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先立后破,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政治局會議傳遞五大積極信號

任澤平:先立后破,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政治局會議傳遞五大積極信號
2023年12月10日 00:00 財經頭條

專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2024年經濟工作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任澤平

文:任澤平團隊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4年經濟工作。

會議強調“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經濟目標“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傳遞五大積極信號:

第一,總基調,“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在發展中化債、改革。

第二,政策取向,“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財政發力是明年重點,但也提到“適度”。

第三,擴內需,“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第四,防風險,“要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第五,產業升級,“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1  定調2024年:先立后破,加大宏觀調控力度

會議提出,“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表明2024年以財政擴張、貨幣寬松、優化房地產調控、活躍資本市場等為代表的政策力度有望加碼。

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

與“先立后破”對應的是“先破后立”、“邊破邊立”。現在確定的先立后破,是非常好的一個提法,因為先破后立、邊破邊立的代價比較大,過程比較陣痛。

先立后破,一是總量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還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速,要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如果發展停滯了,不僅老的問題解決不了,新的問題還會暴露出來,所以“全力拼經濟”;二是結構上,傳統行業不能一破了之,新舊動能轉換有個過程,循序漸進,同時用先進技術提升傳統行業。

“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意味著政策將推動2024年經濟增長力爭好于今年。2023年1-3季度GDP實際同比5.2%,兩年復合增速4.1%2024年經濟目標可能在5%左右,平穩恢復到潛在增速水平,可以起到提振信心、改善社會預期的作用。

“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提出了2024年的三大重點工作方向。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取得積極成效。但也面臨一些挑戰,總需求仍然不足,房地產市場仍低迷,外需下滑拖累出口,民營經濟信心有待提振。2024年將在提振民營經濟信心、促進房地產軟著陸、改善外部經貿關系擴大出口等方向發力。

“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意味著財政、貨幣、房地產、資本市場等方面的政策要加強配合,形成合力

展望2024年,有四點值得期待,一是出口從低迷轉向溫和回暖,主因美國庫存周期見底和外需恢復。二是基建將成為托底經濟的重要抓手,主因財政加碼地方政府化債,為形成實物工作量創造條件。三是房地產投資迎來新動能,“三大工程”建設接力,扭轉房地產投資疲軟局面。四是政策轉向全面友好寬松。

我們自2022年以來倡導“全力拼經濟”,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如果采取實質有力的措施,全力拼經濟,一定能提振各方信心,步入繁榮復蘇通道。

2  政策取向: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

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

“要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10月增發1萬億國債,增加財政可支配資金,拉開新一輪財政積極擴大內需的序幕。增發主要用于災后重建、防災建設等,增發后2023年全國財政赤字由38800億元提升至48800億元,全年赤字率提高至3.8%左右;10月底人大常委通過決定提前下達明年專項債額度;稅費優惠落到實處,前10月我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6萬億元;12月4日,財政部和應急管理部下達48.46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基金,確保民眾安全溫暖過冬。

未來財政政策可繼續在消費、投資、就業及化債方面加力,但仍注意適度。如推行減稅政策,提高個人和企業可支配收入;鼓勵居民消費;繼續加大基建投資,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加大政府采購力度,購買本地產品及服務;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促進科研成果落地;擴大社會保障支出,提升社會穩定性;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通過一攬子化債方案來防風險。

當前地方隱形債務多、中小機構風險大。中長期來看,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債務體制改革、政績考核機制改革和金融監管改革,厘清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關系,推動土地財政轉型。參考近期發布的報告《是時候化解地方債務了》。

貨幣政策方面,配合財政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以應對MLF到期、政府債發行、年初信貸開門紅、跨年取現等造成的流動性波動。

未來貨幣政策工具箱有:1)降準降息、MLF續作、加大公開逆回購操作,釋放流動性緩解資金面緊張,降低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利息成本;2)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重要作用,推動企業融資和個人信貸成本下降;3)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4)應急流動性金融工具,幫助地方緩釋債務風險。5)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重點發力基建項目。6)投放PSL用于城中村、保障房、平急兩用“三大工程”。

3  擴大內需: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現階段國內消費仍處于溫和復蘇狀態,應持續擴大內需。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6%,較上月提升2.1個百分點,主因去年低基數;兩年復合3.5%,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環比增加0.07%,弱于季節性;消費者信心指數仍在低位。9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7.2,較上月增加0.7,但與之前的110多仍有較大差距。

《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到,2023年將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預計減稅5200億元;7月發改委發布的《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文件中提到要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隨后各地方政府紛紛跟進,出臺一系列措施,包括促進汽車和電子產品消費,推動汽車限購等政策調整,加快推進汽車報廢更新,鼓勵汽車金融創新,支持電子產品更新換代,促進5G手機、智能手表消費等。

當前可考慮推出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引領的大規模基建計劃,擴大內需,提振經濟。由特別國債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地方配套以土地作為抵押融資。在內外需收縮背景下,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總需求是當務之急。大規模新基建投資短期有助于擴內需、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于打造中國經濟新產業、新引擎。

擴大內需的措施還可考慮:對低收入家庭和養老育兒負擔重家庭定向發放消費券,提高人們的購買力,刺激零售和服務業;提供稅收減免、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降低居民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稅率,減輕居民稅負,提高可支配收入;降低企業社會保險費率,鼓勵企業增加招聘和提高員工工資水平;提高社會救助標準,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社會救助力度,提高社保、醫療等方面的補貼標準,確保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增加居民消費信心。

我們自2019年以來倡導“新基建、新能源”,短期有助于擴大內需、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于打造中國經濟新產業、新引擎。

4  產業升級: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政治局會議提到,“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今年5月,習總書記在中央財委第一次會議中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內涵進行了深度概括,即“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數字化和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中國產業實現了巨大的生產效率提升,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10月中國工業企業的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為85.02元,比2015年下降了1元左右。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投入大量資源,提高了研發能力。2022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54%,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的數字經濟和互聯網產業鏈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1.5%。互聯網、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鏈迅速崛起,為整個產業鏈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創新驅動的發展使中國產業鏈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性。同時,數字技術的應用促使了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推動了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

推動產業綠色化有助于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2021年,中國經濟綠色發展指數為70.12,較“十三五”初期提高了32.2%。加大對清潔能源的投資,推動低碳技術的應用,有利于長期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

提升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平對于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提高經濟整體抗風險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應通過多方面措施努力達成這一目標,包括多元化供應鏈來源、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強化法規和政策支持、制定應急響應計劃、加強人才儲備和培養等。

5  防化風險:優化房地產調控,一攬子地方化債

會議提出,“要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有三招可救當前地產,非常之時,需要非常之策。房地產是第一大支柱產業,房地產穩,則經濟穩,就業穩,金融穩。

可考慮組建住房銀行,收購開發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庫存,用于租賃房保障房。開發商拿到資金限定必須進行保交樓,這樣可以防止爛尾。房企回款有多余資金,可以用于拿地,土地財政就會恢復,地方債務壓力就能緩解。收購的庫存商品房和土地用于租賃房保障房,有助于改善民生,實現租購并舉和新模式。

當前是全面取消限購的良機,回歸市場化。現在市場低迷,是取消限購的良機,發達國家對國內居民都沒有限購措施,都是通過價格和稅收調節,而不是人為的行政手段,違背市場經濟。一二線市場如果活躍起來,可以通過多貢獻土地財政、稅費拉動經濟增長。在當前行業持續低迷背景下,取消限購短期內不會引起市場迅速過熱;中長期可考慮在市場企穩后,通過征收房地產稅等稅收機制調控市場,同時能為地方財政增加穩定稅收來源,通過人地掛鉤實現供求平衡,一舉兩得。

大幅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包括居民和房企,貨幣政策部門通過定向降準等支持銀行降低負債成本。現在實際利率太高,就業和收入壓力大,應該大幅降低存量利率,之前降低了首套,社會反響很好,二套的也應該降低,這是善政。

加快“三大工程”建設,支撐房地產投資。“三大工程”,即建設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租購并舉”等構建新發展模式。

我們提出了行業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如果采取長短相結合措施,有望促進房地產軟著陸,避免硬著陸,為中國經濟復蘇和就業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系的,請于上述內容發布后的30天內進行。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開戶!智能定投、條件單、個股雷達……送給你>>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房地產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2-15 國際復材 301526 --
  • 12-13 宏盛華源 601096 --
  • 12-12 西磁科技 836961 8.09
  • 12-12 興欣新材 001358 --
  • 12-11 安邦護衛 603373 19.1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