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覽青 上海報道
隨著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初步完成,在2023年大模型潮涌帶來的智能化時代,頭部銀行數字化轉型投入已進入穩步增長的常態化階段。
上市公司年報季拉開序幕,截至4月1日,已有包括6家國有大行、8家主要股份制銀行、7家城農商行在內的21家上市銀行發布2023年年度報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上述上市銀行財報發現,除浙商銀行以外,發布相關數據的國有大行與股份制銀行共計13家銀行,其中除渤海銀行外的12家銀行2023年的科技投入均已超過50億元門檻,銀行科技人員數量同步增長至12.3萬人。
2013年開始,受到互聯網金融平臺沖擊,銀行業開始加碼科技投入,但如今伴隨著銀行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到了精細化管理、常態化運營的新階段。近期興業銀行董事長呂家進在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提到,“興業銀行經歷了‘砸鍋賣鐵也要辦科技’,到‘數字化轉型是生死存亡之戰’的理念轉變”。
對于整個銀行業亦是如此。
在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常態化階段,在巨額信息科技投入、大量招聘科技人員之外,頭部銀行在通過改革組織架構與人才培養機制打通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的“最后一公里”。中信、民生科技投入激增,大行平穩增長
從已披露數據來看,2023年頭部上市銀行科技投入金額仍在穩步擴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已發布的上市銀行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12家銀行科技投入均超過50億元,8家銀行科技投入超過100億元,其中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投入增幅超過20%,與2022年相比銀行科技投入“座次”生變。
“四大行”科技投入均超過200億元位居行業前列。具體來說,工商銀行以272.46億元科技投入居于全行業第一,同比增加3.9%,科技投入占當期營收比重為3.23%。建設銀行與農業銀行投入金額相近,建設銀行科技投入250.24億元,同比增加7.45%,占當期營收比重為3.25%。農業銀行科技投入248.5億元,同比增加7.06%,占當期營收比重為3.58%。中國銀行科技投入223.97億元,同比增加3.97%,占當期營收比重為3.60%。招商銀行科技投入141.26億元,與2022年基本持平,同比略減0.30%,占當期營收比重為4.59%,是股份制銀行中科技投入最多的機構,位列全行業第五位。
2023年,交通銀行科技投入120.27億元,同比增加3.4%,位居第七,盡管從金額上來看交行的科技投入不是非常突出,但該行連續兩年科技投入占當期營收的比重均超過5%,為5.64%。郵儲銀行科技投入112.78億元,同比增加5.88%,位居第八,占當期營收比重為3.29%。興業銀行科技投入83.98億元,同比增加1.78%,位居第九,占當期營收比重為3.98%。
在諸多股份行中,2023年中信銀行與民生銀行科技投入突飛猛進。
繼招商銀行之后,中信銀行成為第二家科技投入超百億的股份制銀行,2023年該行科技投入達到121.53億元,同比增加38.91%,首次超過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國有大行,位居全行業第六位,科技投入占當期營收的比重達到5.90%,占比最高。
在2023年業績發布會上,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提到,在“五個領先”中,為打造“領先的數字化銀行”的科技基座,在近年來“舉全行之力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儲備”,近五年中信銀行平均科技投入增幅達到20%,全行科技人員占比近10%,總行端科技人員近五年年均增幅38%。民生銀行科技投入在2023年首次超過50億元,同比增加27.19%達到59.87億元,已超過光大銀行,科技投入占當期營收比重為4.56%,目前科技投入規模位列第十一位。
關注數字化轉型成效與集約化管理
每年上千億的科技投入,對于凈息差收窄、盈利空間被壓縮的銀行業而言是不小的負擔。
從12家頭部銀行信息科技投入占總營收的比重來看,2023年的均值達到4.12%,較2022年的4.06%增加0.06個百分點。
在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的銀行之外,另一組值得關注的數據來自平安銀行與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科技投入已連續兩年同比下滑,在2023年科技投入金額63.43億元,同比減少8.46%,占當期營收比重為3.85%,與2022年持平。平安銀行在財報中表示,通過加強科技精細化管理,賦能全行數字化轉型。光大銀行科技投入首現下降,2023年投入金額為58.15億元,同比減少5.09%,占當期營收比重為3.99%,光大銀行表示將持續提升科技投入產出效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提升管理精細化水平不只是科技投產層面的要求。在2023年業績發布會上,平安銀行董事長冀光恒指出,未來一段時期,銀行的利潤增長,關鍵驅動因素在成本端,包括風險成本、非風險成本壓降,平安銀行通過此次改革契機提早布局,提升經營管理精細化水平,釋放成本管理空間。風險成本方面,提升客群質量,優化風險結構,實現風險成本收入比大幅優化,聚焦客戶多層次的風險管理以及建立新的風險模型;非風險成本方面,一是通過架構精簡、提升人均創利來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二是關注精準營銷模式優化、職場租賃布局優化,提升科技投產水平等。
即使是作為“宇宙行”的工行,也在2023年的年報中強調塑造高效集約的經營管理新模式,做優對內服務平臺更好賦能員工。農行、交行開啟“搶人大戰”
2023年大模型浪潮席卷各行各業,銀行業對高學歷、年輕化、復合型的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擴張。
除了未披露相關數據的平安銀行外,11家上市銀行科技人員數合計已超過12萬人,較2022年增加10328人。工商銀行近兩年科技人員總數始終以36000人左右維持行業第一,科技員工占總員工人數的比重達到8.6%。
2023年農業銀行、交通銀行開啟“搶人大戰”,科技人員數量增幅最大。農行2023年科技人員總數達到13150人,較2022年末新增3129人,同比增加31.22%,首次超過招行位居第四位,科技人員數量占總員工的比重為2.9%。交通銀行的科技人員數量在2023年末達到7814人,較2022年末新增1952人,同比增加33.3%,已超過郵儲銀行,員工占比從2022年末的6.38%增加到8.29%。
值得一提的是,堅持“科技興行”的興業銀行科技員工占比已連續2年在10%以上,在已披露相關數據的銀行中占比最高。繼2022年末科技人員數量同比翻倍后,2023年末又新增超1000名科技人員,總數量同比增加16.85%達到7828人,目前科技員工占總員工的比重達到13.91%。
人才培養機制、組織架構變革加速
如何用好去年新招攬的1萬名科技人才?銀行業需要一套更適應數字化轉型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與組織架構。
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多家銀行在加大招聘力度的同時向內加強科技人才培育,特別是對高端科技人才的創新激勵。
工商銀行在財報中提到,依托“科技菁英”招聘品牌及集中培養機制,帶動基層金融科技職能加速向創新研發與營銷服務支持轉型,加強高質量科技供給能力。持續改善科技人才發展環境,積極開展科技人才定向支持等交流項目,著力打造頂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銀行在2023年實施金融科技人才工程,持續推進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選拔組建金融科技新苗優才庫并組織訓練營。光大銀行則是從完善創新管理體系建設方面,通過成立創新基金加強創新引導與激勵,做好項目培育與孵化。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在內的頭部銀行建立了數據分析師等科技人才認證體系。
工行提到推動數據人才培養與業務發展深度融合,全集團數據分析師9375人,并通過建模大賽、數據菁英、跨界交流、產學研融合、體系化訓戰結合等方式,組建“數據+業務+應用”的分析師柔性團隊,深化數業融合,賦能業務發展。建設銀行聯合香港大學以“境內線上長訓+境外線下短訓”的培養模式,覆蓋總分行及直屬機構130名從事數據分析相關工作人士,完成相關學習、考評后員工可獲得數據分析師證書。興業銀行在2023年實施了科技人才萬人計劃,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完善科技條線人才崗位地圖,創新BA(業務分析師)、UE(用戶體驗師)、低代碼等科技應用型人才培養和認證體系,開展“學習-考試-考核”三位一體的全員數字化培訓,加快培養具有全局視角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全面推廣“BA(業務分析師)+SA(系統分析師)+DA(數據分析師)+UE(用戶體驗師)”新協同工作機制,有效促進業務、技術、數據與客戶服務融合創新。光大銀行則是建立了全行數據分析師認證和聘任機制,全行 3000 余人參加認證考試,并正式聘任近 700 名數據分析師。
在加強人才培養的同時,為加速業務、技術、數據融合,2023年建設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等進一步優化組織架構改革,強調跨條線、跨部門協同,并創新敏捷工作機制推動數字化轉型項目落地。
大部分銀行的組織架構調整都是基于此前數字化轉型實踐作出的微調,從而打通科技創新到生產力的“最后一公里”。例如建設銀行試點業務IT產品經理制,推動敏捷協同與業技融合,提升集團研發質效與科技合力。興業銀行在2023年設立了數字運營部,探索數字運營新模式,實現數字化到生產力的躍升。民生銀行在數字化金融工作領導小組的決策部署下,推動跨部門敏捷協同機制不斷優化。
相比之下,郵儲銀行的調整動作更為“大刀闊斧”,從總行與高管層面自上而下加強科技引領。該行優化調整總行信息科技板塊組織架構,將高級管理層下設信息科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金融科技委員會 ;將信息科技管理部、金融科技創新部調整設立為金融科技部;將數據中心更名為運營數據中心,推進科技治理架構轉型,強化信息科技統籌引領作用。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