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演“日產大營救”,這回輪到了本田

重演“日產大營救”,這回輪到了本田
2024年12月24日 14:49 市場資訊

分析指出,日本、美國或歐洲的汽車制造商尚未找到如何跟上中國汽車制造商創新速度的方法。將兩家笨重的日本巨頭合并在一起不太可能是答案,因為他們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過去。

傳統車企的大合并要再次上演了?

12月23日,日本兩大車企日產和本田正式官宣,雙方已進入合并正式談判階段。

兩家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通過合并兩家公司的目標是實現30萬億日元(1910億美元)的總銷售額和超過3萬億日元的營業利潤。

他們計劃在2025年6月左右完成談判,然后在2026年8月之前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屆時兩家公司的股票都將退市。而日產的合作伙伴三菱汽車將在2025年1月底前決定是否加入合并。

一旦兩大車企整合成功,將會成為自2021年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與PSA集團以520億美元合并成立Stellantis以來,全球汽車行業最大的重組案例。

日產等待救援

對于兩大日本汽車品牌合并的原因,不少分析認為是日產財務表現不佳的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維度:利潤減少、現金流緊繃。

單從日產的銷量表現上看,似乎并不是很糟糕。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的全球銷量250.5萬輛,同比微增了0.4%;單第三季度日產的全球銷量80.9萬輛,同比下跌2.8%;第三季度,日產在華銷量為17.2萬輛,同比下跌12.5%。北美和歐洲市場第三季度銷量分別下跌了0.2%和5%。

除了中國市場下跌幅度明顯,其他市場,日產的銷量下跌幅度并不大。但為什么就出現“尋求救援”的程度呢?

根據日產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日產汽車的凈利潤同比去年下跌了94%,從1286億日元降低到了9.95億日元;第三季度日產營收29858億日元,同比下滑5.1%,凈利潤則直接從去年同期的1907億日元盈利轉為93億日元的凈虧損。

與此同時,日產也下調全年預期:營業收入從14萬億日元(約6551億元)下調到12.7萬億日元(約5942億元),營業利潤從原本的5000億日元(234億元),下調70%到1500億日元(約70億元)。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至少有兩名未透露姓名的日產高管證實,該品牌正在尋找新的投資者。其中一位高管表示:“我們還有12到14個月的時間生存下去。我們需要日本和美國來保障現金流。”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日產在全球已經從一路凱歌變成了死亡前的求救了。

實際上,對于日產今日的處境,其自身早已有警覺。早在四年前,日產就開啟了一項名為Nissan Next的轉型計劃。2020年5月,剛剛履新半年的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在位于日本橫濱的總部宣布了一份為期四年的企業轉型計劃“Nissan NEXT”。

內田誠在2003年加盟日產,出任日產首席執行官之前,他已經是日產汽車執行委員會成員、高級副總裁、日產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

按照Nissan Next的目標,到2023年日產要推出8款電動汽車,將e-Power系列混合動力車的應用擴展到各地區的緊湊型和超緊湊型細分市場,從而在2024年3月實現100萬輛的新能源車銷量。其中,日本本土新能源滲透率目標60%,歐洲50%,中國23%。

2024年3月31日是Nissan Next的最后一天,然而最終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

不包括中國合資車企生產的車型的情況下,日產在全球僅擁有五款電動車型:Leaf掀背車、艾睿雅Ariya跨界車、Sakura微型車、Townstar面包車和Clipper小型面包車。

在中國市場上,日產的電動汽車僅有Ariya艾睿雅一款,新能源滲透率僅為6%。而在日本和歐洲的滲透率也沒達標,分別是52%、45%。

轉型并沒有成功,財務挑戰加劇,日產開始了一系列的自救動作。11月,日產宣布將在全球削減20%產能。固定成本將削減約3000億日元,并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9000人。

早在今年6月,日產宣布正式關閉其位于江蘇常州、與東風汽車合資的乘用車工廠,年產能約13萬輛,該工廠的生產工作將轉移至東風日產的其他工廠。

與本田合并是不是意味著日產要放棄自救了呢?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表示,整合的討論“并不意味著我們放棄了扭轉局面”,而是為了確保公司未來的競爭力。“在為未來發展和增長采取扭轉措施后,我們需要考慮最終的規模和增長。這種增長將通過合作實現,”他補充道。

同時,本田汽車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也證實,“這不是一項救助計劃。”他強調,合并的一個條件是日產完成所謂的“扭虧為盈”計劃。

遲緩與誤判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日產如今的困境呢?

不少分析師認為,這一結果源于內田誠對于主銷市場需求產品的錯誤判斷。而據外媒報道,內田誠本人對自己上任這四年多的表現打分為“B”。

在中國市場,日產面臨著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和消費者偏好的快速變化。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但日產的產品線相對單一,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根據10月銷量數據,日產總銷量為5.7萬輛,軒逸系列銷量就為3.2萬輛,占了日產中國區的半壁江山。而在此之前,日產在中國能打的車型并不少。奇駿曾是日產旗下最暢銷的SUV車型,月銷量能達到上萬臺。但在2021年第四代奇駿全系搭載上了三缸發動機之后,銷量一落千丈。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日產、本田進入合并談判之后撰文表示,很多合資車企走向下坡就是節能減排的線路失誤。當年為了降低油耗,一意孤行實施三缸機的降低油耗措施,效果不明顯,而消費者不買賬。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戰略輕松實現了雙積分的平衡和技術突破。在2016年前后,就呼吁加速引進日產的增程式混動技術e-POWER技術,但實際速度太慢了。

東風日產副總經理周鋒在不久前的訪談中也坦言,東風日產在預判新能源市場發展趨勢時存在偏差,導致錯失了最好的窗口期。尤其是在智能化和電動化的競爭中,東風日產不僅面臨特斯拉在全球市場的封堵,更遭遇了來自中國本土新興品牌的激烈挑戰。

在另一個主要市場——美國,日產則未能及時推出混合動力車型,導致在純電動汽車銷售放緩的情況下,市場競爭力大幅下降。

畢馬威(KPMG)在一份名為“美國視角調查”(American Perspective Survey)的調查報告中顯示,只有2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選擇電動汽車來幫助實現低碳經濟轉型。最大比例的受訪者(38%)表示他們仍然會購買純汽油車,而34%的人表示會選擇混合動力車。

今年3月,美國下調了為達到汽車尾氣排放限制規定而提出的純電動汽車普及目標,同時承認混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為達成排放限制規定能夠發揮作用。

但目前日產汽車在北美地區只銷售燃油車與純電動車。直至今年3月,日產才宣布,將于2026年在北美地區推出搭載e-power動力的車型。

姍姍來遲的混動車型到時候表現如何還存有變數,但至少現在美國的混動市場已經被豐田和本田占據上風。美國調查公司cox automotive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豐田與本田合計占據了70%的美國混動汽車市場份額。

對于美國,內田誠曾承認自己對市場需求的錯判,在其他競爭對手快速推出混動新車型、新技術時,日產還在主推燃油和純電車,以至于無法滿足美國強勢增長的混動車需求,在美銷量明顯下滑。

需要的是速度,而不是規模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如今日產和本田的合并,不禁讓人想起1999年雷諾發起的那場“日產大營救”。

1998年,日產曾因經營不善深陷債務危機,福特和戴姆勒曾有意收購日產但因其陷入債務危機而猶豫,已連續八年虧損的日產最終向雷諾求助。

最終法國公司雷諾出手,以54億美元拿下日產36.8%的股權,成為日產最大股東,并與日產成立雷諾-日產聯盟。

2000年,時任雷諾副總裁的卡洛斯·戈恩出任日產首席執行官,并提出“日產復興計劃”。靠著削減成本等多種措施,戈恩將日產從死亡邊緣拉回來,也為自己贏得了“成本殺手”的稱號。

2016年,雷諾-日產聯盟繼續擴大,日產收購三菱汽車34%的股份,建立了日產-雷諾-三菱巨無霸聯盟。

不過,到了201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日產內部和戈恩的矛盾也逐步升級。當年11月,卡洛斯·戈恩因涉嫌過少申報自身報酬約1億日元,被東京地方檢察院特搜捕,并以自愿同行方式帶走。同月,三菱汽車解除戈恩的董事長職務。12月,東京檢察機關正式起訴卡洛斯·戈恩,并再次逮捕戈恩。2019年12月31日,戈恩逃離日本,定居黎巴嫩。

從聯盟到合并,這次能夠重新把日產從ICU里拉出來嗎?

三部敏宏在這次合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業務整合將為兩家公司帶來“在現有合作框架下不可能實現的優勢”。該交易旨在共享情報和資源,實現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同時保護兩個品牌。

然而,作為日產前董事長的戈恩對此并不樂觀。他在周一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不相信本田與日產的聯盟會成功,并表示兩家汽車制造商并不具有互補性。兩者處于相同的市場、生產相同的產品,品牌非常非常相似。

此外,他還表示,本田是一家工程組織,在工程方面非常強大。日產對自己的工程技術非常自豪。因此,這里的斗爭是試圖決定新公司或新聯盟將采用哪些技術。“這將非常艱難。”

崔東樹在撰文中也引用了戈恩的這一觀點,并且給出了相同的判斷。他表示,個人不看好日產和本田的合并。本田和日產均需要技術創新和把自身技術升級,而不是簡單的規模化協同降低制造成本。

《經濟學人》則在分析文章中表示,在資源共享這部分將有所幫助。然而,中國公司最大的優勢不是規模,而是速度。新車型的開發時間在三年或更短的時間內,是外國公司所需時間的一半。軟件更新速度轉瞬即逝。日本、美國或歐洲的汽車制造商尚未找到如何跟上中國汽車制造商創新速度的方法。將兩家笨重的日本巨頭合并在一起不太可能是答案,因為他們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過去。

之所以都會有這樣并不樂觀的預判,主要原因還是本田當下的日子也并不好過。數據顯示,本田在2024年第一季度,利潤剛達到歷史最高的226億元,然而第二季度直接縮減到120億元。本田在華2024年1月~11月銷量為74萬輛,同比降30.7%。

有行業分析指出,日企雖然全球布局,但中國市場的利潤占比遠超其他市場份額。中國市場的萎靡,對于企業的全球經營必然產生重大影響,只不過這種影響在財報顯示中會變得相對滯后。而更直接的表現是,現金吃緊,高層開始人事動蕩。

更何況,上一個由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與PSA集團合并成立的Stellantis集團此刻也正深陷復雜困局中。第三季度凈收入同比下降27%,降至330億歐元;全球綜合交付量同比下降20%,其中歐洲下降17%,北美更是暴跌36%。

今年6月,時任Stellantis集團CEO唐唯實(Carlos Tavares)公開承認集團的高價營銷策略失敗,而競爭對手則通過降價迅速蠶食市場份額,導致Stellantis的旗下美國品牌(克萊斯勒、吉普、Ram和道奇)市場占有率急劇下降。

唐唯實雖然通過激進降本策略為Stellantis帶來了短期盈利的亮眼成績,卻未能解決集團在長期發展中的根本問題。12月1日,Stellantis集團宣布接受唐唯實的辭呈,其職權暫由負責監督集團運營方向及業務的臨時執行委員會接管,直至明年新繼任者到任。

面對新一輪的全球汽車市場大洗牌,日產和本田合并,恐怕還存在很多變數。

本文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原文標題:《重演“日產大營救”,這回輪到了本田》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郭明煜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2-30 鈞崴電子 301458 --
  • 12-30 賽分科技 688758 --
  • 12-24 星圖測控 920116 6.92
  • 12-23 黃山谷捷 301581 27.5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12.3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