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董俊峰
對互聯網金融監管來說:面臨鼓勵創新與適度監管的平衡術。這里面有一個尺度拿捏的問題,不能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監管底線是不能突破兩條:非法吸存、非法集資;要注意“贏家通吃”的傾向;要警惕大而不能倒的新金融怪獸的形成。
過去20多年,互聯網技術全面深刻地改變了西方金融業。在監管機構的守夜人框架下,互聯網對金融業的影響,很多時候體現為促進金融后臺的效率,更像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因此,在互聯網技術發展最為成熟且應用領域最廣的美國,并不單獨存在所謂“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那么為什么互聯網金融在中國高歌猛進,在某些細分領域創造了暫時領先全球的優勢?
這首先應歸功于金融監管部門“包容性增長”的監管理念,為互聯網金融業態快速發展創造了相對于國外更寬松的環境和土壤,以第三方支付機構、電商企業、互聯網技術公司為代表的市場新進入者,通過支付工具創新、平臺服務創新、移動應用創新,極大推動了互聯網金融業態發展。
這些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轉型提供了借鑒,也通過金融脫媒對后者的傳統經營和市場活動帶來了挑戰,促進了金融普惠的發育和演進,給終端消費者帶來更多的便捷和更優的服務體驗。
同時,另一種聲音也日趨強烈。許多學者分析中國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可以大行其道,主要源于中國金融體系中“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宏觀背景,以及對“互聯網金融”所涉及金融業務的監管空白。
這部分理論研究認為,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在中國迅速發展,實際上是以互聯網的外衣,進行了較為激進的監管套利。互聯網公司靈活而激進的運作模式,擾動了傳統金融企業固有格局。它們正在倒逼著傳統金融機構運營的市場化,以及利率的市場化。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 ,只是傳統金融在監管之外的一種生存形態。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金融的本質沒變,并沒有衍生出“新金融”,而其實質就是“影子銀行”的不同表現形式。抽象起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資本運作活躍,市場控制方高度集中
中國的三大互聯網巨頭,過去兩年的資本運作和并購活動異常活躍。除在社交媒體、搜索、在線旅游、游戲、應用入口、電子地圖、團購等方面的大量并購活動之外,僅在金融領域就有許多案例。
如:阿里2013年開始操作51%控股天弘基金,打造資產管理平臺;阿里2014年4月以33億元完成對中國金融IT系統最大供應商恒生電子21%股權的收購,瞄準金融交易大數據;騰訊擬入股前海銀行;京東并購網銀在線支付公司,不勝枚舉。互聯網企業崇尚并實際形成了“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away)的潛規則,即居前三位的公司基本會占到全市場90%以上的份額。
這些并購的背后,使互聯網金融生態的馬太效應愈加明顯,會形成實際的市場控制方,其他玩家完全無法望其項背。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艾瑞咨詢[微博]等獨立機構分析,2013年B2B的市場份額阿里巴巴[微博]占44.5%,B2C的市場份額占52.1%。據易觀智庫市場監測報告,在2013年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中,支付寶[微博]占比更是高達69.6%,當年支付寶手機錢包支付金額超過9000億元,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公司。
第二,線上流量面臨天花板,線上向線下轉移趨勢明顯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流量為王,誰擁有了海量訪問的流量入口,誰就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因此,互聯網企業在運行初期往往采取免費策略,以燒錢、倒貼來獲取客戶信任和擁躉,春節前后支付寶“快的打車”和微信“嘀嘀打車”大戰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先圈雞,后取蛋,是互聯網式思維方式的形象比喻。但是,線上流量是有極限值的,即上網人口極值乘以單位平均上網時間。
同時,大量的線下生活場景是無法完全遷移在互聯網上交付服務的,比如書報亭、停車場、便利超市、小吃店等等場所,以及學生聽課、病人看病、朋友聚會等等場景,上述場所和場景的共同特征是習慣的高粘性和需求的剛性。
所以你會發現,目前互聯網公司不約而同地開發支持從線上到線下打通的移動支付創新產品,無論是支付寶手機錢包,還是微信支付,都瞄準了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不惜下重金、血本,就是為了搶占從線上入口到線下入口的制高點。
第三,快速拓展金融服務場景,風控意識相對滯后
互聯網金融從最初為解決網購支付的轉接清算發展到金融產品銷售代理、跨行清算結算、賬戶余額投資理財、網絡貸款、網絡保理(企業應收賬款服務)、供應鏈融資、集團企業或行業現金管理解決方案、跨境結售匯與多幣種兌換,幾乎覆蓋了個人金融的全部和企業金融的部分服務場景。
盡管從體量上看,還不足以撼動傳統金融機構,但增速非常明顯,個別領軍企業在逐漸演變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譬如年內余額寶[微博]可能達到1萬億的規模,將超過中國第三大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微博]公司的資產規模。
在快速發展和金融脫媒的同時,對風險的考量和駕馭就必須成為題中之義。互聯網金融的經營模式往往是客戶體驗優先,在平衡成本、效率、風險三者關系時,一般會把創新資源的天平傾向于前兩者,而忽視或漠視了風險管理的創新和投入。
金融歸根到底是經營風險、駕馭風險和追求風險溢價的行業,如果一味把風險投入滯后而僅顧眼前的快速發展,就會積聚金融風險。就像一輛馬車,外表很華麗,乘客越上越多,而車速越來越快,如果不考慮其車輪、軸承的強度和路況,恐怕將駛向危險境地。
第四,從負債端向資產端演進,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互聯網金融從虛擬賬戶體系和支付起家,一步步把網購支付、線上繳費發展成百姓上網行為中的剛性需求。隨著余額寶的出現和迅猛發展,投資理財等資產端業務逐步也將成為百姓網絡行為的剛需。
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實際上已經慢慢成長為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只不過目前的服務渠道還主要依托線上,但其向線下物理渠道滲透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蘇寧等線下實體店也在通過“蘇寧云商”品牌轉向線上線下協同,其支付體系“易付寶”和“零錢寶”理財產品的推出,戰略框架已十分明顯。
第五,事實參與并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余額寶、理財通、現金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問世,極大地調動了普通民眾理財的熱情。因為遵循監管規定,銀行之前僅能銷售起點5萬以上的理財產品,為高凈值客戶提供高于銀行存款的投資回報,但把5萬以下的儲戶攔在了門外。
當余額寶1元起購的口號和10數倍于銀行活期利息的收益水平一打出標語,自然會使低凈值客戶趨之若鶩。余額寶產品的大受歡迎不單是體驗便捷的結果,主要還是收益水平高過存款利息以及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力所致。
因此,事實上,寶寶們的出現,實際參與并推進了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必將導致銀行存款分流和公眾理財意識的覺醒,之前利率管制的金融壓抑一旦被釋放,就將產生不可逆的溢出效應,無法再阻攔這部分家庭儲蓄流出銀行體系的趨勢。
對不同的參與主體來說,面臨的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挑戰是不同的角度和范疇,歸納起來:
對客戶來說:面臨的是客戶信息和賬戶信息安全。各類在線虛擬賬戶規模不斷壯大,該類賬戶體系后臺防攻擊體系的健壯性和客戶信息操作風險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
前段時間,媒體曝出的攜程網客戶信用卡賬戶信息泄露事件,就是大型互聯網公司在從事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時帶來的外溢性風險典型案例。互聯網金融各個業態發展到今天,培育和積累的客戶群體已經相當龐大,如果客戶信息和虛擬賬戶體系遭到失竊或盜用,將帶來較大聲譽風險和社會問題。賬戶是金融血液循環賴以生存的血管,如果這個血管不通暢、不透明或者被人為改道、被病毒侵入,將會失血或者敗血。
對操盤者來說:面臨的是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余額寶等互聯網貨幣基金,如果維持目前的投資結構,當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寬裕時,必將面臨收益下滑,目前的趨勢已經很明顯,破6%后可能再破5%。當收益不如預期,或者有風險事件發生,基金持有者會集中、大量提交贖回指令,則基金凈流入驟減,墊資成本驟增,對其流動性將產生巨大壓力。
同時,當基金規模大到萬億時,其頭寸管理和資產管理的系統性復雜,必然面臨資金池結構擺布和期限錯配的巨大考驗,其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將面臨嚴峻市場挑戰。P2P公司的“非標”資金池管理面臨同樣的問題。如果下一步監管趨嚴,上述問題還將疊加政策性風險。
對實體經濟來說:金融普惠并未對稱實現兩極平衡普惠。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實踐,除了P2P和眾籌在推動資產端(即貸款方)普惠外,互聯網理財、互聯網保險、互聯網證券、虛擬賬戶體系、電子貨幣等都體現為負債端普惠,即擁有賬戶或者資金方收益,而對創新制造、流通中介、終端銷售等實體經濟領域來說,并未降低成本或帶來輸血型資金支持。
相反,互聯網銷售的貨幣基金所創造的團購協議存款資金,在銀行體系空轉,對實體經濟和創新業態沒有任何資金支持。從體量來講,目前P2P和眾籌的規模遠遠未及互聯網理財、移動支付、虛擬賬戶體系的規模,影響力也相去甚遠。
對金融市場來說:面臨邊界打破后的系統性風險。互聯網金融大潮洶涌,各個市場玩家均不甘示弱,本來有的行業邊界已經不復存在,跨界和滲透漸成潮流。
前文所述,互聯網金融后來者在負債端和資產端締造了無數的創新應用,全方位向金融領域滲透。而傳統金融機構也在被鯰魚效益擠壓,紛紛嘗試打破原有規則,觸碰監管紅線。
如:民生直銷銀行、中信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等,屬于渠道和產品創新;建行善融商務、工行融e購商城屬于進入互聯網電商生態的經營范圍突破。這些雙向的滲透和突破,無疑是創新之舉。但歷史形成的“由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規則打破后,新的玩家是否諳熟游戲規則、遵守風險底線,就使金融市場在邊界打破后面臨系統性、結構性問題。
對監管來說:面臨鼓勵創新與適度監管的平衡術。這里面有一個尺度拿捏的問題,不能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就像一個小孩玩兒蹦蹦床,這蹦蹦床的彈力大小是要考慮在孩子的安全起降幅度內。彈性過小玩的不刺激,孩子興奮不起來。但如果彈性過大,孩子一躍飛上了天,再重重砸下來,恐怕后果難以設想。
第一,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底線是不能突破兩條:非法吸存、非法集資。第二,要注意“贏家通吃”的傾向,不要形成實際上的市場壟斷,注意資本并購動向,不能允許在自家產品與競爭對手的產品連通性上設置障礙,或引導客戶使用自家產品而屏蔽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第三,要警惕大而不能倒的新金融怪獸的形成。第四,要高度關注大量非實名賬戶的存在,會給合規和反洗錢、跨市場套利監管帶來不小壓力。
對政府來說:面臨網絡安全和適度引導社會預期的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互聯網網民的絕對值世界第一,在城市人口中的滲透率已經接近國際平均水平。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增長,存款的快速分流,間接融資的比重不斷下降,網絡理財對高效“錢生錢”的公眾教育,互聯網金融被政府鼓勵、有國家信用背書等理解,對社會預期影響很大。
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社會輿論和穩定將面臨壓力。因此,對金融效率、成本、普惠的社會預期,政府要有適度的引導,應一分為二看這個問題的硬幣兩面。另外,互聯網金融安全已經成為網絡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一環。互聯網將成為未來敵對國之間信息戰的重要陣地,各互聯網企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機構的信息安全強度關系到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銀行網絡金融部助理總經理。北京大學法學碩士,長期從事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風險控制、渠道管理和整合營銷。)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