,做最好的銀行”的清晰戰略,是對銀行如何服從國家戰略,體現差異化競爭優勢,打造新金融生態這一經營方略的全新詮釋。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路徑是什么?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第一,迎接利率市場化趨勢,著力提升投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能力。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中,拓展和豐富不同期限、風險程度、收益率的多層次、立體化資產管理產品體系,留住客戶的錢包份額,黏住客戶的資產管理需求。同時結合保險、證券、基金、投資、私人銀行服務(含教育、稅務、遺產、信托計劃)等集團附屬公司專業互補優勢,提升集團作戰能力,覆蓋個人和企業客戶全場景金融理財和終身財富管理需求。
第二,順應人民幣國際化演進,打造全球貿易金融差異化服務優勢。配合國務院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指導意見,打造整合跨境支付、結算、融資為一體的全球協同服務體系。將內外貿服務對接,順應國家“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發揮自貿區政策優勢,整合貿易金融服務。力爭成為重要國際金融中心的人民幣清算主渠道,構建全球人民幣清算體系,完善人民幣離岸產品線。積極配合企業走出去和產能轉移,提高跨境產業鏈配套金融服務能力,實現全球客戶經理制和全球風險經理制。
第三,擁抱移動互聯大潮,通過跨界大合作構筑網絡金融新生態。打造金融級開放平臺,與互聯網企業、電商公司、社交網站及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將銀行傳統產品解構后在合作伙伴的平臺上重構,延伸渠道入口。通過金融E社區打通生活場景中線上與線下服務的協同,實現支付、融資與生活服務的O2O整合。利用大數據清洗、挖掘和分析技術,與合作伙伴分享客戶信息和交易信息,針對不同場景下的客戶行為開展量化信用建模,拓展基于數據的網絡信貸規模。
對銀行來說,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能否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是好壞轉化之間的關鍵。只有擔當社會責任,擁抱大未來,發掘新商機,不斷化解金融風險,才能成為最好的銀行,而不是傳說中的恐龍。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銀行網絡金融部助理總經理。北京大學法學碩士,長期從事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風險控制、渠道管理和整合營銷。)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