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奇霖、鐘林楠
這一波,國債期貨大跌,最關鍵的就是高頻數據顯示基本面在大幅改善、央行貨幣政策再定價。
昨日,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飆升,一度到了2.85%的位置,但到了2.85%后,又見頂回落,最終收在2.8%以下。
這說明已經有投資者開始認為2.8%以上的10年國債有投資價值了,基本面、央行貨幣政策再定價等利空都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消化。
但實際這個位置是不是安全呢?
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每一輪漲跌其實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在利好的刺激下,市場情緒亢奮,資產價格上漲,充分反映利好。
當市場對利好刺激的定價差不多了,那么資產價格就會步入震蕩波動的區間,如果價格要進一步上漲,那就需要新的信息出現,再刺激市場一把。
否則,在震蕩之后,大家就會開始反思,是不是交易機會已經結束,樂觀情緒太過了?
因為如果在上漲周期內,價格遲遲未突破,這其實就是一個上攻勢能乏力的體現。投資者會開始給利空更高的權重,或者主動尋找利空,資產價格可能會從此步入跌勢。
如果是從大跌開始,轉為上漲的過程,大體流程和上面所述是差不多的。
這一波,國債期貨大跌,最關鍵的就是高頻數據顯示基本面在大幅改善、央行貨幣政策再定價。
如果未來幾天,資金利率能夠穩定,不再上行,那么市場對后者的定價就已經到位了,這一因素就不會成為利率繼續上行的推動力。
最關鍵的是基本面。糾結的點在于,市場既然已經反映了基本面改善的預期,那5月經濟數據出來是不是就應該買?走利空出盡的邏輯?
可能要分兩種情況看。
1)如果正好6月的高頻數據顯示,經濟改善的勢頭大幅縮減,那方向一致,買是沒問題的。
2)如果6月高頻數據繼續改善,這時就不應該買,因為利空出盡是個偽命題,這個利空過后,還有新的利空。
當然,對市場的分析,不能只看造成之前大跌的因素有沒有發生改變,還應該看有沒有潛在的增量信息。
比如,現在聚焦比較多的,外部環境(美股估值修復過高、中美關系、疫情二次復發),還有通脹。
如果這些利好利空因素交織,那就比較難辦了。
我們提出一個觀察方法,可以用接下來的市場走勢做個驗證。就是如果利空因素是之前已經存在,那它對市場定價的影響是在不斷衰減的,而新出現的利好對市場定價的影響是在上升的。
這個過程,是一個市場定價的主要矛盾不斷變化的過程。
將這個邏輯運用到實際,可以這樣看:
已經出現的利空很明顯是:央行態度的變化、基本面轉好。
這兩個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體現在現在的市場價格里了,他們對市場的影響已經大幅減弱。要在現在這個點位,繼續推動利率上行,需要基本面繼續大幅改善,或央行的鷹派成色比市場預期的更重。
基本面的改善,需要去跟蹤高頻數據,看看這一輪經濟的反彈是否已經結束。這個比較難。在這里很難說清楚,我們后面再找機會專門談這個問題。
因為高頻數據會波動,數據有可能是這周下滑,但下周大幅改善,總體是改善。如果只看這周的數據,那很容易會得出反彈趨勢已經結束的錯誤結論。
但鷹派成色相對確定,很可能不會再超過市場預期了。
杠桿投機盤已經大幅縮減,匯率貶值的壓力也已經減弱,曾經作為社融擴張的主要貢獻者——債券融資,在5月債券調整的背景下大幅縮減,繼續加重鷹派成色,會影響信用擴張的大局。
等央行將現在的資金價格拉回至政策利率附近(這一點市場已經有所預期),貨幣政策再定價就基本結束了。
所以,現在最關鍵的就是基本面的問題,看之前我們在《債券大跌為哪般》中所提出的基本面上攻乏力的預期能不能兌現,何時兌現。
第二個,我們可以分解長端利率,分解成短端利率+期限利差。
短端利率用DR007或者7天逆回購的政策利率表示,這個利率比疫情前已經下降至少30BP,這一點應該要體現在長端利率的定價里。
按疫情前3.0%的位置看,現在下降30BP,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到2.7%應該是合理的。
但還要看期限利差。期限利差現在已經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基本面改善預期。
以2.7%為基準,后面有兩種走法。一是基本面改善迎來終結,期限利差被壓縮,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下到2.7%以下,至于到什么程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肯定不可能回歸2.5%的水平。
因為經濟最差最悲觀的時候才2.5%,現在這個經濟情況,怎么差,市場的預期都肯定要比那會好。
二是基本面繼續改善,期限利差在現有基礎上繼續走闊,那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將沿著2.7%向上,但也很難回到疫情發生前的位置,最高也就到3%。
所以,債市的收益率后面將會在上有頂,下有底的區間震蕩,頂很明顯,3%是非常難突破的金頂。
底很難判斷,可能2.6%,也可能2.7%。我們在《債券大跌為哪般》里傾向2.7%,利率如果下到2.7%以下,投資者可能就要注意止盈退場了。
現在2.8%的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賠率和勝率肯定要比5月高一些,因為風險已經得到了釋放。
但仍然存在不確定性,一是經濟改善趨勢何時變緩,二是市場情緒何時能夠真正穩定。
這個點位,如果投資者對浮虧的忍受度高,風險偏好高,可以開始做一點左側,越跌越買。
但如果對浮虧比較敏感,那建議還是等一等,等市場穩態確定,尋找新的定價錨時,再買入。
(本文作者介紹: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緣成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