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城市群10年人口變遷:浙江對江蘇增量優勢擴至405萬

四大城市群10年人口變遷:浙江對江蘇增量優勢擴至405萬
2021年05月28日 20:45 21世紀經濟報道

抱團股大幅回暖,王者歸來還是回光返照?黃燕銘、洪灝、劉彥春、曹名長、王慶、侯昊等重磅嘉賓齊聚一堂!→【名額有限,報名入口

投資研報

【主力資金】鋰電池全線爆發之后,我們挖掘了“一批優秀隱性冠軍”(受益股)

【硬核研報】電池片技術又有新突破,成本將暴降20%?全球光伏看中國,中國光伏看“異質結”,光伏設備新秀增長天花板已打開

【超級大單】如何看待本輪券商板塊上漲行情?三條掘金主線明確(名單)

【機構調倉】8倍大牛股突然跌停!兩大醫藥女神有沒有“砸盤”(附分析師最新調高6股目標價)

  原標題:四大城市群10年人口變遷:浙江對江蘇增量優勢擴至405萬,6座大灣區城市均增百萬人口

  隨著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一份更真實、清晰、完整的中國人口分布版圖浮現。

  我國已邁入城市群時代,考察人口流向及空間結構特征,對透視區域發展潛力意義重大。21世紀經濟研究院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這四大城市群進行了研究,重點分析2010-2020年這10年間,四大城市群內部人口流動的新特征、新趨勢、新模式。

  我們發現,京津冀人口增長明顯放緩,并且其中天津人口增量低于廊坊、石家莊。長三角地區人口競爭激烈,安徽實現了對人口流出勢頭的逆轉,過去10年間人口增加了152.7萬;浙江保持了對江蘇的人口增量領先,并且優勢擴大,背后關鍵在于核心大都市的動力差異,即杭州、寧波人口集聚力超過了南京、蘇州。作為全國人口增速最快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中誕生了3座千萬級人口城市,同時過去10年共6個城市人口增量超過100萬,而未來隨著內部都市圈的建設,該區域人口承載力有望再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口增長勢頭亦較足,但人口數據的大幅拉高對兩市人均GDP也構成了挑戰,未來需借助人口優勢謀劃更快更好發展。

  京津冀:天津人口增量不敵廊坊和石家莊

  與上一個十年相比,近10年間,京津冀人口增長明顯放緩。

  2010-2020年,京津冀人口年均分別增長1.1%、0.69%和0.38%,相比上一個十年,三地人口增長率分別下降了2.7個百分點、1.91個百分點和0.37個百分點。

  從北京看,人口增長放緩與其疏解非首都功能、嚴控中心城區人口增長密切相關。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為2189.3萬人,相比2010年增加了228.1萬人,規模并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北京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近10年減少了44.3萬人,但整體規模依然較大,達到1490.7萬人,占北京全市常住人口比重接近七成,顯示勞動力資源總體仍然豐富。

  河北人口總量僅次于廣東、山東、河南、江蘇和四川,位居全國第六,但近10年人口增長勢頭卻較弱,年均增速低于全國水平(0.53%)。同期,河北人口占全國比重也從5.36%降至5.28%。

  從河北流動人口來源看,跨省流入人口為315.5萬人、省內流動人口為1217.8萬人,即流動人口仍以省內流動為主。這意味著河北對外人口吸引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口增長放緩。

  具體到城市層面,過去10年河北共9個城市人口增加。其中,廊坊增量位居第一、石家莊位居第二,兩城的人口增量均突破百萬,分別增加110.5萬人和109.3萬人。保定(不含定州、雄安新區)、邯鄲位列則第三、第四,分別增加26.8萬人和23.9萬人,與前兩名的增量差距懸殊。

  廊坊奪冠與其區位優勢密不可分。廊坊地處京津雄“黃金三角”內,北三縣(香河、大廠、燕郊)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緣相接,南三縣(霸州、文安、大城)與雄安新區水土相連。近年,廊坊不斷加速北三縣與北京市通州區協同發展,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機遇,推動北三縣加快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致力于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發展腹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

  值得關注的是,天津過去10年間的人口增量不敵廊坊和石家莊。根據七普數據,2020年天津市常住人口為1386.60萬人,10年間僅增加了92.78萬人。另需指出的是,天津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該市常住人口為1561.83萬人,與七普數據相比缺口高達175.8萬。

  從“千萬人口俱樂部”城市來看,天津排名下降,2019年天津人口排名尚在廣深之前,但如今已被遠遠超過。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天津的人口問題背后是經濟問題,核心在于產業結構與人才訴求錯配。按照“人隨產業走”的邏輯,產業有活力,人口增長才會有動力。但與同類城市相比,天津的薪資待遇優勢并不明顯,并且天津的服務業發展也相對滯后。唯有盡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港口城市發展活力,天津才能承擔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功能。

  長三角:浙江“雙星”跑贏江蘇“雙核”

  長三角另有一番景象。2010-2020年,該地區三省一市中,浙江人口增幅遙遙領先,10年間常住人口共增加1014.1萬人;安徽則成功“翻盤”,2000-2010年人口減少35.9萬人,但2010-2020年增長152.7萬人,一舉扭轉了人口流出勢頭,顯示人口吸引力顯著提升;受人口規模控制的影響,上海過去10年人口僅增加185.2萬人,相比2000-2010年間628.1萬人的增量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2010-2020年江蘇人口共增加了608.7萬人,若單從自身來看,江蘇“發揮穩定”,但若結合五普和六普數據對比來看,浙江與江蘇之間的人口增長規模差距正在擴大。

  數據顯示,1990-2000年的10年間,浙江人口增長規模不如江蘇,但在2000-2010年間浙江實現對江蘇的反超,人口增量超過江蘇約338萬人。2010-2020年間,浙江持續領先,并將對江蘇的人口增量優勢擴大至405萬人。這也直觀反映出,浙江的人口吸引力越來越強。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江蘇主要受制于其核心大都市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2010-2020年間,長三角人口增長前十的城市依次為杭州、蘇州、合肥、上海、寧波、金華、南京、無錫、嘉興和常州。浙江與江蘇各有四座城市入圍,但其中浙江城市的排名卻領先于江蘇:杭州、寧波雙雙進入前五強,兩市共增加503萬人,但南京和蘇州共僅增加360萬人。

  一定程度上,浙江與江蘇是在核心大都市人口集聚力上拉開了差距。過去10年,我國區域發展逐步轉換為以核心大都市圈帶動城市群發展的模式,核心大都市的培育發展成為重中之重,這也是多地力推強省會戰略的重要原因,近年江蘇也強調要支持南京做大做強、提高首位度。

  不過,南京也有其尷尬處境。位于強市林立的長三角地區,南京東面有無錫、常州等城市“分流”;西面與安徽接壤,與馬鞍山、滁州等形成跨省都市圈,隨著合肥制造業崛起,安徽不少外出務工人員、技術人員回流至合肥。過去10年,合肥人口增量已超過南京。從南京內部看,隨著大量化工企業遷走,新興產業尚在發展之中,目前產業結構也處于轉型階段。

  對蘇州而言,工業不斷集聚發展,也帶來大量人口流入,2010-2020年人口增長近229萬,居長三角第二位。不過,作為非省會城市,蘇州醫療、科教等公共服務遜于杭州、南京,這一短板也制約了人口吸引力。據華頓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蘇州軟經濟(綜合文化、環境、科教、衛生四方面)排名全國第15位,遠低于“硬經濟”全國第4位的表現。

  上海人才外溢,蘇州與杭州皆是目標城市,但近三年杭州大學生的流入規模明顯超過蘇州。另值得關注的是,從每十萬人中擁有的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數這一指標來看,杭州也遠超蘇州,七普數據顯示杭州為29317人、蘇州為22514人。

  這與蘇州在工業經濟、縣域經濟拉動發展下,城市綜合功能、空間布局與杭州等核心大都市不同有關。雖然作為江蘇經濟和人口首位城市,但蘇州并不容易發揮核心大都市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坐擁三大千萬人口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則正成為全國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2020年,大灣區內地9市總人口達7801.43萬人,過去10年間增長了39.02%,遠高于全國平均5.38%的人口增速。9市中,廣州、深圳和東莞人口總量均破千萬,2020年分別為1867.66萬人、1756.01萬人和1046.66萬人。

  與2010年對比,9市中共有6市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00萬人,分別為深圳、廣州、佛山、東莞、惠州和中山,合計帶來了2040.63萬人口增量,占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量的94%。

  對其人口增長迅猛的原因,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除了人口年齡結構年輕疊加實施“全面兩孩”生育政策的作用外,經濟活躍亦吸納了大量跨省流動人口。從廣東全省情況來看,2020年常住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半年以上)達到2962.21萬人,過去10年間年均增長3.26%,分別比同期該省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高了1.84個和1.35個百分點。此外,外省流入人口占廣東常住人口的比重也從2010年的20.61%上升到2020年的23.51%。

  不僅如此,粵港澳大灣區的省內人口集聚趨勢也進一步凸顯。2020年珠三角核心區常住人口占廣東全省常住人口總量的61.91%,比2010年提高8.04個百分點。近十年,隨著廣東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高端要素、高端產業集聚性增強,也強化了人口集聚趨勢。

  廣州、深圳無疑“引力”最強,近五年平均人口凈增量均超過50萬。近10年間,廣州人口從1270.01萬升至1867.66萬,增長超過47%;深圳也從1042.35萬升至1756.01萬,增長超68%。

  不過,廣州、深圳人口在不斷集聚的同時,也存在向外擴散現象,這也為兩大都市圈內其余城市創造了人口動能。以廣州、佛山同城化為例,2010年首條跨市地鐵廣佛線開通,目前日均客流已達54萬人次,廣佛跨城日出行量超過163萬人次。不僅如此,廣州、佛山兩市已規劃未來將建設30條軌道交通通道,進一步推動“全域同城化”發展進入新階段。

  近日舉行的廣佛全域同城化聯席會議還透露,兩地將探索建立統一的規劃委員會,實現規劃統一編制、統一實施,探索推進土地、人口等統一管理。根據2020年的數據,廣佛兩市GDP合計約3.5萬億、人口超過2300萬人,已非常接近上海的人口規模。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還將產生更大人口吸引力,特別是內部都市圈建設將推動人口管理模式進化完善,類似廣佛這樣的“超級城市”將有效提升人口承載能力。但龐大的人口增量也將對公共資源帶來挑戰,外來人口的養老、醫療等問題日趨突出,未來如何有效解決流動人口享有居住地義務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仍是重要命題。

  成渝雙城:人口大幅增長但人均GDP下降

  今年2月份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次在國家重大規劃文件表述中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同一等級被提及,令其備受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早在2016年就出臺,如今從“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與重慶的核心地位不斷凸顯、加快極化。

  七普數據顯示,成都和重慶都出現了大幅人口增長。過去10年間,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9萬人,2020年達2093.78萬人。盡管這也得益于2016年簡陽市(縣級市)整體劃歸成都代管,但排除由此帶來的82.7萬常住人口之后,成都人口仍增長近500萬人。同時,成都人口占四川全省比例從2010年的18.8%升至2020年的25.02%,表明人口加速集聚;重慶過去10年間增加常住人口增加了320.8萬,年均增長1.06%,比2000-2010年年均增速高了0.94個百分點。

  曾經,川渝長期是人口流出地,但隨著重慶和成都加速制造業布局發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局面逐漸扭轉,特別是依托良好生活氛圍成為西南地區年輕人熱衷選擇就業的主要城市。

  從城鎮化率看,2020年重慶為69.46%,雖然高出全國60.60%的平均值不少,但是與另外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城市相比,還有較大的空間;另一方面,四川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還比較低,僅為56.73%,而成都作為其中心城市也有望繼續享受城鎮化紅利。目前,成渝雙城仍處于集聚要素、做強自身的階段,隨后才可能更多地對周邊城市發展產生帶動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重慶、成都人口總量均已進入全國城市前五,但相較2019年出現的人口數據大幅拉高,也意味著人均GDP下滑。根據七普數據,2020年重慶人均GDP為7.8萬、成都為8.46萬元,均低于廣州、南京、杭州、濟南、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等東中部城市。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下一步成都、重慶如何用好人口優勢、提升發展質量,仍任重道遠。

  (作者: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美琳,朱玫潔 編輯:杜弘禹)

掃二維碼,注冊即可領取6.xx%理財券>>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熠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6-02 德邁仕 301007 --
  • 06-02 科匯股份 688681 --
  • 06-01 博力威 688345 --
  • 05-31 三峽能源 600905 2.65
  • 05-31 綠田機械 605259 27.1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