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持續鼓勵支持創新藥物研發,為創新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長土壤,行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據《醫藥工業“十四五”期間產業升級突出進展和產業技術未來發展重點領域》報告,“十四五”以來,我國國產創新藥“量”“質”齊升,共有113個國產創新藥獲批上市,是“十三五”期間獲批新藥數量的2.8倍,市場規模達1000億元。
隨著創新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產創新藥開始走出國門,日趨多樣化的“出海”模式,給企業走向國際化提供了更多路徑。與此同時,在國內市場方面,創新藥企也在積極尋求機會,并購整合,踏浪前行。
政策密集落地
從“制藥大國”邁向“制藥強國”,支持創新藥發展勢在必行。今年以來政策持續落地,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為行業發展護航。
從頂層設計來看,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創新藥,指出加快創新藥等產業發展。7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要全鏈條強化政策保障”“合力助推創新藥突破發展”“夯實我國創新藥發展根基”等表述為行業發展注入信心。
從審評環節來看,7月份,國家藥監局制定并對外發布《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試點工作方案》,其中提出,探索建立全面提升藥物臨床試驗質量和效率的工作制度和機制,實現30個工作日內完成創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審評審批,縮短藥物臨床試驗啟動用時。
從支付環節來看,創新藥通過談判方式進入國家醫保目錄。根據國家醫保局公布的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結果,新增91種藥品,其中90種是5年內新上市藥品,38種是“全球新”創新藥。整體來看,已累計有149種創新藥被納入醫保目錄。
從資金環節來看,北京、廣州等地出臺政策,旨在真金白銀支持創新藥發展。例如,2024年,規模為200億元的北京市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成立,旨在為生命科學創新提供金融活水;《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辦法》提出,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師、戰略科學家領銜的具備顛覆性技術創新突破、應用前景明確廣闊的若干生物醫藥頂尖項目,最高支持額度50億元。
對于如何更好地支持創新藥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創新藥的發展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構建一個健全且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至關重要。未來,促進創新藥發展需要政策制定者兼顧市場需求與產業經濟雙重考量。
詹啟敏認為,要持續探索前沿科技,科研人員需聚焦原研創新,深入探究靶向藥物、免疫治療藥物等新型療法的根本作用機理,為藥物研發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確保科研成果能夠及時、有效地轉化為臨床應用。此外,應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創新藥的研發過程,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讓社會資本在推動創新藥發展中獲得應有的回報,形成良性循環。
“出海”勢頭強勁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質量本土創新藥不斷涌現,國際市場成為了眾多創新藥企的“星辰大海”。
“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海外總收入占比已超60%。”百濟神州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說,“目前,公司已經建立起創新的全球運營模式,包括差異化科研能力、臨床開發布局、自主生產能力等。”
北京康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重視國際化布局,依托多年在創新藥領域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與國內外多家專業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在創新藥研發方面持續強化“自主化+社會化+國際化”三位一體的研發模式。
創新藥“出海”熱度不減,“出海”形式也更加多元,除了產品直接“出海”、License-out(對外授權)模式,NewCo(New Company)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醫藥企業追捧。其中,NewCo模式是將藥企的某些管線剝離出來成立新的獨立公司,以實現產品國際化。這種模式的興起反映了中國生物制藥行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國際風險投資公司對中國創新藥研發水平的認可。
今年以來,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康諾亞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嘉和生物藥業(開曼)控股有限公司等利用NewCo實現了產品“出海”。以恒瑞醫藥為例,公司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LP-1類創新藥許可給美國Kailera公司,作為對外許可交易對價一部分,恒瑞醫藥獲得美國Kailera公司19.9%的股權,并獲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最高累計可達60億美元。
“這種模式不僅為國內藥企提供了資金和風險分散的機會,也有助于促進創新藥‘出海’國際化團隊搭建,同時也為海外基金的市場退出提供了新途徑。”頭豹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頭豹研究院)醫療行業分析師呂佳睿對記者說。不過,NewCo模式并非適用于所有企業,其成功取決于項目質量、團隊能力、市場洞察力以及風險控制等多方面因素。
在創新藥“出海”火熱的情況下,企業更需要多一份冷靜,對相關挑戰做好充分認知。“比如法規差異化、臨床試驗規范化、品質控制等。”呂佳睿提示說。
并購持續升溫
創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需要大體量的資金支撐。融資低谷、企業估值大幅縮水,加速了國內創新藥企的并購步伐。
北京康蒂尼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張嶺向記者表示,融資能力直接影響到創新藥企的研發進展。隨著融資形勢的變化,一些創新藥企的研發團隊仍然具有優勢,研發管線依然存在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考慮通過被收購等方式尋求融資。
今年以來,跨國藥企對中國本土創新藥企的收購持續升溫,且出價不菲。例如,11月份,跨國藥企BioNTech宣布擬以58億元收購國內專注抗體新藥研發的普米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100%股權;4月份,中國抗體偶聯藥物(ADC)公司普方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宣布,公司將被丹麥生物技術公司健瑪保(Genmab)收購,收購價格為18億美元(約合130億元)。
“跨國企業在收購時,是站在全球視角考慮,其本身也具備全球整合市場的能力。”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穎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為鼓勵國內企業的并購行為,政府層面出臺了諸多政策。今年以來,新“國九條”“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等紛紛出臺,為創新藥的并購打開了政策空間。
此外,深圳、上海多地還發布了專門針對生物醫藥并購的利好政策。11月27日,深圳發布《深圳市推動并購重組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5-2027)(公開征求意見稿)》,鼓勵聚焦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以及新賽道和未來產業領域,通過并購重組持續做大做強。12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行動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快培育集聚并購基金,設立1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并購基金。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表示,國內創新藥并購仍在蓄力,隨著政策逐步落地,將有更多的創新藥并購案例出現。
在外延并購時,醫藥企業需要做好多方面準備工作。“隨著多年發展,醫藥領域存在多種多樣的產品類別和經營模式,企業需要謹慎做好并購前的盡職調查,充分識別風險并做好防范措施。”上海東方華銀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梁銘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外,還需要提前做好并購標的控制權、經營權轉換和整合的工作安排。”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