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藥業299億不翼而飛 “會計差錯”背鍋冤不冤

康美藥業299億不翼而飛 “會計差錯”背鍋冤不冤
2019年05月06日 03:40 新京報

  新京報漫畫/陳冬

  熱點聚焦

  “會計差錯”及更正早已成為上市公司慣用伎倆,在“會計差錯”的背后,往往存在財務造假的可能。

  4月29日晚,康美藥業在發布2018年年報的同時,還公布了一份《關于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修正了2017年年報中的部分數據錯誤,導致康美藥業299.44億元貨幣資金“不翼而飛”,涉事資金如果以百元人民幣折算,相當于300噸左右的重量。

  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更正公告,康美藥業在采購付款、工程款支付以及確認業務款項時的會計處理存在錯誤,且在核算賬戶資金時存在錯誤。經過更正后,康美藥業2017年貨幣資金從341.51億元變更為42.07億元,差錯更正累計影響金額達299.44億元;存貨從157.00億元暴增至352.46億元,差錯更正累計影響金額達195.46億元;基本每股收益從0.78元降至0.39元。這說明,在2017年度,康美藥業不僅存在虛增300億元貨幣資金的問題,還存在虛增利潤的問題。

  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2018年12月28日,康美藥業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康美藥業財務數據被質疑最多之處就是“大存大貸”問題。所謂“大存大貸”,是指企業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都非常高。這顯然不符合商業邏輯,因為企業需要為此支付高額的財務費用,而賬上卻保留大量“閑置”現金。康美藥業2018年半年報顯示,其貨幣資金余額為399億元,同時有息負債高達347億元,在凈資產中的占比分別高達119%和104%,呈現“雙高”特征。

  “會計差錯”及更正早已成為上市公司慣用伎倆,每年都會有很多A股上市公司披露類似公告,對前期財務數據進行追溯調整。在“會計差錯”的背后,往往存在財務造假的可能,最典型的案例是上海物貿。2008年至2011年間,上海物貿通過“連續造假”的方式,累計虛增利潤2.66億元,并將這4年隱瞞的所有虧損集中體現在2012年年報中,導致上海物貿出現“連續5年財務造假”的狀況。但如果上海物貿在2008年至2011年期間客觀真實地披露年報,該上市公司將因“連續四年虧損”而被強制退市。靠造假,上海物貿成功規避了退市風險。

  康美藥業的299.44億元貨幣資金“不翼而飛”,到底是屬于偶然的“會計差錯”,還是屬于必然的財務造假?這還需要看證監會立案調查的結果出來后才能認定。長久以來,上市公司出現的“會計差錯”大多是在上市公司披露更正公告后,由滬深交易所譴責一下了事。近年來,不但上市公司涉及“會計差錯”的事件越來越多,涉及金額也越來越大,監管部門也在逐漸加大重視程度。

  客觀上,上市公司頻繁出現“會計差錯”,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不重視定期報告披露內容真實性的表現;另一方面,也與違法違規成本太低、監管部門對事中監管力度不夠有關,導致很多上市公司堂而皇之地將“會計差錯”當成了信息披露造假的“護身符”。

  康美藥業2017年年報虛增貨幣資金和利潤,且金額巨大,已經涉嫌構成重大信息披露違法。根據《關于修改〈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的決定》,上交所應對該上市公司作出暫停上市或終止上市的處罰。

  會計差錯到底是因工作人員素質、能力或是認知偏差造成的,還是由主觀存在造假意圖導致的,目前并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筆者建議,對于財務數據增減幅度超過20%的會計差錯,除了應該對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人員予以處罰外,作為中介的會計和審計人員同樣也應承擔相應責任。此外,對上市公司及董事長也需嚴厲問責。如果涉嫌嚴重財務造假的情形,建議啟動強制退市程序。此外,因會計差錯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的,上市公司還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曹中銘(財經評論人)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6-11 元利科技 603217 54.96
  • 06-11 松煬資源 603863 9.95
  • 06-04 卓勝微 300782 --
  • 06-04 國茂股份 603915 --
  • 06-03 紅塔證券 601236 --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