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馮櫻子
2024年,《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落地滿六周年,新設理財公司的入場券“一券難求”。
自去年12月29日浙銀理財獲批籌建至今,近一年沒有新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牌照頒發消息。目前,幾家理財規模居前的中小銀行仍在積極籌備,而部分中小銀行因獲批牌照無望而已選擇放棄。
與此同時,自今年6月以來,多家中小銀行收到屬地監管對理財業務風險的提醒,部分省份相關城商行與農商行被通知要求于2026年末將存量理財業務清理完畢。
后續中小銀行是否能獲得理財子公司的牌照、未持牌機構如何發展理財業務等問題備受市場關注。
年內無牌照發放
2018年12月首批理財公司獲批籌建,次年5月建信理財率先正式開業,隨后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截至目前,已有32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包括國有大行6家、股份行12家、城商行8家、農商行1家、合資5家。
然而近兩年,理財公司牌照發放速度放緩。具體來看,2019年至2020年國內成立的理財子公司數量較多,2021年至2023年均有理財子公司獲批,而2024年以來尚無理財子公司牌照獲批。
一位上市城商行內部人士曾表示,在監管趨嚴背景下,發放新牌照會更嚴格,銀行的運營狀況、專業投研能力、管控能力等都是風險考量因素,在金融科技基礎方面也有更高要求,牌照或許還會下發,只是中小銀行獲批的難度無疑會增大。
目前而言,幾家理財規模居前的銀行仍在積極籌備,持續與監管部門保持溝通。
早在2018年,長沙銀行就曾公告擬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2020年度報告中提到,“積極推動理財子公司申籌,當地監管機構已正式受理本行申報材料”。
今年12月2日,長沙銀行董事長趙小中在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對理財子公司申籌,仍在與監管部門保持溝通,了解最新監管政策,推動理財子公司申籌相關工作。”
截至今年上半年,在A股上市銀行中,仍未獲得理財公司牌照的銀行還有19家,總資產規模大于5000億元的銀行有8家,包括滬農商行、成都銀行、蘇州銀行、貴陽銀行、齊魯銀行、重慶銀行、長沙銀行和蘭州銀行。
但也有中小銀行曾發布公告稱擬設立理財公司,但后續未再傳出新進展。部分單獨申請理財牌照可能性較小的農信機構,還希望通過聯合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模式拿到牌照。
例如,2022年11月,浙江原銀保監局曾公開回復稱,支持浙江農商聯合銀行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2021年3月,湖南省聯社農信系統理財工作推進座談會上提出,要爭取監管政策支持,成立湖南農信理財子公司。
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一般而言,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行政許可事項,都與其監管評級和風險狀況、資本實力相聯系。因而預計后續會有少部分商業銀行能夠獲得理財子公司的牌照,但大多數中小銀行則只能望“牌照”興嘆了。
據中金公司統計的數據,從規模維度來看,2023年末上海農商行理財AUM(管理資產規模)達1819億元,其次成都農商行、成都銀行、中原銀行理財規模超700億元,另有11家銀行理財規模超500億元。中金公司研報認為,這些機構中有望出現獲得牌照入場券的銀行。
整體而言,根據當前的監管趨勢和市場情況,業內預計,后續中小銀行拿到新牌照的可能性正在減小。
未持牌銀行或將積極拓展代銷渠道
自2018年12月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來,監管部門對理財牌照的發放秉承“成熟一家、審批一家”的模式,有序批設銀行理財公司。
2024年1月,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暨理財公司年鑒(2023)》指出,對于未設立理財公司的商業銀行,需提高對理財業務改革的重視程度并要加快推進步伐,從而促進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發展方向包括不限于申請單獨成立理財公司、聯合其他銀行一起設立理財公司、專注財富管理業務等。
自今年6月以來,多家中小銀行收到屬地監管對理財業務風險的提醒,部分省份相關城商行與農商行被通知要于2026年末將存量理財業務清理完畢。
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6.8萬億元。掌握著存續理財的機構數量是289家。分類型主體看,31家已開業的理財公司存續規模22.47萬億元,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3.85%。
換句話說,截至2023年末,有約4.33萬億元、占比16.15%的存量理財,在258家非理財公司主體手里。
西南證券研報認為,按2023年至2024年6月份期間未持牌理財產品規模在商業銀行自行管理狀態下平均每月的縮減速度推算,同時考慮有機會成立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無需清理,2026年底的存續未持牌理財產品規模可能將少于2.38萬億元。
對于未持牌銀行理財業務未來的發展,業內認為,可以積極拓展代銷渠道,向第三方代銷渠道轉變,專注于銷售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優質理財產品。
普益標準研究員李雯嫣提到,對于有條件且有意向深入發展理財業務的未持牌銀行來說,申請理財公司牌照、獲取自主發行產品的資質是最直接的一種方式。而對于可能不具備條件或不愿意投入大量資源來申請牌照的銀行,轉型為代銷平臺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通過積極拓展代銷渠道,引入多元化的理財產品,可以有效地豐富自身的金融產品線,維持和增強客戶黏性。另外,未持牌銀行也可以嘗試與理財公司展開合作,共同開發‘定制化’理財產品并進行全額代銷。”李雯嫣稱。
楊海平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于未持牌中小銀行,一方面,要按照監管部門要求擬定詳細的壓降計劃,除了到期不再續發之外,可能還有少部分理財產品需要回表。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在大零售戰略框架內借船出海,進一步完善代銷資管產品的業務體系,搭建豐富的代銷產品貨架,提升代銷業務在零售業務中地位,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維持一定的中間業務收入水平。
中金公司研報認為,資管業務對于資源投入和風險管理具有較高的要求,監管對理財牌照數量的收緊體現出其對銀行表外風險管控具有審慎的態度;大多數規模較小的中小銀行機構目前可能尚不具備完善的投研能力與風險隔離能力,過多發放牌照反而可能導致影子銀行風險進一步發生。
但也有很多中小銀行方面表示,“不甘心”只做代銷。一家農商行工作人員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該行在下沉市場深耕多年,客戶很多,如果完全轉為代銷,銀行跟客戶的黏性就會弱化。“相當于把維系多年的客戶拱手交到別人手上。”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