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電池與能源管理|重整旗鼓再出發:2025年投資策略

中信證券:電池與能源管理|重整旗鼓再出發:2025年投資策略
2024年11月08日 08:17 市場資訊

@全體股民:《投資研報》巨額特惠,滿3000減1000,滿1500減500!【歷史低價手慢無,速搶>>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專題:中信證券2025年資本市場年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中信證券(維權)研究

  |吳威辰  許英博  尹欣馳  李景濤  王喆

  敖翀  拜俊飛  汪浩  柯邁  於學鑫

  展望2025年,需求端來看,在國產品牌車型周期及產品力提升的推動下,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持續提升;海外來看,歐洲碳排放考核面臨關鍵節點,疊加新車型釋放,有望刺激新能源汽車需求重回增長態勢。此外,在原材料成本下降、運營經濟性提升的推動下,儲能裝機需求有望高速增長。供給端來看,隨著電池和中游材料資本開支增速進一步放緩,產業鏈頭部公司引領新一輪技術創新,預計將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行業格局將持續優化。重點推薦技術差異化程度更高、成本控制能力更強,在上一輪周期中進一步驗證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供應鏈優質頭部企業。

  新能源汽車&儲能:新車型周期推動電動化滲透率提升,經濟性刺激儲能需求持續增長。

  1)新能源汽車方面,在國家以舊換新政策、車型降價周期刺激下,據中汽協數據,2024Q1-3新能源車銷量達832萬輛,同比+32.5%,增速強勁,我們預計全年銷量1197萬輛,同比+26.7%,年內單月滲透率有望達50%。海外來看,歐洲隨著補貼退坡,預計2024年銷量增速放緩,在碳排考核約束及新車型釋放下,2025年需求有望重回增長;我們測算,要滿足碳排考核目標,歐洲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增速有望同比+29%;美國在IRA補貼刺激、放緩對部分關鍵原材料的FEOC(敏感外國實體)限制下,我們預計2025年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仍有望保持約40%的高速增長;伴隨歐美車企新一代電動化平臺在2025-2026年密集導入,我們預計2025年之后新車型將驅動海外新能源滲透率持續提升;綜合國內和海外市場,我們預計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1,827萬輛,同比+25%。

  2)儲能方面,電池成本下降、降息等因素刺激儲能裝機經濟性提升,推動國內外儲能需求保持高速增長。國內來看,新型儲能裝機有望維持高速增長態勢,CNESA預計2024年國內新型儲能在保守情景下新增裝機30.0GW,同比+39.9%;美國市場看,參考EIA并網備案量,我們預計2024年有望新增裝機14.9GW,同比+128%。隨著2026年美國提升儲能電芯關稅,2025年有望迎來搶裝。歐洲市場看,隨著能源危機緩解,戶儲增速逐步放緩,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大儲將迎來高速增長,根據歐洲儲能協會EASE預測,2024年歐洲儲能新增裝機功率有望達到11.5GW,同比+12.8%。

  電池:供給端持續出清,中國頭部企業引領出海及新一輪技術周期。

  2023年以來,經歷下游需求增速換檔、產業鏈整體降庫存以及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后,目前電池下游需求穩定增長、上游材料價格逐漸企穩,行業核心矛盾逐漸從成本端轉向供給端。資本開支來看,我們根據公司財報數據梳理,截至2024Q3末,鋰電行業整體“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同比增速約14%,同比-27pcts,環比-3pcts,增速處于歷史低位水平。在供給端持續出清的背景下,頭部電池企業通過加速出海以及技術創新,有望實現較強的盈利水平和全球份額的持續增長。海外電池廠來看,日韓企業面臨份額和盈利能力下滑的雙重壓力;歐洲本土電池企業同樣面臨丟失訂單、子公司破產等經營困境,中國電池企業全球競爭力進一步凸顯。此外,以快充、半固態/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為代表的新一輪電池技術創新周期正加速推進,技術差異化足夠強、前期研發投入規模較大的頭部電池企業有望進一步拉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差距,擴大盈利和份額優勢。

  鋰電材料:盈利修復、格局優化,技術創新驅動成長。

  經營層面,我們復盤鋰電材料業績表現,2024年前三季度受金屬原材料價格波動、行業去庫存、加工費下降等因素影響,鋰電材料環節業績普遍承壓;但從2024Q3單季度情況來看,隨著原材料價格企穩、庫存和加工費見底,多數環節盈利能力觸底,部分環節已率先開啟修復,據各環節公司財報,2024Q3三元前驅體/結構件歸母凈利潤環比分別+19.8% /+0.8%,鐵鋰環比虧損大幅收窄。格局層面,多數環節頭部企業份額相對穩定,部分環節龍頭份額甚至進一步提升,以磷酸鐵鋰龍頭、隔膜龍頭為例,2024年上半年市場份額分別為34.5%/33.0%,較2023年提升2.5/0.9pcts。

  展望后續,供給端來看,根據各公司公告,鋰電材料各環節此前較多的再融資項目現多數處于暫停或終止狀態,根據各公司公告,我們統計2022年以來鋰電材料產業鏈終止+未發行的項目共涉及資金超過500億元,資本開支放緩背景下,產能利用率提升與在手現金的充裕度成為競爭的關鍵;需求端,下游電池開啟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對鋰電材料提出更高要求,高壓快充、半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產業化的落地,預計將拉動對高壓實密度鐵鋰、高鎳三元、硅負極、碳納米管等材料領域的需求。

  鋰電回收:市場和政策驅動,鋰電回收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由于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通常在6-8年,我們預計2024-2025年有望形成百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退役規模,在2027年前后將望迎來動力電池退役的高潮。政策端看,伴隨著《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及《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的發布,退役電池規模化放量有望加速到來,我們認為電池回收行業迎來積極變化:

  1)供給端:工信部暫停受理電池回收“白名單”企業申報,我們認為后續“正規軍”玩家數量短期較難擴張,電池回收供給格局將趨于優化。

  2)價格端:碳酸鋰價格企穩,期貨和現貨價差的收窄有助于穩定電池回收的價格體系,提振行業開工率。頭部企業探索出“廢料換原料”新的商業模式,有望保障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對沖金屬價格波動影響,賺取穩定的加工利潤。

  3)技術端:鋰回收率目前顯著低于鎳鈷,是頭部企業的核心競爭要素之一,根據《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19年本)》要求,從事再生利用的企業,其鎳、鈷、錳的綜合回收率應不低于98%,鋰的回收率不低于85%。目前國內頭部電池回收企業通過不斷改進回收工藝等方法,提高鋰的回收率,目前普遍能達到90%以上,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

  風險因素:

  新能源車需求不及預期;儲能裝機量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格局惡化的風險;逆全球化加劇,海外業務拓展不及預期;上游原材料大幅波動風險;新技術客戶驗證與產能投放不及預期;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政策超預期變動。

  投資策略:

  展望2025年,需求端來看,在國產品牌車型周期及產品力提升的推動下,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持續提升;海外來看,歐洲碳排放考核面臨關鍵節點,疊加新車型釋放,有望刺激新能源汽車需求重回增長態勢。此外,在原材料成本下降、運營經濟性提升的推動下,儲能裝機需求有望高速增長。供給端來看,隨著電池和中游材料資本開支增速進一步放緩,產業鏈頭部公司引領新一輪技術創新,將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行業格局有望持續優化。重點推薦技術差異化程度更高、成本控制能力更強,在上一輪周期中進一步驗證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供應鏈優質頭部企業。

  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11月7日發布的《電池與能源管理行業2025年投資策略—重整旗鼓再出發》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

  本資料所載的證券市場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證券”)的研究部編寫。中信證券研究部定位為面向專業機構投資者的賣方研究團隊。通過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資料僅面向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行為。中信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公眾號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中信證券的客戶。若您并非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應首先聯系中信證券機構銷售服務部門或經紀業務系統的客戶經理,完成投資者適當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該項服務的性質、特點、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若不當使用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或損失,在此之前,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問,敬請發送郵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聲明:

  本資料定位為“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并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需特別關注的是(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閱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并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2)本資料所載的信息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證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同時其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后續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采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制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并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其它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為避免對本資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評級、目標價格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4)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并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自主作出投資決策并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郝欣煜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1-18 聯蕓科技 688449 --
  • 11-15 紅四方 603395 --
  • 11-08 萬源通 920060 11.16
  • 11-08 壹連科技 301631 72.99
  • 11-08 金天鈦業 688750 7.16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