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50倍的奢侈品估值,到底是不是“泡沫”?

Costco:50倍的奢侈品估值,到底是不是“泡沫”?
2024年10月16日 00:04 市場資訊

@全體股民:《投資研報》巨額特惠,滿3000減1000,滿1500減500!【歷史低價手慢無,速搶>>

  轉自:華爾街見聞

  Costco從財報利潤、現金流估值和股東回報三個角度來看,當前的估值都顯而易見的偏高。Costco的重心仍在北美本土市場和線下零售上,并未展現能出靠海外和線上市場來拉高增長的跡象。長期視角來看,以當前價格買入,能賺到的收益率,就取決于Costco的永續利潤增速比5.5%還要高出的幅度,恐怕空間也是非常有限的。

  一、Costco貴的合不合理?

  1、近年估值飛漲,進入明顯偏高區間

  由下圖可見,從1999年至2024年每財年末PE的均值為27.9x,而目前(24財年末)Costco的PE已高達近55x,已高于過去20多年PE均值2倍標準差以上。歷史上,如此“高高在上”的PE倍數,Costco僅在2000時“dot.com bubble”的最高峰時有過一次先例。即便將回溯時間縮短到近5年的美股大牛市階段,Costco目前的估值也依舊高出均值(40.9x)兩倍標準差以上。

  從這個角度看,Costco目前的估值無疑相當的偏貴。那么Costco近兩年明顯拉升的估值我們該如何理解?是可以主要歸結于“泡沫,抑或是有“合理”的原因?

  2、現金流角度并無驚喜

  有哪些常見的原因能夠解釋/支撐看起來明顯偏高的PE估值?:

  1)最常見的解釋--強勁的利潤增速前景,即PE倍數 ≈ 未來利潤增速,但Costco過去十多年來凈利潤年增速基本不超過20%,展望未來似乎也并無能明顯提速的動力,對應50x以上的PE估值,顯然并不能匹配。

  2)另一個比較常見的合理解釋是,公司的現金凈利潤明顯且持續高于財務凈利潤,即盡管PE估值看起來偏高,但從P/free cash flow的角度公司的估值是比較合理。那么Costco是否屬于這種情況?

  從下圖2010~2024財年的Costco的現金流可見,Costco的自由現金流并沒有明顯且穩定的高于財務凈利潤,相反大多數年份Costco的自由現金流反而是的低于財務凈利潤的。幾個影響現金流的關鍵項目上,Costco歷年的攤銷和折舊普遍低于固定資產投資,反映了Costco自建物業重資產模式下持續的capex投入需求。而運營資金變動也并沒貢獻持續的現金流入,說明Costco同樣沒有持續從供應鏈或消費者占款的情況。換言之,Costco并不屬于現金流的角度估值明顯更便宜的情況。

  3、股東回報也難言出眾

  凈利潤和現金流角度估值都“高高在上”,那么股東回報角度Costco又有沒有出眾之處能解釋如此高的估值?

  由下圖可見,1999財年到2024財年間,Costco的市值增長了近24x,但股價(前復權)則是增長了近35x,換言之,持有Costco股權的收益,實際比公司總市值的漲幅要高出約46%,這個數字實際就粗略的反映了自1999年以來Costco股東除資本增值以外的股東回報。

  具體來看,早年間(2012年及以前)主要是通過回購這種比較“靈機應變”的方式作為主要的股東匯報方式,13年后更穩定可預期的股息分紅則成為了主要方式。回報力度上,2004年至今平均每年的股東回報率約為3.3%。

  但結構上,早年間如06~08年,以及13、15、17年或由于大額回購、或出于不定期的一次性高額分紅,回購+股息的回報率時長能達到高個位數。但18年之后,常態化的分紅力度下,總體股東回報率一直不超過1.5%,即便2021年發放了不定期的大額分紅,股東回報率也僅有3.5%,主要原因就是Costco市值大幅走高,分母大漲攤薄了回報率。由此來看,近年來Costco在股東回報上也并沒出彩之處,足以支撐如此高的估值。

  略過不穩定的回購和非常態分紅,可見Costco的常態分紅比率大體在26%~30%左右,并不高。按照分紅回報率 = 1 / PE * 分紅率的計算公式,Costco的PE倍數在30x以下是方有約1%的分紅回報率,PE 15x以下也不過2%左右的股息率。換言之,除非Costco明顯提高其分紅比率,即便PE估值大幅回調,Costco大概率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分紅股”。

  二、增長空間有,但“爆發”從非Costco的style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從靜態角度,Costco從財報利潤、現金流估值和股東回報三個角度來看,當前的估值都顯而易見的偏高。那么動態的看,中期內有沒有能看到的能幫助Costco業績增長明顯提速、來逐步消化目前高估值的增長來源?簡單來說,Costco身處線下商超零售這一成熟賽道,而Costco又屬于“慢性子”的經營理念,業績突然提速的可能性不高。中期來看,潛在增量方向也不過在兩點:海外拓展和線上化。

  1、海外市場

  海外拓展上,可以看到Costco早在上世紀80年代剛成立初期,就著手于海外市場的拓展,至今覆蓋約14個國家,截至2024財年末,海外門店(除美國和加拿大)的門店總數168家,占總體的近19%,可以說已小有成果。且從上圖可清晰看到,在美國&加拿大兩個核心市場和同在北美的墨西哥,其他國家的門店總數最多不超過小幾十家。

  從潛在增量空間的角度,全球范圍內仍有大量國家Costco尚未進入,而已進入的國家中Costco的門店密度,若對標美國和加拿大也有巨大的提升空間。但有空間并不意味著Costco有能力/有意義去加速開拓海外市場。

  歷史上看,2010年后除2011一年外,Costco在非美國&加拿大地區的開店數量,一直明顯少于美國本土的新開門店數量,每年也不超過10家。換言之,Costco在拓店時是優先考慮在成熟的北美加密門店數量,而非海外快速開拓新市場。 換言之,指望Costco明顯加速海外開店節奏,拉動業績增長的可能性也不大。

  2、線上化

  另一個清晰且驗證可行的發展方向這是線上化。雖然近幾年美國整體線上零售的增速開始向整體零售快速靠攏,但相比新千年以來平均已不超過5%的整體零售增速(剔除汽車和油氣),線上零售近年來也至少有高個位數增速,仍有相對的高成長性。

  雖然線上化仍算的上一個增長方向,但從歷史上看疫情前Costco的線上銷售占整體的比重近10年間一直僅在3%~4%左右徘徊,可以說并無起色。疫情爆發的2020年,Costco由于線下隔離,被迫增加了在線上化的投入、并于當年以$10億收購了Innovel solutions(一家末端配送物流公司)以充實線上零售所需的履約能力。同年Costco線上零售的占比跳躍式增長到了約6%。

  但線上零售迅猛的增長勢頭并沒能延續到后疫情時代,22財年開始Costco線上銷售增長快速回落到了20%以下。線上零售的占比也再度陷入瓶頸期(6%~7%左右)。Costco的線上零售業務,在體量小(占整體比重不到10%)的同時,也沒有爆發式的增長能力(增速不超20%)。因此對整體營收雖有拉動能力但也比較有限。

  結合以上1、2兩點,誠然海外市場和零售線上化,都是明確可行且空間可觀的增長方向,但可以看出,Costco的重心仍在北美本土市場和線下零售上,并未展現能出靠海外和線上市場來拉高增長的跡象。并且Costco喜歡做減法的經營理念,專注于核心業務,而不是“鋪大餅”求速度,一開始就注定Costco的業績很難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三、業績預測和估值

  以上,海豚投研通過“排除法”,逐個探討了現金流、分紅+股息回報、明顯提速的增長前景,這幾個最常見能能夠支撐明顯偏高估值的合理解釋。但對Costco而言,上述每條看起來都并不成立。最終我們也只能“頭鐵”地通過定量分析,來看看Costco當期估值背后到底反映的是怎樣的預期。

  1、盈利預測

  盈利預測上Costco的業務模型比較簡單,收入端主要由新增門店數量和老店同店銷售增速兩個關鍵指標影響。更具體來看,新開店節奏依賴公司的指引,不容易提前判斷,但好在歷史上開店節奏平穩,不會有太大波動。

  同店增長上,預見25財年和24財年類似,在高息和宏觀經濟走緩的環境下,銷售增速會略有放緩或保持低位,在26財年開始則向上回歸常態。

  會員收入上,因公司宣布25財年開始普通會員訂閱費上漲$5,商業及高級個人會員價格上漲$10,因此當年會費收入增速會有明顯拉升。但按照過往6~7年漲價一次的節奏,后續預測期內應當不會有第二次會員費漲價,增長會重歸平穩。

  利潤端,由于公司的主動控制,毛利率基本不會有趨勢性的變化。經營成本的預測,則與經營中的門店面積總量相關。因此只要坪效增速高于每平經營成本的增速,Costco的利潤率也會持續小幅地走高。但同樣作為一個成熟生意,費用率也不會有大幅的波動。具體預測,可見下圖,海豚投研就不累贅的一一報數了。

  2、定量估值分析

  首先從比較估值的角度,比較對象上我們一方面選取了商業模式接近、同屬商超零售龍頭的Walmart和Home Depot。另一方面,我們則不拘泥于行業賽道,選取了幾家在各自行業內都屬絕對龍頭、競爭優勢明顯且業績確定性極高的公司。

  由下表可見,Costco在商超零售行業內的溢價明顯。在未來兩年利潤增速預期大體相近的同時,Costco的PE估值比Walmart普遍要高出約40%。

  即便跨行業來看,Costco相比我們選取的幾家零售相關龍頭,其估值也比大多數要高。可以看到僅有兩家奢侈品龍頭Hermes和Ferrari的估值水平和Costco大致相當,都在40x ~ 50x左右。

  經業績增速調整后的PEG指標,除Home Depot因利潤CAGR過低導致PEG異常外,也僅有Costco、Hermes和Ferrari這三家的PEG也都“巧合”的高于5x。

  由此可見,市場對Costco的認知一定程度上類似頂尖奢侈品這種頂尖的商業模式。兩者之間也確實有相似之處,例如都在定位范圍較窄的優質客戶群體、供給有限可控且增長緩慢、商家對于顧客的議價權極高(或者說用戶忠誠度極高)等等。如此來看,Costco確實貴,但其他模式頂尖的公司是基本同樣貴,Costco也并非孤例。

  3、絕對估值

  絕對估值上,我們采用DCF的方法。幾個關鍵假設上,由于Costco極高的業績確定性,beta系數較低,我們測算的WACC為7.62%,是個比較低的數字。

  關鍵的預期差異點在對遠期永續增速的判斷上,

  1)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永續增速是采用2%,大致相當于美國的穩態GDP增速。即大約在20多年的時間尺度內,Costco的利潤/現金流增速會逐步下滑到2%。在此情況下,我們測算出Costco每股股價為$**,對應25年凈利潤相當于 **x PE。相比目前股價有巨大差距,但也符合歷史上Costco的平均估值。

  2)但Costco的特別之處之一,正在于其穿越周期的穩定增長。畢竟消費者購買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是永續的。只要線下渠道份額沒有明顯下跌。過去20~30年普遍穩定保持10%以上增速的Costco,在未來20~30年滑落到2%的增速似乎也確實可能偏低了。那么多高的永續增速是合理的?這個問題同樣很難先驗的判斷。不過反向從目前的估值倒推,基于我們的假設,目前價格隱含的對Costco的永續增速要求大約在5%~5.5%之間。如此來看,預期20~30年乃至更遠的未來Costco保有5%以上的利潤增速看起來也算不上妄想,是有可能達到的。

  結合以上相對和絕對估值法,可見Costco的估值確實是貴的,這點不需要否認。但橫向來看,其他同樣擁有頂尖商業模式和業績確定性的公司,估值并不比Costco低。絕對估值角度,只要Costco能長期保持5%的利潤/現金流增速,目前的估值就能被支撐。

  換言之Costco的估值雖貴但定量角度看多的資金也能有自圓其說的數據支撐。因此,即便我們認為存在一定的泡沫,但也無法斷言會有“跳水式”的下跌擠出水分。

  更合適的說法是,當前的價格隱含的性價比明顯偏低,中短期內即便PE維持在50x+的水平不回落,投資者每年的收益率就是10%上下利潤增速,將將跑贏9%的資本市場要求收益率(capital market required return),沒有超額收益。長期視角來看,以當前價格買入,能賺到的收益率,就取決于Costco的永續利潤增速比5.5%還要高出的幅度,恐怕空間也是非常有限的。

  本文作者:海豚君,來源:海豚投研,原文標題:《Costco:50倍的奢侈品估值,到底是不是“泡沫”?》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丁文武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
  • 10-16 新鋁時代 301613 27.7
  • 10-15 蘇州天脈 301626 21.23
  • 10-11 六九一二 301592 29.49
  • 10-08 托普云農 301556 14.5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