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余豐慧
這時候將阿里和騰訊納入到首批民營銀行試點之中,這互聯網金融兩大巨頭將被監管部門徹底收編,其旗下的小貸公司、余額寶、支付寶、微信支付以及微信理財通等都將會整合到新成立的網絡銀行整體業務之中。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說,目前已確定5個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分別由參與設計試點方案的阿里巴巴[微博]、萬向、騰訊、百業源、均瑤、復星、商匯、華北、正泰、華峰等民營資本參與試點工作。
千呼萬喚始出來!這標志著歷經將近一年左右醞釀籌備的民營銀行試點正式破冰啟航了。正如尚福林主席所言:
“至于說這些銀行什么時候能夠掛牌營業,主要取決于這些銀行的條件是否成功。也就是說,掛牌營業的時間主要還取決于這些試點銀行自身。”
看來在監管政策制度層面的任務已經完成,“障礙”已經掃除,接下來就看這五家民營銀行試點自身準備進度了。也就是說,主動權在發起五家銀行的民資自己手中。
從制度設計層面對五家民營銀行試點的特點要求是,完全由資本說話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主要服務小微企業的多層次銀行業服務體系,依法做好風險管控和損失承擔的“生前遺囑”制度安排,防止內部股東關聯交易融資的監管要求。但是,筆者認為,銀監會確定的五家民營銀行試點最大的特點是鼓勵金融創新。
五家民營銀行試點中互聯網新經濟新金融領先者、領路人的阿里巴巴、騰訊就占據兩家。凸顯銀監會鼓勵金融創新,將金融創新具體落實到拼搶的幾乎“刺刀見紅”的首批民營銀行試點中的開放開明思想。正像尚福林主席所言,這次試點的選擇,不是計劃模式下的指標分配,也不是行政管理下的區域劃分,完全是對試點方案的優中選優。
阿里巴巴和騰訊是互聯網新經濟新金融的領頭羊,特別是阿里巴巴已經在互聯網金融中有過諸多探索,比如:阿里小貸在銀行資產業務上已經探索兩年多,支付寶[微博]已經在銀行第三方支付結算業務上探索多年,余額寶[微博]快速發展已經在銀行資金來源和中間業務上進行了有益探索而且效果非常之好。騰訊的網絡支付結算、理財產品中間業務正在快速發展。
銀行業是實體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產業資本積累到足夠富裕充足情況下,自然而然就對金融銀行產生內生動力需求。產業資本通過自辦銀行,與金融資本融合或者自身發展成為金融資本是一個規律。足夠的資本積累是銀行業抵御經營和流動性風險的關鍵。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互聯網集團手中具有超級超額資本,完全能夠滿足興辦民營銀行的資本要求,抵御風險程度達到監管要求不成問題。符合銀監會優中選優的高標準。
最為關鍵的是銀監會在鼓勵金融創新,鼓勵互聯網新金融的發展,在傳統銀行中引入了互聯網銀行鯰魚效應的新鮮血液。
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銀行是金融創新無可爭議。從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上看,互聯網金融無論是第三方結算支付系統,還是貸款資源的配置效率,都遠遠高于傳統銀行。
銀監會批準阿里巴巴和騰訊雙雙進入首批五家民營銀行試點,筆者分析背后凸顯監管部門的超強智慧和玄機。
首先,以阿里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目前風起云涌,發展速度之快超乎包括監管層在內的所有部門和人士的意料。特別是近期關于余額寶、微信理財通等寶寶們的爭議非常之多,對其超大規模帶來的金融風險擔憂越來越多。呼吁對其監管的聲音多而且分歧異常之大。
這時候將阿里和騰訊納入到首批民營銀行試點之中,互聯網金融兩大巨頭將被監管部門徹底收編,其旗下的小貸公司、余額寶、支付寶、微信支付以及微信理財通等都將會整合到新成立的網絡銀行整體業務之中。要么成為網絡銀行的信貸等資產業務,要么成為銀行支付結算系統,要么成為銀行中間業務。
無論成為什么,都將按照監管部門的所有監管政策制度標準接受監管。來自監管層的約束是全面性、整體性的,這對于民眾擔憂的風險將會大大降低,對于互聯網金融要不要監管的爭議將徹底畫上句號。這是監管部門的高明之處。
其次,批準阿里騰訊兩家同時進入五家試點民營銀行行列,無形中形成了三層競爭格局:民營銀行包括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的競爭;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模式的競爭;網絡銀行之間的競爭。
試想,如果阿里一家網絡銀行進入到民營銀行試點之中,憑借馬云[微博]的智慧,極有可能依靠其大數據、龐大的客戶基礎以及移動互聯網優勢很快形成在這一領域的自然壟斷局面。
但是,阿里、騰訊同時進入試點民營銀行,兩家可以展開一如既往的競爭,其結果是,提高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越競爭消費者受惠越多,市場活力越大越持久,并且可以防止可能出現的自然壟斷格局。這也許是銀監會等監管部門設計出的美妙絕倫的玄機。
阿里騰訊共入民營銀行給傳統銀行和傳統監管方式都帶了挑戰。對傳統銀行的挑戰大家都已經有目共睹,對監管部門也提出了挑戰。
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在金融管理方式上確有大的不同。就比如前面提到的貸款資產拓展方式,現有的《貸款通則》和監管部門的貸款管理制度以及傳統銀行對貸款客戶的考察方式和程序制度都顯得過時了,都不能套用了。監管部門急需按照網絡銀行業務運行的特點設計出新的、適應互聯網新金融的監管制度和模式,這是最為急迫的事情。
(本文作者介紹:著名財經金融評論家,知名網評人,著名專欄作家。連續多年榮獲中國《十大網評人》榮譽稱號。)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