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消費后查看“回血指南”,開啟“生錢計劃” !【立即開戶,領取福利】
來源:強思非銀
核心觀點
要點1: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印發《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2020年修訂版)》,中國精算師協會印發《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20)》
2020年11月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醫師協會聯合發布《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2020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新規范”)。這是保險業協會和醫師協會繼2007年制定發布《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以下簡稱“舊規范”)后,在中國銀保監會指導下,再度合作開展修訂工作,形成了新的重疾定義使用規范。
同日,中國精算師協會正式發布《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20)》(以下簡稱“2020版重疾表”),并通知保險公司自即日起不得再根據原有規范設計產品,且舊產品將于2021年1月31日停止銷售。
要點2:建立重疾分級體系,擴展保障范圍,優化定義內涵
“新規范”與“重疾定義征求意見稿”相比無重大變化:1)“新規范”僅在個別疾病名稱上做改動,依然未將甲狀腺癌從惡性腫瘤中剔除,而是按照等級進行了分級處理,通過細化分級和限制最高保額,避免甲狀腺癌發病率激增而對險企的重疾險賠付造成較大壓力的同時,消費者為此承擔的成本也將減少。2)“新規范”將征求意見稿中的賠付額度由20%增加到30%,此舉對于上市險企的影響有限,預計會對部分中小險企此前的激進產品設計行為進行規范。3)“新規范”盡可能采用可以量化的客觀標準或公認標準、減少主觀判斷,使重大疾病的認定更清晰、透明,且描述更權威,更統一,更詳盡。“新規范”的發布,短期有助于推動現有重疾產品的銷售,長期有助于從政策層面規范重疾產品的開發,遏制行業內同質化的惡性競爭,促進各險企實施差異化重疾產品設計的發展路徑。
要點3:2020版重疾表首次編制三類專屬參考表,升級編制技術,更好地服務于重疾險發展
“2020版重疾表”相較于舊版發生率整體下調(請參考我們之前發布的報告《發生率整體下調,促進重疾產品合理定價以激活市場》),但與征求意見稿相比主要有以下調整:1)2020版重疾表調整征求意見稿中重疾經驗發生率(07版定義、20版定義),中青年群體無明顯變化,高齡男性群體上調顯著。2)“大灣區專屬參考表”有所調整,低齡和高齡人群上漲幅度顯著,符合大灣區人民的身體健康狀況,為更好地服務大灣區消費者做出貢獻,助力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需要。3)首次編制“特定疾病經驗發生率表”支持健康險產品創新,編制“兩種老年人代表性病種發生率參考表”促進老年人專屬保險產品的創新和供給。
本次修訂特別對風險邊際進行了科學優化,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對于主流重疾險產品的價格,如果在相同保障責任的前提條件下,重疾險產品價格會略有下降,對于定期重疾險產品的價格,部分年齡段的價格會有明顯下降。總體上看,重疾表修訂使重疾險產品價格更加科學合理,但仍需考慮利率、費用率、風險發生率等其他因素的綜合影響。
估值與投資建議:
隨著“新規范”以及“2020版重疾表”的重磅發布,又恰逢險企開門紅的關鍵時點,險企在產品過渡期若及時把握沖銷舊重疾產品機會,將有利帶動開門紅業績。隨著各險企調整并推出新版重疾產品,保險公司“讓利”,有望激活市場活力,新款重疾產品存在一定降價空間,長期有助于行業健康發展。目前保險業PEV估值處于底部,我們建議關注配置保險板塊。
風險提示:中美摩擦加劇風險;美國大選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宏觀經濟下行風險;過快 IPO對股市流動性沖擊風險;開門紅不及預期風險;利率觸頂而快速下行風險;股市系統性下跌風險;監管趨嚴風險;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風險。
1.事件點評
1.1 事件
2020年11月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醫師協會聯合發布《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2020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新規范”)。這是保險業協會和醫師協會繼2007年制定發布《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以下簡稱“舊規范”)后,在中國銀保監會指導下,再度合作開展修訂工作,形成了新的重疾定義使用規范。
同日,中國精算師協會正式發布《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20)》(以下簡稱“2020版重疾表”),并通知保險公司自即日起不得再根據原有規范設計產品,且舊產品將于2021年1月31日停止銷售。
1.2 事件背景
2007年發布的“舊規范”對于促進重大疾病保險健康發展,提升消費者對重大疾病保險的認識、保護消費者權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醫學臨床診斷標準和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革新,“舊規范”中的部分內容已不能滿足當前行業發展和消費者的需求,需要加以修訂和完善。2020年3月保險業協會聯合醫師協會發布了《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修訂版(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重疾定義征求意見稿”),廣泛征求意見,同年10月修訂后的新規范通過了保險行業及醫學專家的評審。
2013年,中國精算師協會在原保監會的指導下組織行業首次編制了《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06-2010)》,改變了過去定價、準備金計算等依賴國外經驗的現狀,使重疾發生率表真正反映了中國被保險人的特征,對促進健康保險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體檢的普及和醫學診療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國的疾病譜及重疾發生率已發生較大變化,現有重疾表已經不能滿足保險行業發展和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需要。2020年5月,中國精算師協會發布《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20)(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重疾表征求意見稿”),同年11月正式發布修訂后的2020版重疾表。
1.3 建立重疾分級體系,擴展保障范圍,優化定義內涵
1.3.1 重疾分類優化,保障范圍進一步擴展
“新規范”與“重疾定義征求意見稿”相比無重大變化,依然將“舊規范”的25種重疾定義完善擴展為28種重度疾病和3種輕度疾病,僅在個別疾病名稱上做細微改動,其中“嚴重惡性腫瘤”變化為“惡性腫瘤——重度”、“嚴重慢性腎臟病”變化為“嚴重慢性腎衰竭”、“輕度惡性腫瘤”變化為“惡性腫瘤——輕度”。新增3種重度疾病類型包括嚴重慢性呼吸衰竭、嚴重克羅恩病、嚴重潰瘍性結腸炎,與征求意見稿基本保持一致。“新規范”擴展了對重大器官移植術、冠狀動脈搭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等8種疾病的保障范圍,完善優化了嚴重慢性腎衰竭等7種疾病定義。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范依然未將甲狀腺癌從惡性腫瘤中剔除,而是按照等級進行了分級處理。TNM分期為I期或更輕分期的甲狀腺癌,被納入“惡性腫瘤——輕度”范疇,并限定輕度疾病的累計保險金額,不能超過所包含的對應重度疾病累計保險金額的30%。對甲狀腺癌疾病的分級處理,是符合當下實際情況的合理而必要的調整。根據慧擇網公布的2019年理賠數據,甲狀腺癌占(女性)惡性腫瘤出險理賠的第一名(占比達31.1%),已經成為當下高發疾病。但由于過去保險公司對甲狀腺疾病的定價不足,這一調整不會大幅影響重疾險定價。
新規范對重疾進行分類優化,符合當下醫療診斷標準和醫療技術發展現狀,能夠更好地覆蓋現階段消費者對于重疾病種的需求,長期有助于提高保障型保險開單率。2019年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為7066億元,其中疾病險占比為64.4%。其中,重疾險保費收入4107億元,占疾病險保費收入的90.2%。我們預計“新規范”正式出臺后,將極大促進行業重疾險保費增長。
“新規范”和“重疾定義征求意見稿”針對疾病名稱的變化
1.3.2 限制輕癥賠付額度調整至30%,險企賠付更加精準合理
相較于“重疾定義征求意見稿”,“新規范”對輕癥賠付額度做出修改和補充說明。“新規范”將征求意見稿中的賠付額度由20%增加到30%,并且對于累計保險金額和單次保險金額分別進行補充規定。“新規范”放寬了輕度疾病的賠付額度,能夠賦予消費者更多權益保障,但對于上市險企的影響有限,因為目前市場上頭部保險公司的產品中單一輕癥的賠付額度為20%-30%,符合新規范的要求,預計會對部分中小險企此前較為激進的產品設計行為產生較大影響。
“新規范”通過科學分級,合理區分重度疾病與輕度疾病,將部分過去屬于重癥疾病,但目前診療費用較低、預后良好的疾病明確為輕癥疾病;對于輕癥賠付額度的規定結合中國精算師協會同日發布的2020版重疾表,將共同促進保險公司的重疾險賠付科學合理,并進一步規范輕度疾病的行業標準,保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新規范”和“重疾定義征求意見稿”針對輕度疾病限額的比較
1.3.3 引用標準更加客觀權威,描述更加規范統一
“重疾定義征求意見稿”對于其他疾病有較為特殊的要求,規定“在同一重大疾病保險產品中不得含有保障范圍高度重疊的疾病。如果新增疾病發病率極低,需在疾病名稱中增加標注向消費者予以提示”。但在“新規范”中該內容被刪除,這可能是由于執行難度較高、監管難以覆蓋等原因。
“新規范”盡可能采用可以量化的客觀標準或公認標準、減少主觀判斷,使重大疾病的認定更清晰、透明。如對惡性腫瘤分級,“舊規范”僅參考了WHO《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ICD)的惡性腫瘤類別,本次在原定義基礎上,引入了WHO)《國際疾病分類腫瘤學專輯》第三版(ICD-O-3)的腫瘤形態學標準,使定義更加準確規范,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可能出現的理解歧義和理賠爭議。
“新規范”描述更權威,更統一,更詳盡。如在人體損傷標準相關內容上,對“舊規范”中“肢體機能完全喪失”的表述,修改為使用行業標準《人身保險傷殘評定標準及代碼》(JR/T 0083-2013)中“肌力”的相關表述,消除廣大消費者對于重疾定義在人體損傷標準方面與傷殘標準描述不一致的困擾;如補充規定了“重疾定義征求意見稿”中關于心臟瓣膜手術以及嚴重阿爾茨海默病的保障范圍,使保障責任更為嚴謹明晰。
“新規范”和“重疾定義征求意見稿”針對具體條款的比較
1.4 2020版重疾表首次編制三類專屬參考表,升級編制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健康險發展
“2020年版重疾表”按照2007版定義和2020年版定義的6種和25(28)種重大疾病,重新測算了男女重疾經驗發生率(CI1、CI2、CI3、CI4)。相較于舊版,重疾發生率整體下調(請參考我們之前發布的報告《發生率整體下調,促進重疾產品合理定價以激活市場》),但與征求意見稿相比其差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4.1 2020版重疾表調整征求意見稿中重疾經驗發生率,中青年群體無明顯變化,高齡男性群體上調顯著
我們通過將“2020版重疾表”和重疾表征求意見稿發生率進行差值處理,得出以下顯著差別:1)0-50歲群體中,男性和女性重大疾病發生率基本無變化;2)50-105歲男性和女性群體的疾病發生率均有上調,25(28)種重大疾病相對于6種重大疾病上調幅度更大,男性群體相對于女性群體上調幅度更大。3)針對6種重大疾病的經驗發生率,80-90歲、105-109歲女性群體的發生率上調量較小。針對25種重大疾病的經驗發生率,女性群體的上調量隨著年齡遞增;4)針對6種重大疾病的經驗發生率,男性群體的發生率上調量高峰出現在85-95歲之間。針對25(28)種重大疾病的經驗發生率,男性群體的上調量高峰出現在95-100歲之間。
6種重大疾病(2007版)經驗發生率男女表差別
25種重大疾病(2007版)經驗發生率男女表差別
6種重大疾病(2020版)經驗發生率男女表差別
28種重大疾病(2020版)經驗發生率男女表差別
1.4.2 大灣區專屬參考表有所調整,低齡和高齡人群上漲幅度顯著
“2020版重疾表”按照2020版定義的6種和28種重大疾病編制了粵港澳大灣區病種合計經驗發生率專屬參考表,與重疾表征求意見稿相比有所調整。通過將2020版重疾表和重疾表征求意見稿發生率進行差值處理,得出以下顯著差別:1)除了6種重疾中40-50歲男女性群體的發生率略有下調之外,總體重疾發生率均有所上調;2)低齡兒童和青少年(0-25歲)調整幅度較大,其中6種重疾的低齡男性最高上漲幅度為6.3%,低齡女性最高上漲幅度為12.5%;28種重疾的低齡男性最高上漲幅度為18.3%,低齡女性最高上漲幅度為23.4%。主要系其重疾發生率基數較小;3)6種和28種重大疾病的高齡(54-65歲)男女性群體均上調顯著,其中6種重疾的高齡男性最高上漲幅度為5.8%,高齡女性最高上漲幅度為11.6%;28種重疾的高齡男性最高上漲幅度為8.6%,高齡女性最高上漲幅度為16.8%。
“2020版重疾表”編制了2020版定義規范下的粵港澳大灣區病種合計經驗發生率專屬參考表,符合大灣區人民的身體健康狀況,為更好地服務大灣區消費者做出貢獻,助力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需要。
大灣區6種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男女表差別
大灣區28種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男女表差別
大灣區6種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男女表變動幅度
大灣區28種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男女表變動幅度
1.4.3 “特定疾病經驗發生率表”支持健康險產品創新,“兩種老年人代表性病種發生率參考表”促進老年人專屬保險產品的創新和供給
“2020版重疾表”調整了2020版定義下的“惡性腫瘤——重度經驗發生率”,主要變化為:1)0-50歲男女性群體變化不大;2)55歲-100歲男性群體上調幅度要顯著高于女性群體,其中男性最大上漲幅度為11.7%,女性最大上漲幅度為3.5%;3)100歲以后男性群體重度惡性腫瘤發生率有所下調。
“2020版重疾表”新增2020版定義規范下的較重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腦中風后遺癥特定疾病經驗發生率表,結合之前增加的惡性腫瘤——重度經驗發生率表整體可以為保險公司健康保險產品創新提供數據支持;“新增2020版定義”規范下的兩種老年人代表性病種發生率參考表,開創了專門針對老年重疾經驗發生率研究分析的先河,對老年人專屬保險產品的創新和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惡性腫瘤——重度(2020版)男女表變動幅度
較重急性心肌梗死(2020版)經驗發生率表
嚴重腦中風后遺癥(2020版)經驗發生率表
嚴重阿爾茨海默病及嚴重原發性帕金森病(2020版)經驗發生率參
1.4.4 影響:規范重疾險產品,促進合理定價,帶動開門紅業績
本次“新規范”和“2020版重疾表”一同發布,對規范重疾險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新規范”從重疾險的分類優化角度出發,一方面進行科學分級,促進賠付標準更加科學合理;另一方面,對目前市場較為普遍的輕癥疾病制定明確的行業標準,規范市場行為。短期有助于推動現有重疾產品的銷售,長期有助于從政策層面規范重疾產品的開發,遏制行業內同質化的惡性競爭,促進各險企實施差異化重疾產品設計的發展路徑。
“2020版重疾表”的經驗發生率在曲線形態和發生率水平上較征求意見稿發生了一定變化,上調了高齡群體重疾發生率水平,大灣區專屬疾病發生率水平亦有所上調,將會影響未來新產品的風險發生率。本次修訂特別對風險邊際進行了科學優化,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對于主流重疾險產品的價格,如果在相同保障責任的前提條件下,重疾險產品價格會略有下降,對于定期重疾險產品的價格,部分年齡段的價格會有明顯下降。總體上看,重疾表修訂使重疾險產品價格更加科學合理,但仍需考慮利率、費用率、風險發生率等其他因素的綜合影響。
隨著“新規范”以及“2020版重疾表”的出臺,又恰逢險企開門紅這個關鍵時點,險企在產品過渡期若及時把握沖銷舊重疾產品機會,將有利帶動開門紅業績。隨著各險企調整并推出新版重疾產品,保險公司“讓利”,有望激活市場活力,新款重疾產品存在一定降價空間,長期有助于行業健康發展。
2.估值與投資建議
近段保險股受螞蟻上市暫停而有所影響,但我們認為隨著海外大選事件基本落地,有望提升市場風偏,看好保險股上行趨勢。從目前測算的數據,與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約3.21%的水平以及中國長期穩健的經濟基本面相比,當前股價反映的無風險利率預期悲觀,監管層持續推進市場改革,高分紅低估值的保險股配置價值凸顯,繼續看好估值修復。歷史數據顯示金融地產等行業的利潤增速與銀行貸款利率保持高度的正相關性,意味著隨著利率進入上行周期,這些周期行業的盈利有望改善。同時,還需密切關注海外地區的疫情發展及中美關系走向。
個股角度,重點推薦關注新華保險(公司新管理層發揮新華優勢,推動公司“二次騰飛”,連續高速增長且超越太平集團居第5位,產品策略聚焦健康+保障+年金產品,主打健康無憂宜家版,推出頤養金生終身年金險產品,2020年以來保費銷售超預期,NBV margin下行承壓有望改善,目前估值仍較低,上行空間較大);推薦關注中國太保(全面推進轉型2.0,聚焦價值、聚焦隊伍、聚焦賦能,隊伍方面致力于做大核心人力,科技賦能協同加速,打造“保險+科技+健康+養老”生態閉環;中期新單階段性承壓,堅定推進改革轉型,高位穩定分紅具有長期吸引力);相關公司中國人壽(公司穩步推進“鼎新工程”,截至9月保費收入累計同比增速達9.37%,高基數下仍取得較高增長。NBV增速延續強勁領跑態勢,努力達成2020年公司業務發展指標指引,投資體系改革紅利有望持續釋放,自有流通市值小+彈性品種);相關公司中國平安(在業務節奏、產品策略、銷售隊伍及總部架構方面均做出了改革調整,隊伍方面以提高新業務價值為導向;壽險及健康險營運利潤增速放緩,壽險數字化改革或經短痛而利長遠,以產品、渠道、數據化為核心的轉型成果,預計將在2021年逐步釋放,為疫情后業務發展積蓄新動能,預計2021年開門紅階段NBV有望實現中高速增長)
保險板塊估值圖(上為A股,下為H股)
3.風險提示
中美摩擦加劇風險;美國大選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宏觀經濟下行風險;過快 IPO對股市流動性沖擊風險;開門紅不及預期風險;利率觸頂而快速下行風險;股市系統性下跌風險;監管趨嚴風險;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風險。
研究員承諾
本人具有中國證券業協會授予的證券投資咨詢執業資格或相當的專業勝任能力,在執業過程中恪守獨立誠信、勤勉盡職、謹慎客觀、公平公正的原則,獨立、客觀地出具本報告。本報告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觀點,不曾因,不因,也將不會因本報告中的具體推薦意見或觀點而直接或間接接收到任何形式的報酬。
長城證券投資評級說明
公司評級:
強烈推薦——預期未來6個月內股價相對行業指數漲幅15%以上;
推薦——預期未來6個月內股價相對行業指數漲幅介于5%~15%之間;
中性——預期未來6個月內股價相對行業指數漲幅介于-5%~5%之間;
回避——預期未來6個月內股價相對行業指數跌幅5%以上。
行業評級:
推薦——預期未來6個月內行業整體表現戰勝市場;
中性——預期未來6個月內行業整體表現與市場同步;
回避——預期未來6個月內行業整體表現弱于市場。
長城證券研究所非銀金融團隊
非銀金融分析師:劉文強
手機:18221736476
電話:021-31829700
郵箱:liuwq@cgws.com
聯系人:張文珺
手機:13922802170
特別聲明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證券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已于2017年7月1日 起正式實施。因本研究報告涉及股票相關內容,僅面向長城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及風險承受能力為穩健型、積極型、激進型的普通投資者。若您并非上述類型的投資者,請取消閱讀,請勿收藏、接收或使用本研究報告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訪問權限的設置,若給您造成不便,煩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與配合。
免責聲明
長城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城證券)具備中國證監會批準的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資格。
本報告由長城證券向專業投資者客戶及風險承受能力為穩健型、積極型、激進型的普通投資者客戶(以下統稱客戶)提供,除非另有說明,所有本報告的版權屬于長城證券。未經長城證券事先書面授權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和發布,亦不得作為訴訟、仲裁、傳媒及任何單位或個人引用的證明或依據,不得用于未經允許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發,需注明出處為長城證券研究所,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本報告是基于本公司認為可靠的已公開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證信息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本報告所載的資料、工具、意見及推測只提供給客戶作參考之用,并非作為或被視為出售或購買證券或其他投資標的的邀請或向他人作出邀請。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長城證券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可參與、投資或持有本報告涉及的證券或進行證券交易,或向本報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爭取提供包括投資銀行業務在內的服務或業務支持。長城證券可能與本報告涉及的公司之間存在業務關系,并無需事先或在獲得業務關系后通知客戶。
長城證券版權所有并保留一切權利。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