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技術“卡脖子”問題,高校院所既沒興趣也沒能力?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但我國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并要求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文 | 高旭東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原文首發于2020年11月8日,原標題為《瞭望?五中全會|“國家創新體系”如何完善?》,原文刊于《瞭望》2020年第45期。
1
強調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背景
國家創新體系是各個創新參與者以及他們的關系的總和。其參與者眾多,包括企業,也包括大學、研究所、政府部門,還包括金融機構、其他相關的社會組織,乃至用戶。
除各個參與者,創新體系還包括這些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比如,企業與企業之間、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是競爭為主還是合作為主;企業與大學之間,國內企業是主要與國內大學合作還是與國外大學合作;政府是積極參與企業經營環境塑造,還是主要采取放手的態度等。這些關系有時能夠更深刻地反映創新體系的性質和有效性。
從新的國內外形勢看,我國目前的國家創新體系存在不少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國內企業相互之間以及與高校院所間難以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依賴的共同成長關系。國內部分行業龍頭企業在尋求合作對象時,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國內企業、高校院所,而是國外組織。例如在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等領域,企業自主創新費時費力,還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企業缺乏長遠打算、不主動準備“備胎”,主要依靠從國外購買技術、核心零部件。在各國都遵循經濟開放和自由貿易原則的情況下,這樣的經濟安全問題不是主要矛盾,但現在這一問題已經直接關系到企業、產業的生死存亡。
另一方面,高校院所對解決迫在眉睫的技術“卡脖子”問題,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國內多數大學現在的核心工作是鼓勵教師發表學術論文,提高在各種評比和排名中的位置。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些高校并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打通產學研,跟企業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重大技術問題。科研院所的情況也是大同小異。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也一直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突破的難點。
2
國家創新體系存在問題的原因
國家創新體系當下存在的問題,與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有關。
我國現行經濟發展模式有三個重要特點:
一是核心技術在外,甚至是“大進大出,兩頭在外”,即“核心技術在外,產品市場也在外”;
二是在國內企業技術能力、管理能力不高的情況下,高度開放國內市場,由此導致國內科技型企業主要選擇從國外、從跨國公司引進技術;
三是產業政策以引導性為主,缺乏強有力的政策工具。
在高度開放國內市場的早期,跨國公司幾乎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根據管理學基本原理可以預測,在國內市場上,如果不與跨國公司合作、合資,國內企業將難以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在這一發展模式下,不少國內企業由于缺乏核心技術,選擇以市場換技術,通過技術引進,抓住迅速擴大的市場機會。
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將我國的創新體系深度嵌入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主導的創新體系和經濟體系,造成我國自身創新體系碎片化,不利于核心技術突破,甚至形成對國外技術的高度依賴。大部分國內企業相互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做不到相互依賴、相互支持,抗風險能力較弱。
實際上,發達國家的創新能力提升也不可能通過單純的市場機制完成,也需要強有力的國家政策措施。在日本與韓國,核心技術的突破都是以高度保護國內市場為重要條件的;在美國,政府創造市場、直接支持早期市場,也是新技術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這也印證了著名管理學者、哈佛商學院教授Michael Porter在“鉆石模型”中提出的觀點:在國際化時代,國家的作用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是有條件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必須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否則就難以集成、配置其他地方的資源,更不用說掌握主動權。
3
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基本選擇
完善國家創新體系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核心是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也就是說,要把發展建立在切實加強自主創新的基礎之上。
第一,加強自主創新,需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此,《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出,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
第二,加強自主創新,需要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議》提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要特別重視發揮大企業,特別是大型央企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因為它們往往擁有龐大的內部市場,可以用來支持技術創新。還要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爭取形成核心零部件生產者向下游延伸,自己成為核心零部件的使用者,或者核心零部件使用者向上游延伸,自己生產核心零部件等創新模式。例如比亞迪充分利用其生產動力電池的能力發展新能源車就是成功案例,中石油研發生產地震資料收集和處理一體化軟件、徐工集團研發生產液壓閥等,也是成功案例。
第三,加強自主創新,需要建立有效的國內企業與國內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
時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開始更加積極地同國內大學和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合作。國內大學也在積極探索和布局,力爭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努力成為國家重要戰略科技力量,這也為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