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中概股回歸潮!打新股能賺多少?哪些券商最受益?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莉 章子林
近期,京東、網易回歸港股上市的傳聞不斷發酵。在券商人士看來,隨著外部環境變化,未來有望迎來新一波中概股回歸潮,不少機構投行及海外市場業務部門均在大力布局,“中概股回歸將是下半年投行的重頭戲”。具備項目資源優勢和承接實力的頭部券商有望奪得中概股項目的資格,而同時部分互聯網券商也能借特色業務優勢分享市場盛宴。
中概股回歸潮涌動
券商迎來業務布局窗口期
近期,隨著京東、網易這類熱門中概股回歸的預期落地,中概股回歸潮成為券商圈的熱點話題。
某龍頭券商相關人士指出,早在阿里巴巴完成港股上市后,公司就認為中概股回歸會為券商帶來一定的業績增量。“隨著瑞幸事件發酵和美國監管環境趨嚴,中概股回歸或將形成風潮,券商也有望進一步受益。但對券商業務的具體影響需分情況而論,承接中概股能力更強的中資券商會首先受益。”
實際上,中概股回歸上市正成為券商投行的重點跟進項目。不少券商人士指出,瑞幸事件后續影響不斷,很多海外上市企業出于估值和融資考慮,已經在籌劃回歸中國市場或二次上市的事項。
深圳某中型券商國際業務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最近很多海外上市企業都在談私有化事項,我們最忙時一周會接到三單這樣的項目洽談,可以預計中概股回歸潮很快就會來。現在圍繞即將回來的中概股項目,很多機構都在爭取能夠拿到承銷資格。我們預計,下半年中概股私有化或二次上市將重新成為重頭戲。”
在業內人士看來,海外對中概股監管趨嚴已經成為趨勢,中概股頻頻遭遇做空,融資難度也會加大,加上國內資本市場改革進程加快,海外上市企業重新回到中國市場窗口期已打開。
據聯儲證券董事兼首席經濟學家李全分析,中概股回歸背景很復雜,不僅是金融市場波動的原因,因此,對中概股回歸也不能單純從金融市場吸納能力的角度來討論。但就券商業務發展角度來看,中概股回歸是一個重要窗口,嗅覺靈敏的券商應該在A股發行注冊制、退市制度常態化背景下,已經著手遴選優質客戶。
“近年來,我們一直比較關注國際化業務,相關業務條線在著力研究政策和市場格局變化,同時,積極與戰略客戶合作,以期在這一輪波動中發掘市場機遇。”李全說。
上述券商國際業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中概股回歸模式有很多種,如借殼上市、退市重新上市或者CDR方式上市,這幾類業務的內容差距比較大,具備一定項目承做能力和業務牌照的頭部券商反而更有優勢。即便是中概股選擇在港股上市,很多頭部中資券商也在香港設立了分支機構,和香港本土券商相比,具備足夠競爭力,能充分享受到中概股回歸紅利。”
爭取“準上市項目”
頭部券商或率先受益
在中概股回歸潮重現預期下,各家機構競爭也日益激烈。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海外上市的知名企業選擇哪類券商承接做發行承銷、做拆解框架、私有化以及再上市的服務,就意味著哪些券商將提前分享到回歸的市場盛宴。
“很多中概股公司體量較大,也有估值優勢,單個中概股重新上市項目,對于券商投行部門而言,都是非常大的單子,同時,券商的經紀部門、股權質押、資產證券化(ABS)、供應鏈等業務量都會同步增加。所以,競爭非常激烈,不僅是拼價格,更是拼服務、拼資源。”某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安信證券香港子公司戰略產品部主管朱江認為,類似京東、網易等大型中概股回歸,目前均通過港股實現二次上市,而這些超過百億資金的項目,多數主要還是頭部券商或國際投行機構承接,中小券商機會并不多。
“不同券商承接這類業務的模式也不同,有些頭部券商選擇采取財務顧問模式,而我們則主要承接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私有化或二次上市業務,不僅有常規的承銷保薦,還會通過自有資金進行跟投,成為這些項目上市的股東,需要長期投資,選擇項目的標準和服務方式不一樣。”朱江表示。
在朱江看來,目前能夠回歸的中概股企業,符合標準的優質項目僅有二三十家,多數海外上市的企業資質層次不齊,這也意味著很多券商需要圍繞資源較少的項目進行激烈競爭,關鍵看機構的承接能力。
李全表示,中概股回歸是券商業務的大機會,一方面,從國際經濟秩序角度而言,這個趨勢是擬國際化的,有些資本市場的非市場化壁壘升高是主因。“另一方面,我們不能被動應付,必須積極應對。本土券商應積極研究市場變化和應對策略,也應擇機進行業務布局,希望能在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企業中進行戰略合作,為有可能出現的市場機遇做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在承接中概股回歸業務之際,不少中資互聯網券商也將有望通過特色化優勢分享市場盛宴。
富途證券金融及企業服務總裁鄔必偉介紹,目前業務主要是C端和B端兩部分。“C端方面,通過覆蓋經紀業務客戶群,使之成為中概股回歸港股上市分銷的一個主力。B端方面,前期和有國際業務的客戶已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當他們回歸港股市場時,我們也自然能夠提供相關ESOP服務。”
“在IPO分銷服務方面,我們的經紀業務基礎深厚,沉淀了較大基礎量的投資者群體,在很多新股認購完成的業績突出,服務業務覆蓋了眾多優質企業及員工,有著提前獲取優質客戶群、反哺經紀業務的戰略意義。這也成為公司爭取到中概股回歸后分銷業務的特有優勢。”鄔必偉表示。
上述券商人士認為,隨著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外資券商數量日益增多,各家機構同臺競技,未來圍繞中概股回歸業務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券商的服務專業度以及平臺的實力將成為決定競爭力高低的關鍵因素。
拼單“打新”存隱憂
自阿里去年高調回歸港股以來,中概股再次迎來了又一輪回歸潮。近日,關于京東、網易等中概股回歸港股的消息開始刷屏。不過,市場也出現一些異樣的苗頭。據記者了解,個別機構推出所謂“網易香港IPO專項基金”,并打出“100萬港幣起投”“鎖定超2億”“僅剩三個工作日截止”的宣傳語,部分營銷人員甚至在朋友圈發布海報進行宣傳。
另有私募機構相關人士透露,近期由于京東、網易等中概股公司回港上市的消息頻出,很多資質難以辨別的募資或資管機構開始活躍起來,聲稱能夠拿到這類優質中概股項目的資源、參與“打新”,并在市場上募資,有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匆忙買入。
有投資者提供的營銷信息顯示,若參與所謂中概股打新基金,年傭金3%,承諾無論打新基金是否100%獲配,投資人均能享受10%左右的收益。加上打新門檻降低,僅用少量資金就能參與優質中概股港股上市打新的項目,這樣的收益頗有吸引力。
“近期一些同行確實在朋友圈推港股打新產品,100萬港元起投、500萬港元起投的都有。”江蘇一位資深理財顧問對記者表示,都是不知名的小型機構或產品管控相對較弱的飛單平臺,“我不清楚該類產品的運行機制,但通常來講都會嵌套了多層架構,可能造成多重收費等問題。”
一家中型券商產品部人士認為,這類資管機構的營銷口號可能存在誤導甚至陷阱,“如號稱能夠拿到京東或網易港股上市的份額,但很可能這類機構根本沒有資格拿到,畢竟這些份額都需要找大型投行去配,而這競爭非常激烈。”另一方面,這類機構募集的資金缺乏第三方監管,資金用途無法監控,投資者需要提高警惕。
上述私募人士也指出,這種募資打新行為類似“拼單”,表面上看,降低投資者門檻、參與中概股打新,但實際上存在不少風險。“一方面,這類機構可能本身并沒有香港市場資管牌照,自身也要通過借助通道參與打新,其中嵌套了幾層架構、疊加費用和傭金后,都會轉嫁給投資者,實際投資成本較高;另一方面,這類機構募集的資金,真實的投資情況并不清楚,投資者的資金反而被變相吸入成為資金池。”
在該私募人士看來,這類營銷往往存在投資陷阱,比如設定的費率為3%,但實際上真正參與打新的周期最多為一個月,項目結束后再退款,意味著這一費率水平實質為月傭金,而年傭金則高達30%以上,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十倍。“投資者付出的打新成本較高,但基金最后未必能夠贏得如此高的收益,最終投資項目還是會虧損,而且,投資者維權難度也非常大。”
上述理財師表示,香港的金融監管環境相對更加寬松,如果投資者是香港賬戶付款,則涉及的合規問題相對更少,但仍需要關注產品發行機構是否持有香港9號牌。
今年以來港股打新回報可觀
“拼單”事件也從側面反映了港股打新對投資者的巨大吸引力。德勤統計報告顯示,一季度,95%的新股IPO獲得超額認購,其中,49%的新股獲得20倍以上的超額認購。
近年來,港股打新因支持融資認購、中簽率高等諸多優勢逐漸走俏,港股打新的回報可觀。富途證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5日,今年以來港股新股上市首日實現正收益的概率為54.1%,如果以5萬港幣為打新本金,每只新股均中一手,累計一手賣出收益可達3.37萬港元,整體回報率遠高于A股打新。
以阿里巴巴為例,其港股上市公開發售期間認購人數超過21.5萬,首日漲幅達6.88%,當日成交額突破100億港元,按發行價176港元計算,目前累計最高漲幅近30%。
“根據市場消息,6月新股市場也會非常熱鬧,市場資金也很緊張,富途目前為6月份的新股預留了200億的融資額度。”富途證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不過,一家中型券商人士表示,中概股回港打新的收益要綜合來看,不僅要看其業績表現,過往股價也是一個重要參考。
上述理財師也提醒,投資者不能因為迷信巨頭而忽視了破發風險,畢竟有美股的價格錨定在那里,回歸的中概股在港股能否受到爆炒也存在一些未知數。 此外,有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要想參與這類中概股的打新一定要去正規的持牌金融機構,切不可盲目參與所謂打新中概股的“基金”。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王帥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