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柒財經
當霸道甜寵劇遇到重生總裁,其在商業帝國的崛起之路上,不斷積累著金融知識;當穿越古偶劇遇到曾在現代辦理信用卡的男主,其在古代推行信用產品受到古人的大力追捧......
腦洞大開的“土味”短劇與傳統晦澀難懂的金融知識相連接,充滿戲劇性的劇情讓不少用戶直呼“上頭”。
柒財經注意到,流量為王的時代下,短劇成為各平臺爭相追逐的新賽場,從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到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無一不進軍短劇領域。在這片藍海之下,銀行業也紛紛下場,投放自己的“爽劇”。
01
銀行業解鎖短劇賽道
古市街頭,一男子叫賣“如何花完100兩之后,還能再賺回20兩?”臺下民眾紛紛不解:銀錢散去之后,又豈能復得?
且看那男子神態自若,給出對策:借100兩,就可返回20兩——只需辦理一張信用卡。這種卡片,消費可享折扣,“省到就是賺到”。
這是民生銀行信用卡推出的系列短劇《千金策》的片段。該劇將現代金融知識融入穿越、反轉、智斗的古代生活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其信用卡的功能。
除民生銀行外,平安銀行也推出多部短劇,包括《重生之我在霸總短劇里當管家》、《逆襲重回首富之巔》以及《糟糕!穿越到2023了!》等。
其中,《逆襲重回首富之巔》上演的是現代商戰復仇題材,其中結合了當下熱門話題AI技術,同時也向觀眾們普及了信用卡的相關知識。
截至發稿,抖音平臺上,《逆襲重回首富之巔》更新至25集,總播放量達3251.7萬,第一集視頻點贊量超12萬;而民生銀行《千金策》則更新至11集,播放量也高達93.8萬。
另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信銀行也下場自制短劇《財富魔法之拿鐵計劃》,并以穿越到香港回歸之年1997年、與公司元老級領導當同事為背景,以獨白的形式講述如何發現領導發家致富的秘訣。
“攢錢”“投資自己”“做好財富規劃”是這部劇的內核,同時也巧妙地將中信銀行推出的“拿鐵計劃”寓于其中,即年輕人每天省下一杯“拿鐵錢”,積少成多,進而打開財富的大門。
除股份制大行外,抖音賬戶中自稱是“一家專門為小店服務的”的網商銀行,發布“小店生意經”#畫100家小店#等短視頻、短劇專欄,聚焦對小微企業的幫扶與支持。
截至目前,網商銀行“小店生意經”的總播放量達3.5億,劇集更新至311集,單個劇集最高點贊量超72萬,妥妥的收視“爆款”。
同樣聚焦企業的,還有泰隆銀行,其推出“我和我的家鄉”系列短視頻,以當地創業故事、特色民宿等為切入點,從而宣傳當地優質農產品,帶動鄉村振興。
此外,山西運城農商行還推出了《辦公室日常系列》,內容涉及銀行人工作日常和反詐宣傳……
總而言之,上述銀行下場制作短視頻,一方面使用戶“無痛”學習,巧妙地打了廣告,另一方面似乎也充實了傳統穿越、豪門微短劇內容上的單一,解鎖了金融知識“新套路”。
02
流量背后的業務需求
“糟糕,金融知識以短劇的方式進入了腦子里!”有網友在某銀行制作的短劇中這樣調侃到。
眼下,金融機構一改傳統以往的嚴肅形象,正在通過“爽文短劇”等的形式來進行產品營銷或投資者教育,這與其自身主動迎接新事物、積極求變不無關系。
一方面,“得年輕者得未來”成銀行業共識。據QuestMobile數據,截至今年2月,19-35歲網民規模超4.06億,而這些“泛年輕人”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城市,其主要特點是線上使用行為更深,消費能力更高。
另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74億人,網民使用率高達98.3%。
照此來看,銀行制作短劇博的是廣闊的線上網民市場,是主動迎接新媒體時代的結果。而另一方面,在今年業績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銀行需要調整自身業務,這也亟需通過新流量渠道,活躍老用戶,吸引新用戶。
好比前述的民生銀行,今年上半年,其營收、凈利雙下滑,即分別同比減少6.17%、5.48%至671.27億元及224.74億元。
那么,就其短劇中著重強調的信用卡業務方面,截至2024年6月末,該行信用卡透支4749.66億元,較上年末減少130.07億元。
雖然用戶使用信用卡的額度有所下滑,但其壞賬率卻有所增加。同期,民生銀行信用卡不良貸款153.8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8.57億元;不良貸款率達3.24%,較2023年末上升0.26個百分點。
中信銀行在今年上半年打造“拿鐵計劃”理財定投產品,擬在在幫助年輕客戶有效積累財富。截至上半年末,該行年輕客群達3209.32萬戶。
不得不提的是,中信銀行上半年業績也不太理想,雖營收同比微增2.68%至1090.19億元,但對應歸母凈利潤則同比減少1.6%至354.9億元。
在財報中,“關于非息收入”減少板塊上,中信銀行提到,上半年,其托管及其他受托業務傭金40.84億元,同比減少24.36%,而這主要是理財業務收入下降。
換言之,通過短劇等引人入勝的形式,既開拓了營銷新渠道,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銀行業用戶黏性,進而利于多方位緩解業績壓力。
不過,真正地要將內容流量轉化為切實的用戶,還需要銀行產品自身“夠硬”。畢竟,花哨的引流只不過抓住用戶一時的眼球,產品和服務后續的創新和優化才是留住用戶的根本。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提醒,微短劇可以植入銀行等金融機構想要宣傳的內容,在形式上比簡單的廣告完播率更高,但要注意合規問題。“演繹可以夸張,但涉及到金融知識一定要嚴謹。”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